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縣

白沙縣

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西部,北緯18°56'-19°29',東經109°02'-109°42',是中國海南省的一個自治縣。東與瓊中縣為依,東南與五指山市交界,南與樂東縣相連,西與昌江縣接壤,北與儋州市毗鄰。全境南北長63千米,東西寬68千米,面積2117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末,人口19.8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牙叉鎮。

基本信息

簡介

白沙縣全稱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是目前全省人均擁有土地面積最多的縣,它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東鄰瓊中、南接樂東、西連昌江、北抵儋州,總面積為2117.73 平方公里。全縣共有11個鄉鎮,421個自然村。除縣辦2個熱作農場、2個畜牧場、3個地方國營林場外,還有省屬9個國營農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有人口16.45萬,黎族人口約占60%。白沙縣的主要民族有黎族和漢族,還有少量的苗、壯、回、滿、瑤、傣族等,主要語言為黎語、海南語、苗話、國語、儋州話。白沙縣縣政府所在地為牙叉鎮,距三亞市172公里。

建置沿革

白沙縣西漢屬儋耳至來縣,東漢屬合浦郡珠崖縣,從元朝到民國,白沙境地先後屬瓊山、定安、儋縣、臨高、昌感等縣。
1935春,陳漢光在“撫黎計畫”中擬在五指山黎區建立五個縣。四月,廣東省政府民政廳正式批准設定三縣:樂東、保亭、白沙。白沙縣是將儋州、昌江、感恩、定安、崖縣部分黎區及瓊中縣飛地—水尾營等劃設的。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儋州有薄沙巡司”,因清康熙二十八年曾設“薄沙營”作為軍事據點屯兵戊守而得名,之後,“薄沙”演變為“白沙”。1958年11月併入樂東縣,1961年恢復,1987年成立白沙黎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白沙黎族自治縣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山地面積占41.9%,全縣大小山峰有44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處,南部鸚歌嶺為最高峰,1812米,是僅次於五指山的海南第二高山。全縣大小河流30條,其中流經境內的南開河、石碌河、珠碧江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
白沙縣屬熱帶季風性氣候,高溫多雨,光熱充足,全年日照2056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21.9℃~23.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區氣候特點突出。

特產資源

白沙縣地處黎母山脈中段北麓,高山綿延,熱帶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以闊葉喬木樹種為主,約有800多種。主要珍貴林木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壘、石梓、青梅、紅椎、油丹、綠楠等等,被列入主要雜木材樹種的有154種,本縣出產的紅白藤暢銷省內外。
白沙縣是海南動物王國,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動物有:坡鹿、黑冠長臂猿、雲豹、小爪水獺、斑嘴鵜鴣、游隼等6種;二類動物有:獼猴、穿山甲、巨松鼠、水獺、大靈貓、水鹿、猛禽、白鷳、孔雀雉、山瑞、蟒蛇等12種。1976年6月,縣革委會在邦溪建立了坡鹿保護站,1992年,國家建立坡鹿保護區,面積達7500多畝,人工飼養坡鹿160頭。
白沙縣也是中藥材寶庫,藥材資源豐富,蘊藏量大。現己普查統計的各種動、植物藥材大約有234種,其中珍貴的中藥材有海南熊、坡鹿、金錢龜、海南粗榧、見血封喉、青天葵、穿山甲等等。
白沙縣白沙縣

礦產資源

白沙縣現已發現的礦產有銅、鉛、鋅、鎢、獨居石、鐵礦、石灰石、矽灰石、水晶礦、 粘土等10多種。可采的礦藏有:鐵礦、金礦、石灰石、花崗岩、水晶、瓷土、矽灰石、等10多種。其中石灰石儲量達2億噸以下,石英石約67萬噸,矽石灰約20萬噸。

旅遊資源

白沙縣的旅遊資源以熱帶山地自然景觀為主,素有"寶島綠洲"之美譽,特別是原始森林景觀與珍稀動植物資源更有特色。有紅坎、青松 、細水、京排、金波等地的熱帶自然風光,青松仙婆嶺一帶罕見的熱帶原始森林和種類繁多的熱帶動植物群,邦溪地區與縣東南山地的珍奇熱帶野生動物坡鹿、水鹿、金錢龜與野生植物。
主要景點有與樂東縣交界的壩王嶺長臂猿自然保護區,景區內主要景觀有:隕石坑、白沙茶園等,邦溪坡鹿保護區,紅坎瀑布,向民蝙蝠洞,阜喜溫泉,南開石壁等。 另外白沙還有新村新石器遺址、什才遺址、印妹遺址和阜龍鄉革命根據地等。

土特產品

白沙縣的土特產品主要有:白沙綠茶、陶瓷、木棉、胡椒、芒果、有、紅、白竹藤器等。特色餐飲有:黎族竹筒飯、黎家酸菜、黎家甜糟、黎家山蘭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