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江鎮

畲江鎮

畲江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地處區域西南部,位於梅縣區、興寧市、豐順縣、五華縣等四市區縣交界處,毗鄰13個鎮,是客家先民的發源地之一、省立的中心鎮之一。 總人口4.5萬人,面積175平方公里,下轄23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地理位置優越,206國道貫穿全鎮,廣梅汕鐵路在畲江設立貨運站,汕梅高速、梅河高速公路在畲江交匯。該鎮以發展工藝編織業為龍頭,保持工業、農業、林業快速穩定發展;也是鄉鎮信息化建設較早的鎮之一。1998年,該鎮被區委、區政府授予“三級文明圩鎮”稱號;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衛生先進鎮”;2002年獲“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稱號;2004年被評為“梅州市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鎮文化站被評為“省一級文化站”;2005年,畲江鎮被區委評為“五好”鎮黨委,被省科技廳評為廣東省工藝專業鎮科技創新試點單位,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機關作風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村鎮動態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

2013年4月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聯合區司法局邀請律師為鎮村幹部作 《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專場講座。律師結合農村實際,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農村建房管理、土地爭議調解、征地拆遷等法律實務,讓鎮村幹部進一步掌握法律知識,引導他們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好地服務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自然環境

自然條件好,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山地坡度小,是發展“三高”農業的寶地。

行政區劃

441421126001 121 畲江居委會

441421126002 220 徑義社區居委會

441421126200 122 公和村委會

441421126201 122 紅星村委會

441421126202 122 官鋪村委會

441421126203 122 新化村委會

441421126204 220 太湖村委會

經濟

現有官鋪擁塘千畝易地開發種養場、歐瑪種植場、黃塘水庫種養場等集觀光、農業、養殖一體的農業開發。工業以工藝編織、建築、食品為主。目前,全鎮共有工藝編織企業18家,其中擁有自營出口權的12家,工藝已逐漸成為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去年全鎮工藝企業實現產值2.2億元,占全鎮GDP的七成,創外匯2000多萬元,創稅收1200多萬元,占全鎮總稅收的八成,解決了我鎮六成的勞動力。同時,亦帶動了紙箱廠、印刷廠、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

畲江亦是梅州市梅縣區“文化之鄉”組成部分,梅州禪林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蹟。是梅縣區“華僑之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梅州市梅縣區的革命老區之一。

隨著圩鎮建設的快速發展,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一個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已初具模型,成為梅州山區一塊熱土,投資者紛紛看好。目前,在梅汕高速公路畲江出口約1000米,206國道旁以及畲江新化火車站黃金地段,有一大片工業園區、商住用地,將成為投資的熱土旺地。

截止至2002年年底,全鎮共有工藝編織企業18家,其中擁有自營出口權的12家,工藝已逐漸成為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2002年全鎮工藝企業實現產值2.2億元,占全鎮GDP的七成,創外匯2000多萬元,創稅收1200多萬元,占全鎮總稅收的八成,解決了我鎮六成的勞動力。同時,亦帶動了紙箱廠、印刷廠、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 。

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2%;工農業總產值3.21億元,增長26%,農村人均收入4548元,增長3%,其中工藝總產值實現2.19億元,比增33%;實現稅收1000多萬元。

200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8億元,比增22.7%,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6億元,全鎮實現稅收4011萬元。建立起黃塘水庫種養場、歐瑪種養場、廣東省果蔬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全鎮共種植經濟林5萬多畝。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圩鎮建設面積達2.8平方公里,同時完善街道綠化、美化、淨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園、文化活動中心、車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圩鎮常住人口逾萬人。

2005年,鎮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市委“四個梅州”和區委“七大發展戰略”,以“強班子、帶隊伍,抓落實、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在抓好中心鎮建設管理的同時,大力發展工藝編織支柱產業,“三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全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8億元,農業總產值1.2億元),比增11%;村集體經濟總收入81萬元,比增5.2%;農村人平純收入4824元,比增3%;鎮級機動財力365萬元,比增10.6%;完成稅收2343萬元,比增16.5%,其中,國稅1714萬元,地稅629萬元,分別比增8.51%和45.9%。

