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濟汛鄉

白濟汛鄉

白濟汛鄉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保和鎮西北部,當地民眾依山勢分別居住在高山、半山、江邊河谷三個海拔帶,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基礎設施尚十分滯後,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不高,生產力欠發達,是典型的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為一體的農業大鄉。

基本信息

簡介

白濟汛鄉地圖白濟汛鄉地圖

白濟汛鄉位於縣城保和鎮西北部34公里的瀾滄江“V”字型峽谷中,總面積593平方公里,瀾滄江從北至南縱貫全境,過境流程48公里,將轄區劃分為江東、江西兩大片區,是迪慶州境內瀾滄江沿岸最大,維西縣第二大鄉,境內山高坡陡,峽谷縱深,森林覆蓋面大,景色優美怡人,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獨特的自然、歷史人文景點可供開發,小維西天主教堂歷史悠久,建築結構別具一格,思鄉湖等景區風光奇秀、生物多樣性特徵顯著。
白濟汛共轄有11個村民委員會,166個村民小組。共有5963戶23617人,其中農業人口22821人,占總人口的96%。居住有傈僳、納西、白、漢等11種少數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全鄉總耕地面積34268畝,其中水田3465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1%,人均擁有耕地面積1.5畝。
民眾主要靠種植糧食、藥材、飼養牲畜以及務工為其主要生產生活來源,農業生產基本處於靠天吃飯,民眾科學文化整體素質不高,增收渠道少,生產生活尚十分貧困。

行政區劃

保和鎮全景保和鎮全景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轄3個鎮、7個鄉:保和鎮葉枝鎮塔城鎮永春鄉、攀天閣鄉、白濟訊鄉康普鄉巴迪鄉、中路鄉、維登鄉。共有3個居委會、79個村委會。

保和鎮轄1個村民委員會,13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城市建設用地100.55公頃,其中居民住房用地62.94公頃。共有住戶3230戶10703人,其中,有農業人口556戶2066人,非農業人口1876戶5413人,流動人口795戶3212人,居住有漢、傈僳、納西族藏族等多個民族。

白濟訊鄉,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0.54萬人;郵編:674603;代碼:533423203 。全鄉下轄11個村委會:白濟汛、統維、永安、施底、乾壩子、碧羅、共廠、共樂、共恩、共園、共吉。鄉政府駐白濟訊。

文化教育

白濟汛鄉全貌白濟汛鄉全貌

白濟汛鄉由於受歷史、地域、文化民族習慣等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育發展相對滯後,導致文盲半文盲占一定比例,人口素質相對低下,民眾接受科技的能力也相對較弱,簡單、粗放的勞作方式占主導地位,農業科技含量低。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投入力度,使農村基礎科技如農作物種植技術、畜牧養殖技術等已在各族民眾中得到推廣和普及。

全鄉設有1所中學,67所國小,其中完小5所,普及了義務教育,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所中心衛生院和11個村衛生室,29個農村醫療點,有22181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基礎設施

電網設施電網設施

白濟汛鄉黨委、政府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經濟抓黨建,不斷最佳化基層黨組織設定,以團結、務實、高效、和諧為執政理念,以強基礎、興科教、培產業、促發展為工作思路,圍繞民眾最關心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大搞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從增加民眾收入出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蜜蜂、藥材、白芸豆、生豬、蔬菜為代表的產業培育,多渠道增加民眾收入,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核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科技、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截止目前,全鄉累計修建了251公里的村組公路,有142個村民小組實現通路,有6座江橋連線瀾滄江兩岸,方便了民眾往來。

特色產業

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

白濟汛鄉建成了以木香核桃白芸豆為主,蔬菜養殖為輔的產業格局,其中木香種植已突破萬畝,白芸豆實施6000畝;形成了以岩瓦、小維西、白濟汛、黑日多、共元為市場的經濟貿易平台。
有151個村民小組解決了通電問題,154個村民小組建設了人畜飲水設施,全鄉經濟總收入實現7460.98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512元,全年糧食總產1025.77萬公斤,人均有糧311公斤。

