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哈巴

白哈巴

白哈巴,號稱中國西部第一村,被稱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鐵熱克提鄉境內,位於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邊境線上,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界河——哈巴河畔,距哈薩克斯坦東錫勒克僅1.5公里,有國防公路相通。白哈巴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八個小鎮之一,圖瓦人獨特的民族服飾、宗教崇拜及風俗習慣也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去旅行需要辦理邊境證,購買景區門票以及古村維護費。

基本信息

簡介

白哈巴白哈巴

白哈巴,它是一個幽靜美麗的小山村,由於遠離塵囂,長久以來始終保持著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在村邊有一座高高的建築物,那就是邊防軍的瞭望哨,有著“西部第一哨”之美譽。

白哈巴村是一個典型的圖瓦人原始村落,居住著信奉喇嘛教蒙古族居民——圖瓦人,白哈巴的居民由哈薩克族和蒙古族組成。

白哈巴是個原始自然生態與古老傳統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還保存著幾百年來固有的原始風貌。圖瓦人的居所就建在兩條小溪之間的狹長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該村的所有建築均由原木築成,以外觀很古樸的小木楞屋為標誌,具有歐式村寨的特色。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頂木楞屋,牆體和頂棚用整根原木壘砌、拼接而成,頂部再用木板支撐成“人”字形的尖頂,可防雨防雪,以保證住房的安全。頂棚和屋頂之間形成兩頭通風的尖閣,是儲藏飼料和風乾肉品的好地方。屋內家家戶戶都好像是工藝品陳列館,炕上鋪著花氈,牆上掛著刺繡的帳幔壁毯,地中央為精製的火爐。在落日的傍晚和霧氣的清晨,炊煙裊裊飄蕩,牛羊滿坡,整個村落構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山水畫。

如果說喀納斯是古樸的世外桃源,那白哈巴則是原始自然環境中的童話世界。這裡的自然景觀可與喀納斯比擬,特別是秋天,成為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只見河谷內的楊樹葉是金黃的,山腳下樺樹的葉子是火紅的,落葉松的針葉下緣是淡黃的,山崗上的草甸一片褐紅,白雪覆蓋的雪峰,藍天上飄著幾朵雲彩,這樣的風景,猶如置身於一位印象派油畫大師以大自然為畫布,繪出的一幅令人嘆為觀止巨作——童話世界。

最佳旅遊季節

白哈巴四季風景迥異,自然景觀豐富,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初春,林木吐翠,萬物復甦,滿山嫩綠嬌人;盛夏,五彩的山花和蒼翠的森林交錯分布,奼紫嫣紅;金秋,金黃染紅的樺林與墨綠的松林互動輝映,極至之美;隆冬,玉樹瓊花,銀裝素裹,映襯著樺林銀白的樹幹和暗紅的樹枝,風韻依舊。當暖季開始,碧綠的森林蒼翠如滴,小溪淙淙流淌,林中鳥語花香。

食宿

白哈巴村內只有一條路,交通招待所對面向右第二戶人家哈薩克阿姨家10元每人,雞60元每隻。蒙古情:住宿15至25每人,菜的價格比較地道,羊肉湯很好。白哈巴國家森林公園所屬的白哈巴渡假村也可提供渡假村住宿和白哈巴村家庭旅館的住宿,隨季節還可提供氈房

交通

1、喀納斯方向:在喀納斯遊客中心購票乘車,區間車票124元。發車及回程時間由景區安排,一般為第一天下午4點發車(一路走走玩玩,約8點到達),第二天早上10點回程(必須乘坐原車)。

2、哈巴河方向:哈巴河客運站每天17:00有一班班車前來,票價約50元左右。此班車一般只在夏季運營,具體運營時間需諮詢哈巴河客運站。

環境

白哈巴景區面積為1009平方公里。由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為70%,樹種有新疆針葉松、落葉松、雲杉、冷杉、山楊、白樺等。植被有灌叢草甸,高山植被、石山植被。陽坡和山間盆地多水草豐美、山花爛熳,是我國寒溫帶草原區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

本區真菌種類也很豐富,據初步調查有真菌99種,其中食用菌50種,有冬蟲夏草、平蓋靈芝、花杉靈芝等經濟價值很高的種類。白哈巴森林公園周圍特有的生態環境和原始狀態,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衍場所。據初步統計,兩棲爬行類4種,鳥類177種,其中27種為國家級保護動物,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紫貂、貂熊、雪豹、北山羊、黑鸛等多種。

人口民族

白哈巴村內居住的圖瓦人屬蒙古族支系,圖瓦人多少世紀以來繁衍生息在阿勒泰的白哈巴、禾木河、喀納斯湖的肥沃草原上,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

自然資源來看,白哈巴景區是中國和世界都少見的人間淨土和神奇風光,具有很強的神秘色彩,但它不只是單純的淨土,還有更豐富的美景為淨土增添人間天堂、世外仙境的色彩。白哈巴已作為旅遊風景名勝區喀納斯的後花園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出遊提示