基礎設施

畲江圩鎮位於梅江上遊河畔,東面與206國道相接,東北方向距離梅州市區的梅城43公里,距梅汕高速公路畲江出口約1.5公里。由同濟大學於1993年規劃設計,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近幾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在上級關心支持下,緊緊依託地緣優越,抓住大橋建設、鐵路建設、圩鎮開發、高速公路建設等機遇,科學規劃、多方籌資、加快發展,推進圩鎮建設。現已形成寬為24米、長度分別為3公里和3.6公里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十字型主幹架街道,五縱十橫共15條商業街、1300多間門店和28棟廠房,圩鎮面積由原來的0.6平方公里擴大至現在的2.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北面的 畲江圩鎮,完成首期“一江兩岸”改造;南面正興建占地約200畝的梅州(廣州)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工業園區,首期130畝的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已超過20家製造業企業進駐園區;西面廣梅汕鐵路畲江火車站稱號。2001年被省授予“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稱號。形成了行政區、工藝區、商住區和文化活動區。圩鎮常住人口為1萬多人。2003年9月份在市、區建設局、規劃局的關心支持下,對畲江中心鎮進行了第二次擴大修編規劃,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2004年2月份,還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對規劃《綱要》進行研討論證,以科學的態度,適度超前的意識,凸現畲江經濟特色,合理布局圩鎮位置,充分發揮中心鎮輻射帶動作用。

文化

歷史

畲江歷史上稱畲坑,以曾為畲族的聚居地而得名,是明清以來粵東地區著名的墟市,韓江上游梅江的重要商業碼頭。宋明以來為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四縣區市地區的貨物集散地,也是閩、粵、贛連結潮汕地區的交通要道,是梅州市梅縣區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傳統墟市經濟對傳統宗族、族群關係、生計、習俗、民間信仰、教育等產生過深遠影響。

沿革

南齊年間(479—502)置程鄉縣(即今梅縣區)後,畲坑屬程鄉縣。唐宋時期,縣以下行政區劃稱鄉里,程鄉縣分為六鄉,畲江未獨立建制,屬程鄉縣萬安鄉。元代,改鄉、里為都圖,畲江地屬梅州萬安都。明代縣以下政區改設廂都制,廂都下為圖、里,每圖編戶十里,畲江地屬程鄉縣萬安都二圖。

清康熙年間,程鄉縣屬行政區劃分36堡,今畲江地設畲坑、欖潭、柴黃三堡,堡以下設甲、約。畲坑堡屬轄官鋪、陳(澄)洞、松林、中坑四約,轄境包括今紅星、官鋪、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雙龍、松林九個管理區;欖潭堡轄雙螺畲、雙螺坑、杉里、蓮塘排、和尚坑、鹹和六甲,轄境包括今雙螺、杉里、鹹和三個管理區;柴黃堡轄熊公、印山、岡(江)頭、雙下、黃昏(芬)五約,[3]轄境包括今成山、上墩、蓮江、雙溪、松棚、公和六個管理區。

民國初年,畲坑三堡行政區劃沿用清代的堡、甲、約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梅州貫徹廣東省實施的“地方自治”令,縣以下行政區劃由堡改為區鄉。時全縣劃為14區,原畲坑三堡改設第九區,轄一鎮(畲坑)22鄉:宋坑、流雞、汀樂、龍口、曾店、荷合、琛馬、上中坑、下中坑、染蕉、崗和、杉里、黃芬、墩壩、成梅、印山、蓮向、江頭、雙下、雙坪、雙螺。民國二十六年,縮編區鄉,撤銷第九區,設畲坑、柴欖鄉,仍屬梅縣第二區,畲坑鄉下轄15保、198甲;柴欖鄉下轄15保、108甲。民國三十七年,縣以下行政區劃又進行縮編,畲坑、柴欖合併設立畲坑鄉,直屬縣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畲江區。1953年合併於梅南區,不久復名畲江區。1956年實行撤區並鄉後分設畲東鄉和畲西鄉。1958年取銷鄉的建制,成立畲江人民公社。1965年析出徑義、赤嶺、葉田、雙坪四個大隊及興寧縣屬的葉華(葉畲)大隊,不久置徑義公社。1983年恢復畲江區,1987年改稱畲鎮,下轄紅星、官鋪、新化、太湖、中坑、彰三、彰坑、雙龍、松林、雙螺、杉里、鹹和、成山、上墩、蓮江、雙溪、松棚、公和18個管理區、263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墟鎮居民委員會。

