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兵

白耳兵

白耳兵,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精銳部隊,也是劉備麾下的近衛軍,歸陳到統帥,此軍曾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後又鎮守蜀漢東部,立下赫赫功勳。史書對“白毦兵”的記述不多,僅一句,《諸葛亮集》: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欲移軍漢中,於是在永安駐守的李嚴移屯江州,留下陳到駐守永安。《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漢朝禁軍原為“建章營”,後改為“羽林軍”,開始只有“北軍”建制,漢武時增設“南軍”,南北呼應。

白毦軍

軍隊簡介

白耳兵白耳兵

“白耳兵”和“白毦兵”都是“白眊兵”的筆誤!

【毦】ěr

用鳥羽獸毛做的裝飾品。

氈類毛織品。

羽毛編織的衣服。

草花。

【眊】mào

眼睛看不清楚,引申為糊塗:~聵(眼昏耳聾,糊塗)。“胸中不正,則眸子~焉”。

〔~矂〕失意;煩惱。

古同“耄”,老年。

史書對“白毦兵”的記述不多,僅一句,《諸葛亮集》: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值得一提的是白毦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汝南人,在劉備在豫州時成為劉備屬下,隨劉備轉戰四方,名位常亞於趙雲,都以忠勇著稱。 蜀後主初期(223、224年左右),陳到被任命為護軍、征西將軍,封亭侯。 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欲移軍漢中,於是在永安駐守的李嚴移屯江州,留下陳到駐守永安。陳到被任命為永安都督,仍歸李嚴統管。諸葛亮在與兄諸葛謹的信中提到:“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

《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這裡的“統時選士,猛將之烈”,指的是統率挑選的白毦兵,個個都是猛將之流。而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併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裡閃現了。

此軍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是蜀漢的主力部隊。且守衛蜀漢東部大門,是魏、吳不敢犯蜀漢東部邊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資料

“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

“先帝帳下的精銳”指的就是白毦兵。他們的統帥是陳到,與趙雲並稱於蜀漢的大將(又一個被演義忽視的將軍),劉備命他率“白毦兵”與李嚴一起鎮守永安

漢朝禁軍原為“建章營”,後改為“羽林軍”,開始只有“北軍”建制,漢武時增設“南軍”,南北呼應。蜀漢繼承漢朝軍制,有“虎步中軍”印為禁軍統帥。“左、右羽林郎和虎步營、虎騎營,長官稱部督或監。其他中軍統帥不固定,有監軍、都護、護軍等稱。”

歷史意義

當時意義:此軍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是蜀漢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意義:此軍見證了蜀漢的興盛與滅亡,陳到亡後30餘年,白毦軍精英所剩無幾,蜀漢亦走向末路。

統領簡介

白耳兵白耳兵

陳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駐馬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自豫州隨劉備,名位亞於趙雲,以忠勇著稱,統率白毦兵。蜀漢建興年間,陳到擔任護軍、征西將軍、永安都督,並被封為亭侯。

相關條目

《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

諸葛亮

孫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