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螭龍紋帶扣

白玉螭龍紋帶扣

簡介白玉螭龍紋帶扣,明(1368年-1644年),通長13厘米,扣直徑6.5厘米,密雲縣清乾隆皇子墓出土,首都博物藏。 這件白玉螭龍紋帶扣用整塊上等的和田玉套雕而成,由帶紐的子扣和帶環的母扣組成,子扣和母扣以中空的方形玉連線,能夠自由開合。 白玉螭龍紋帶扣製作十分精美,工藝主要是鏤刻,帶扣的正面鏤雕兩隻互相盤旋的螭龍,中心寶珠上的螭龍繞珠而行。

簡介

白玉螭龍紋帶扣,
白玉螭龍紋帶扣
明(1368年-1644年),通長13厘米,扣直徑6.5厘米,密雲縣清乾隆皇子墓出土,首都博物藏。

詳細描述

帶扣用整塊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鏤雕兩隻盤螭,中心寶珠上螭繞珠而行,寶珠背面凸起一圓柱為鈕,方形玉扣上浮雕一獸,將兩扣相連,開合自如,琢刻精細。
白玉螭龍紋帶扣

這件白玉螭龍紋帶扣於1962年出土於北京市密縣董各莊清代乾隆皇子墓中,是陪葬品。帶扣在古代多用於連線衣服,其作用與現代的“皮帶扣”類似,帶扣也同時是身份的象徵,在古代只有貴族才能使用。

這件白玉螭龍紋帶扣用整塊上等的和田玉套雕而成,由帶紐的子扣和帶環的母扣組成,子扣和母扣以中空的方形玉連線,能夠自由開合。整個帶扣通長13厘米,直徑6.5厘米。

白玉螭龍紋帶扣製作十分精美,工藝主要是鏤刻,帶扣的正面鏤雕兩隻互相盤旋的螭龍,中心寶珠上的螭龍繞珠而行。連線子扣和母扣的方形玉上浮雕一隻精美的小獸。

同樣的帶扣還有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清代玉鴛鴦帶扣,這件帶扣造型為相對游泳的鴛鴦形象,長8.2厘米,寬4.3厘米,雕刻技藝十分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這件白玉螭龍紋帶扣最早製作於明代,為明代宮廷所擁有,明代滅亡之後流入清代宮廷,後隨乾隆皇帝的三個兒子一同下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