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遺址

白石村遺址

白石村遺址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是迄今為止膠東地區發現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62年被發現,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罕見的鬧市區發現7000年前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被命名為“白石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煙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白石村遺址白石村遺址

白石村遺址是中國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更令人稱奇地是,儘管“煙臺先人”跨越海峽的方式尚不得而知,但專家們通過對發掘文物的研究證明: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白石村遺址考察後,中國考古學會“泰斗”、北大博導嚴文明將其命名為“白石文化”。他認為,在一個城市的鬧市區發現7000年前的文化遺址,全國罕見。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白石村遺址,位於煙臺市芝罘區新白石路西段北側,專業上稱為海岸貝丘遺址,距今約7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是膠東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種文化。

白石村遺址1962年被發現,是迄今為止膠東地區發現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發掘

白石村遺址白石村遺址
根據發掘情況看,白石村遺址所處時代的人們,其居室屬於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們能夠製作各種石器,如有石斧、

石鐮、石球、石箭頭、石磨盤和石磨棒。從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製作器具從選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細,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勞動。他們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僅對器物的形有充分的認識,而且對各種形式的審美能力也比較強。白石村遺址還出土了許多形式多樣且美觀的陶器。有缽、罐、三足缽、缽形鼎、筒形罐斧形鼎等等。從這些陶器看:白石村文化並不落後於半坡文化。筒形罐的設計與製作,尤具明顯的地方特色。

原始的白石村人製作了許多的骨器,有骨針、骨錐、骨箭頭等。古人云:“工之巧,得之於針者大矣”。有了穿孔的針,產生了最早的手工藝品。在考古的價值上,石器的打制洞,骨器的穿孔,都被看作原始文化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標誌。白石村人還利用骨笄與殼器,製成了束髮器。這個器具的製作,意義重大。束髮可以將頭髮便於勞動和生活,也改變了原始的容貌。反映了有很強的白石村人愛美、愛裝飾之心。這也證明了“人類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必然需要在精神生活上獲得相應的提高”的道理。

改造工程

白石村遺址白石村遺址改造中
2008年7月2日,根據市政府的要求,市園林處承擔了對白石遺址的綜合改造工程。此次對白石遺址的整治改造,考慮到遺址的文物價值,經市文物、文化和規劃設計部門的多方論證,本著“文物遺址原貌保護和古文化內涵不受迫害”的基本原則,確定了《白石村遺址廣場景觀規劃方案》。改造後的遺址,將儘量恢復其較高的文物價值原貌,為社區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閒場所。

據了解,白石遺址的整治範圍東起白菊街,西至新成街,南至新石路南側保護區,北至大世界南圍牆外。改造面積2萬平方米,整體鋪裝面積70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1.3萬平方米。

採取綠化和鋪裝相結合,景觀植物與小品相結合,使園內各區域達到最佳意境。在原有少量冬青綠籬的基礎上,增加櫻花、連翹及合歡、白蠟、皂角等30個品種的花灌木和2000餘株景觀樹,同時,在遺址四周構築90厘米高的圍牆,並在圍牆上增設防護欄桿。

為滿足市民的休閒需要,擺放景石20餘噸,配置休閒長條凳50套,石凳石桌10餘套。另外,還在遺址東側和北側新修道路2500平方米。整個遺址由北至南依次建設為入口廣場、疏林休閒廣場、兒童老年休閒區、建身休閒區等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能充分展示不同的遺址文化主題。

山東煙臺旅遊景點

煙臺是山東省的一個下轄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煙臺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