人口

畲坑各村聚族而居,姓氏甚為複雜,共有51個姓氏。除太湖洋劉姓於元代遷來外,其它都是明、清、民國時期遷來,其中明代遷來者約30%。多是從福建永定、上杭遷程鄉松源藍源畲,再遷程鄉畲坑(蛇坑)。

畲坑墟市周圍,以申、羅、賴、郭四姓人口較多,鄉村中則以劉、李、楊、葉人口最多。其餘鹹和村卜姓,和順坑徐姓,橫崗嶺與杉里林姓,雙羅坑宋姓,義和樓、甲溪與熊屋坳的熊姓,蓮塘、坪頂古姓,江頭、蝦公潭、墟尾下陳姓,黃塘肚、吳官塘、楊梅坑和禾園裡的吳姓,墟尾下、朱屋坑、朱屋店、朱畲下和落湖坳的朱姓,張三塘北丐下、低壠壩和狗頭嶺下的張姓,人丁亦不算少。其它王、房、胡、鄧、謝、丘、廖、彭、闕、溫、馬、侯、麥等姓,人丁較少。

李姓一支由李君用於明代從梅州市梅江區長沙墟遷今公和義和樓開基。派傳松棚布、雙下、雙坪、陂頭下、成全寨、中坑尾、彰三、彰坑李屋坑、雙龍、松林、墟鎮、,以及梅州、廣州、香港、台灣、南洋等地。另一支由李士福於明代從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溪南洋坑圍遷來本地今紅星橋頭開基,派傳雙龍沙堆下、韶關市等地 。

古蹟

梅州禪林寺

遠近聞名的梅州禪林寺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松林村。禪林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粵東著名古剎。1999年,經政府批准決定把禪林寺遷建於畲江公園的東山上,新址周圍眾山環抱,坐北向南,兩邊操手平衡,形似大佛座壇,山前溪水繞流,猶如玉帶纏腰,面朝大江,長樂江水順來朝,遠眺蓮花山,山嵐相疊,似片片蓮瓣現眼前,是天然禪佛聖地。

特產

編織工藝

工藝編織業是該鎮的特色產業,工藝品生產始於1977年,發展至2004年共有30家,其中擁有私營進出口權的企業18家,家庭作坊式加工經營戶2000多戶,全年產值超千萬元的有7家,品種有藤、竹、木、鐵、絲綢等五大類八萬多個樣式,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地。2003年全鎮工藝總產值實現2.19億元,比增33%,實現稅收1000多萬元。工藝產業占了全鎮六成的就業勞動力,工藝產值占了全鎮GDP的七成,工藝稅收占了全鎮稅收總額的八成。2004年全鎮工藝品總產值達3.86億元,出口創匯4600多萬美元,上繳國家稅收2000多萬元,產值、創匯、稅收均比上年增長40.9%。其中工藝品產值超六千萬元的企業有卓進工藝品有限公司和錦芳工藝品有限公司;超五千萬元的企業有安吉工藝有限公司;超三千萬元的企業有春風工藝品有限公司、裔輝工藝品有限公司和宏達工藝廠三家企業;超二千萬的企業有嘉偉工藝廠和港梅工藝廠二家;超一千萬元的企業有雄飛工藝品有限公司、譽發工藝品有限公司和泰和工藝品有限公司三家。至目前為止,工藝編織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美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畲江的特產——菊花糕和薑糖。

菊花糕形如菊花,質地軟韌,香甜可口。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至今盛產不衰。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後即成。

薑糖亦已有百餘年歷史,中外馳名,遠銷國內外,選用優質嫩肉姜,經科學精製,具有蜜味可口,味道純清,暖胃散寒,化痰止咳,順氣止喘,誠為居家旅遊、老少均宜的必備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