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心臟病)

病毒性心肌炎(心臟病)是由多種病毒侵犯心臟,引起局灶性或瀰漫性心肌間質炎性滲出和心肌纖維變性、壞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種病毒侵犯心臟,引起局灶性或瀰漫性心肌間質炎性滲出和心肌纖維變性、壞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可導致心肌損傷、心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病因

(一)病原病毒,其中柯薩基病毒B6(1-6型)最常見,其他如柯薩基病毒A、EcHo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也可能致病。
(二)條件因子。當機體由於繼發細菌感染(特別是鏈球菌感染)、發熱、缺氧、營養不良、接受類固醇或放射治療等而抵抗力低下時,可誘發發病。

症狀

病情輕重懸殊。輕症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僅有心電圖改變。重型可出現嚴重的心律紊亂、充血性心力衰、心源性休克,甚至個別患者因此而死亡。大約有1/3以上病例在發病前1~3周或發病同時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同時伴有發熱、咳嗽、咽痛、周身不適、腹瀉、皮疹等症狀,繼而出現心臟症狀如年長兒常訴心悸、氣短、胸,心前區不適或疼痛、疲乏感等。三個月以內嬰兒有拒乳、蒼白、紫紺、四肢涼、兩眼凝視等症狀。心力衰竭者,呼吸急促、突然腹痛、紫紺、浮腫等;心源性休克者,煩燥不安。面色蒼白、皮膚發花、四肢厥冷或末梢發紺等;發生竇性停搏或心室纖顫時可突然死亡;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室自身節律未建立前,由於腦缺氧而引起抽搐昏迷稱心腦綜合徵。如病情拖延至慢性期。常表現為進行性充血心力衰竭、全心擴大,可伴有各種心律失常。

檢查

臨床上常缺乏相應體徵。
(一)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白細胞總數1~2萬之間,中性粒細胞偏高。
2.血清酶測定: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脫氫酶(LDH)及其同功酶(MB)、穀草轉氨酶(COT)在病程早期可增高。超氧化歧化酶(SOD)急性期降低。
3.病毒分離。
4.抗體測定與病毒核酸檢測
(二)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在急性期有多變與易變的物點,對可疑病例應反覆檢查,以助診斷。其主要變化為ST-T改變,各種心律紊亂和傳導阻滯。 
(三)X線檢查。
心影正常或不同程度的增大,多數為輕度增大。若反覆遷延不愈或合併心力衰竭,心臟擴大明顯。後者可見心搏動減弱,伴肺淤血、肺水腫或胸腔少量積液。有心包炎時,有積液征。
(四)心內膜心肌活檢(EMB)。

治療

(一)一般治療。
1.休息:急性期就臥床休息到熱退後3~4周,心影恢復正常,始能下床輕微活動。.恢復期應繼續限制活動。一般重症患兒需臥床休息半年以上。
2.抗生素:雖對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無直接作用,但因細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條件因子,故在開始治療時,均主張適當使用抗生素(青黴素先鋒黴素VI)。
3.保護心肌。
(1)抗氧化劑的套用:①大劑量維生素C;②維生素E;③輔酶Q10。
  (2)營養心肌的藥物:①能量合劑。②極化液。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套用。
  (三)控制心力衰竭。
  (四)搶救心源性休克。
 (五)糾正嚴重心律心失常:心律失常的糾正在於心肌病變的吸收或修復。一般輕度心律失常如早搏、I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多不用藥物糾正,而主要是針對心肌炎本身進行綜合治療。若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如快速心律失常,嚴重傳導阻滯都應迅速及時糾正,否則威協生命。
(六)病因治療。
  (七)其它:丹參注射液 6~8ml加入10%葡萄糖液靜脈滴注,或每天2~4ml,肌肉注射。有活血化瘀,改善心肌循環,促進炎症吸收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