旅遊資源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和維西縣境內,保護區地跨九個鄉(鎮),即:德欽縣的昇平鎮,奔子欄鄉、霞若鄉,維西縣的巴迪鄉、葉枝鄉、康普鄉、白濟汛鄉、攀天閣鄉和塔城鄉,地理坐標界於北緯27°24′-28°36′,東經98°57′-99°25′之間。西北起昂吾丫口,經赫馬埡卡、巴雜埡卡至斯木達江邊;東以金沙江為界下至奔子欄,沿2,838高地山脊上至資蓋松亞,過格里丫口,沿山脊至曾家薄,過珠巴洛河到霞若村公所,再沿布養坪後山上至4083高地、下落帕米沿國有林界至維西、德欽縣界,沿山脊下至糯擁3370高地。

植物
保護區屬於寒溫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是中國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生物資源保存比較完整而原始的高山針葉林區。按中國植被區系的分區,屬中國———東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橫斷山脈地區, 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豐富的區域。 保護區已發現的種子植物有142科,587屬,1747種(含亞種、變型和變種)。其中:裸子植物6科14屬29種,被子植物136科573屬1718種。
動物
哺乳動物:保護區共錄得哺乳類9目23科70屬100種。占中國哺乳類總種數的16.8%,雲南的33.3%。主要的種類有滇金絲猴、雪豹、金錢豹、雲豹、熊猴獼猴穿山甲、黑熊、棕熊、小熊貓、石貂、水獺、猞猁、高山麝、林麝、鬣羚、岩羊、長吻鼩鼴、白尾鼴、蹼足鼩中緬樹鼩等。
鳥類: 保護區迄今為止共記錄鳥類246種,隸屬17目43科另4亞科,種數約占雲南省記錄鳥類種數的30.7%。其中:留鳥170種占69.1%,旅鳥和冬候鳥27種占11.0%,夏候鳥和繁殖鳥49種占19.9%。
昆蟲: 迄今為止,根據所採到的標本經鑑定已知有13目,80科,447種。它們的區系組成極其複雜,主要由東洋種、古北種、廣布種、高山特有種和地區特有種組成。

民族文化

藏族女裝藏族女裝

瀾滄江從西藏芒康鹽井流入迪慶州境內,流經迪慶州德欽縣的佛山鄉、雲嶺鄉、燕門鄉和維西縣的巴迪鄉、葉枝鄉、康普鄉、白濟汛鄉以及中路鄉。由於瀾滄江兩岸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從而使沿江的藏族人民到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民風,藏族婦女服飾亦保持著原始的古典美。
瀾滄江流域藏族婦女的頭飾與西藏地區的芒康縣和四川巴塘縣的婦女頭飾基本相同,用約兩尺長的七色絲線辮入髮辮後盤纏於頭上,將絲線穗垂於右耳後。還有一種頭飾藏語稱“帕鳥”,用藍色毛線編成頭套,在頭套上分節繞上紅、綠和粉紅色三種毛線點綴,再接上兩節約六寸長、繞有銀絲桿的紅絲線纓穗。佩戴時套上頭套,將兩節銀絲桿斜插在額頂右側,紅絲線纓穗則垂於右耳後。中老年婦女的頭飾,將髮辮盤於頭上後,纏紫紅色或深紅色繭綢帕子。
居住在瀾滄江高寒地區的藏族婦女,服飾與河谷地區有一定的差異。長袍帶袖,分夏冬裝。夏裝袍料為錦緞,冬裝則以羊羔皮為里子,面料為紋花絲綢,袖口、領子和下擺鑲豹皮或水獺皮。穿時左手套袖,右袖垂於右袖垂於右背後,前圍絲綢“幫典”,頭戴金邊帽或牡羊羔皮帽,佩戴上金銀首飾,給人雍容華貴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