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笑鶇

白眉笑鶇

白眉笑鶇(學名:Garrulax sannio)為鶲科噪鶥屬的鳥類。分布於印度、緬甸、寮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陝西等省以南、西藏、雲南以東的華南大陸、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於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區以及活動于山丘、山腳及田野灌叢和矮樹叢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中文學名:白眉笑鶇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鶯科
中文屬名:噪鶥屬
拉丁文目名:PASSERIFORMES
拉丁文科名:Sylviidae
拉丁文屬名:Garrulax sannio
拉丁文種名:sannio
俗名:白頰笑鶇 土畫眉小畫眉 小噪鶥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 1867
英文俗名: White-browed Laughingthrush

科學分類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鶲科 Muscicapidae

屬: 噪鶥屬 Garrulax

種: 白眉笑鶇 G. sannio

亞種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1、雲南亞種(學名:Garrulax sannio comis)。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西藏、雲南、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麗江。

2、四川亞種(學名:Garrulax sannio oblectans),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甘肅、陝西、四川、湖北、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宜賓。

3、指名亞種(學名:Garrulax sannio sannio)。分布於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長江以南、貴州以東的大陸地區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

特徵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體重♂52-80g,♀57-77g;體長♂202-255mm,♀200-2400mm;嘴峰♂19-24mm,♀19.5-22.5mm;翅♂91-101mm,♀90-98mm;尾♂98-125mm,♀98-119mm;跗蹠♂36-40mm,♀34-39mm(四川亞種)。

中等體型(25厘米)的灰褐色噪鶥。尾下覆羽棕色,特徵為皮黃白色的臉部圖紋系眉紋及下頰紋由深色的眼後紋所隔開。亞種有細微差異。中國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的鳥(comis)臉色較白,華中的亞種(oblectans)比東南及海南島的指名亞種多橄欖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腳-灰褐。

叫聲:偏高的鈴聲般叫聲和唧喳叫聲,以及不連貫的咯咯笑聲。

分布

1、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至長江以南的華南和西南各省,南至福建、廣東、香港和海南島,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昌都地區東南部。

2、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印度阿薩姆、緬甸、寮國、越南和中南半島。

食性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所吃昆蟲主要有甲蟲、象甲、金龜甲、金花蟲、天牛、步行蟲、鍬形甲、瓢蟲、蝽象、蝗蟲、蠼螋、螞蚱、毛蟲、蛾類、蟋蟀、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此外也吃蜘蛛、蜈蚣、石龍子、蝦等無脊椎動物

白眉笑鶇舌呈長三角形。舌尖分又呈“V”字型,黏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後方的櫛狀突;食道頸胸分段不明顯.食管全長43.33inm,食管與嗉囊分界不明顯;腺胃上圓形乳突少而稀,肌胃發達.

腸幾乎與體長相等,小腸較發達,雄鳥約長182.8mm,占腸道總長88.8%;雌鳥約長196.38mm,占腸道總長88.6%;具有左右側盲腸,占腸道總長4.87%;直腸占腸道總長6.4%;肝分左右兩葉;胰細長形,分兩小葉。這些消化道特徵說明白頰噪鶥是以食蟲為主的雜食性鳥類

習性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活動,集群個體從10餘只到20多隻不等,有時也見與黑臉噪鶥混群,多在森林中下層和地上活動和覓食。善鳴叫,叫聲響亮而急促,其聲似‘jeer-jeer’,‘吉呀,吉呀’地反覆鳴叫聲,尤其是清晨、傍晚和天氣晴朗時,鳴叫更為頻繁,常常一隻鳴叫,引起群中個體相互對鳴,經久不息,鳴聲甚為嘈雜。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等地的矮樹灌叢和竹叢中,也棲息於林緣、溪谷、農田和村莊附近的灌叢蘆葦叢和稀樹草地、甚至出現在城市公園和庭院,是中國南方常見的低山灌叢鳥類之一。

性活潑、頻繁地在樹枝或灌木叢間跳上跳下或飛進飛出,遇人等干擾,立刻下到樹叢基部,躲躲閃閃和毫無聲響地在低枝間穿梭或藏匿,待危險過去後,則又竄上枝頭開始鳴叫。當敵害逼近等緊急情況時,也起飛逃走,但飛不多遠又落下,一般不做遠距離飛行,有時也通過在地上急速奔跑逃走。

繁殖

白頰噪鶥白眉笑鶇

白眉笑鶇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於柏樹棕樹、竹和荊棘等灌叢中,距地高1-6m。巢呈碗狀,主要用枯草莖、草葉竹葉、蕨葉、稻草、細藤、松枝、松葉、麥莖和棕絲等材料構成,內墊細草莖、草根、松葉、竹葉、棕絲等。巢的大小為外徑11-15cm×7.5-14cm,平均13.7cm×11.4cm,內徑6.5-9.5cm×6-9cm,平均8cm×8cm。巢高9.8 (8-12)cm,深6 (4-9.2)cm。白頰噪鵬雙雙成對地結成4~10隻左右的小群,活動於竹林、樹林或灌叢間,鳴聲比平常多而急促,相鄰鳥群問也常相互呼應,作“吉呀!吉呀!”的叫聲,此起彼伏,極其噪雜。在地面覓食或停息樹上時,常作低微的“噓!噓!”聲。 3月底至4月初,曾見在林間唧取草等築巢材料,6月上旬見有巢雛。在東郊,遲至6月初仍有唧草築巢的,可見白頰噪鵬在成都地區的繁殖期為3—7月。

每窩通常產卵4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的,每日或間隔1日產1枚卵。卵淺藍色或白色,卵的大小據22枚卵的測量為26.2 (22.5-28.2)mm×20.6 (19-21)mm,重5.3 (4-6)g。產卵後期親鳥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卵期15-17天,剛卵出的雛鳥全身赤裸無羽和未睜眼,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