從喀納斯主景區到白哈巴,往返的區間車124人一人次,如果您第一天不回喀納斯想在白哈巴住一個晚上,第二天也可以憑票回喀納斯無需再補票,同時新疆喀納斯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提示大家去白哈巴需要辦理邊防證,旺季的時候大家可以在喀納斯景區換乘中心旁邊的喀納斯邊防處辦理邊防證;淡季區間車的師傅在去的路上會帶大家去邊防所辦理。

現狀

白哈巴白哈巴
一條200多公里的瀝青路,從新疆布爾津縣城經喀納斯湖通往白哈巴村。這個村位於阿爾泰山的深山峽谷之中,四周森林密布,與哈薩克斯坦國只是一溝相隔,被稱為“西北第一村”。

從喀納斯湖到白哈巴村彎彎曲曲的公路上,轉場的牛羊成群結隊,牛羊過後,沿途的清潔工們及時清掃糞便,40多公里的山路乾乾淨淨。村背後的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腰中層林蔥蔥,山腳下綠草茵茵,構成了一幅天然美景。公路旁的草原上,搭建了一排氈房、蒙古包,有賣抓飯、拉條子的,有賣食品雜貨的。旅遊的人大多都要在這裡停車歇息。村口金色的白樺林中,順著山勢一字形排列著幾十輛裝飾得像花轎一樣的“馬的”,這是專門為遊客準備的。公路從村中間通過,自然形成了一條街道。有不少商販在道邊擺攤設點做起了買賣。公路兩旁的木屋上掛了不少商店、飯館、旅社、度假村等牌子。村子周圍的山中、林中、河谷中到處都是三三兩兩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家和旅遊者。

這個村離鄉政府40公里,離縣城120公里,聚居著140多戶、800多人,除了學校的老師外,其他人都是牧民。以前這個村人口並不多,都是蒙古族的圖瓦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邊境的安全,政府決定從山下其他人民公社搬遷了一批哈薩克族農牧民到白哈巴村定居。崇山峻岭的隔絕,這裡的牧民生活很窮苦。這裡冬季漫長,每年寒冷期有7個月左右。過去不通公路,人畜過冬的物資都要在大雪封山之前運到村里。遇到特大雪災很難救助,出現過不少凍死牲畜和傷人事件。即使遇上好年景,因交通不便,肥壯的牛羊也賣不上個好價錢。

2000年,自治區投資修建布爾津至喀納斯湖的山區三級旅遊公路,全長163公里,2001年9月建成通車。接著又建設了喀納斯湖至白哈巴村的公路項目,全長40多公里,投資5000多萬元,於2005年建成通車。這裡冬季長,夏季陰雨連綿,每年真正施工期只有4個月左右,全線通車。

原來到白哈巴村的遊人大多是攝影愛好者,遊客進出手續非常繁雜,要購車票、門票、辦理邊境和林區出入證等,到了白哈巴村還要找“馬的”,請牧民做導遊,十分不便,遊人寥寥無幾。

去年5月,自治區交通廳黨組書記蔡毅治到白哈巴村調研農村公路修建情況,對陪同他的交通廳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張天海說:“你們在山上搞經營,不僅自己要掙錢,也要想辦法幫助這裡的牧民們脫貧致富。”6月,交通廳機關服務中心經阿勒泰地區喀納斯環境與旅遊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喀納斯湖至白哈巴村的客運專線服務車隊,服務中心同時對這條公路負有管理養護的職責。這條旅遊線路開始經營時,張天海想到了白哈巴村的牧民,組成了喀納斯湖至白哈巴村的“聯合經營體”,實行遊客“一票通”。7月,20輛嶄新的高檔中巴往返於喀納斯湖和白哈巴村之間,遊客們只要持有車票即可。張天海利用在喀納斯湖藍湖賓館的良好品牌優勢,向各旅行社推介白哈巴村的旅遊線路,使客源不斷增加。

巴哈提家就是1964年從團結公社搬到白哈巴村的,他管理公司的公事,妻子料理自家的旅社和餐館。他家旅社一次可以接待25個人,每人每晚30元,餐館一次可以接待40人,請了一個廚師和服務員做幫工,月工資平均900元。記者在他家碰上了9個從廣州來的學生,他們對吃住都很滿意。巴哈提家還有馬牛羊,交給別人統一代為牧養。巴哈提算得上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全家4口人,年收入近兩萬元。
白哈巴村黨支部書記賽別克告訴記者,現代村里從事經營的有140多人,還有許多從阿勒泰市、哈巴河縣、布爾津縣來開飯館、旅社、商店的人。村里今年首次有幾十萬元的積累,除了給20多戶貧困家庭補助外,其餘的都將用於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白哈巴村的遊客會越來越多,白哈巴村的牧民會越來越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