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別名:牛舌草,拉丁文名: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是雙子葉植物綱、菊科、地膽草屬的植物。根狀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葉散生於莖上,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產於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地區。在各熱帶地區有廣泛分布。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此種亦入藥,但功效不及地膽草 E. scaber。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

根狀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高0.8-1米,或更高,基部3-6毫米,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葉散生於莖上,基部葉在花期常凋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厘米,寬3-5厘米,頂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厘米,寬1.5-2厘米,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部葉極小,全部葉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具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被密長柔毛和腺點。

頭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復頭狀花序,復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狀苞片,具細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圓形,長8-10毫米,寬1.5-2毫米;總苞片綠色,或有時頂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毫米,頂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層4個,橢圓狀長圓形,長7-8毫米,頂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斗狀,長5-6毫米,管部細,裂片披針形,無毛。

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毫米,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毫米,基部急寬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生長環境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

生長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福建、台灣和廣東沿海地區。在各熱帶地區有廣泛分布。

主要價值

來源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

全草(苦地膽):

性味

苦、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水。用於鼻衄,黃疸,淋證,腳氣,水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白花地膽草亦入藥,但功效不及地膽草。

分類學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

白花地膽草,別名:牛舌草,拉丁文名:Elephantopus tomentosusL.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科;菊科;地膽草屬;白花地膽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