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鎮

新江鎮

新江鎮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鎮政府駐地新江圩,距城區政府所在地15公里,離市區中心32公里,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新江鎮交通便利,邕寧至欽州省級公路貫穿境內,新江至那馬公路連線桂海高速、南北二級公路。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鎮政府駐地新江圩,距城區政府所在地15千米,離市區中心32千米。總面積165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8個行政村,61個自然坡,220個村民小組。2005年,全鎮總人口30200人,壯族人口占95.7%;農業人口占96.8%。

農業人口占96.8%。全鎮有耕地面積38535畝,其中水田26225畝,畲地12662畝。林地面積7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32%。

經濟建設

新江鎮新江鎮
農業是新江鎮主要的經濟產業,以種植水稻、甘蔗、密本南瓜、花生、木薯等農作物和養雞、養豬、養鴨為主要。新江鎮的酸筍名聲在外,一般不愁銷,價格最高時可達到5元/公斤。為什麼新江鎮的酸筍在市場上如此受歡迎?周老闆說,新江鎮的酸筍產量很高,大規模交易已經持續十多年了,但最重要的是當地的酸筍味道與別處不同,香、脆、甜、酸得恰到好處,並且品種多樣。不過,新江酸筍製作起來很簡單,材料就是本地嫩竹筍和未經過任何處理的清水。周老闆介紹說,新江酸筍可以整棵竹筍醃製,但為了增加口感和加快發酵速度,村民一般都把竹筍先切成小片,再進行醃製。先把切好的竹筍放在水裡浸泡10個小時,撈起來擰乾或者滴乾,然後放到大缸里,倒進清水密封3天便可以發酵成為香味清新的酸筍。如果家裡有醃製酸筍留下的“老根水”,往醃缸里倒一點,可以加快發酵速度,經過一個晚上的發酵,便可以出缸上市了。由於醃製時間短,這種酸筍不是太酸,還有些甜味,色澤好,呈乳白色,客商很喜歡。當這種酸筍被批發到各個市場時,酸味就增加了,口味剛好合適。
新江鎮酸筍產品
2005年,新江鎮肉類總產量2795噸,甘蔗總產量11.988萬噸,雞鴨年出欄98.2萬羽;生豬年出欄1.52萬頭;密本南瓜、酸筍是新江鎮的兩大特產,密本南瓜年產量7000噸,酸筍年產量102噸,產品遠銷區內外,其中密本南瓜是南寧市的“菜藍子”樣板工程之一。新江鎮被譽為“密本南瓜之鄉”“酸筍之鄉”美稱。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405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533元。

旅遊資源

“一條江水成就一條繁華街圩”——這是當地人對新江圩的描述。200多年前,在現在的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臨江之處商人來往甚密,形成繁華一時的新江圩(當地人也稱作“新圩”)。碼頭、鹽行、客棧、馬站……昔日鹽運古道上的標誌性建築至今還能尋訪到它的遺蹟。昨日是邕寧區新江鎮新江圩269年的開圩紀念日,當地舉行了民俗巡遊表演,搶花炮、唱山歌、看電影等活動,不少當地的老人還帶著外地客人看了當地鹽運古道,津津樂道地講述小鎮開圩的歷史故事。

舞龍醒獅“舞”動全鎮

新江鎮新江鎮
當地延續下來的圩日傳統是三日一圩,在圩日裡,不少小販就把貨品拿到街上擺賣,而開圩紀念日一般選在農曆三月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的其中一天,4月21日(農曆三月十六)正好是當地的圩日,所以就把開圩紀念活動定在21日。

“我們這裡開圩,你們一定要來做客呀!”早在新江鎮開圩紀念日前的兩三天,當地的居民就開始向外地的親朋好友發出邀請,讓他們一起參加該鎮每隔一年才舉辦的開圩活動。

今年比較隆重的活動是巡遊表演,5米寬的街道上彩旗飛揚。中午12時,新江鎮街道鑼鼓喧天,八音鳴奏,2條舞龍和14頭醒獅繞著小鎮足足表演了2個多小時。當地居民和外地賓客跟著巡遊隊伍一邊走一邊拍手,而當地的山歌好手則借景抒情,即興演唱:“還有雙龍來飛舞,打鑼舞獅子來贈慶,各族鄉民前來相會……”讓整個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巡遊表演結束以後便是展開龍爭虎鬥的搶花炮環節。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新江鎮便唱起嘹囉山歌。當地的歌王——國家非物質文化嘹囉山歌的傳承人劉正成,和鄰近鄉鎮趕來慶賀開圩紀念日的山歌好手則對唱原汁原味的山歌,那醉人的歌聲如當地人自己釀造的米酒一般淳美。當天晚上還燃放40分鐘的煙花,唱大戲、看電影……通宵達旦的活動安排讓整個小鎮沉浸在一片熱鬧歡樂的氣氛中。

鹽運古道成就商業古鎮

新江鎮新江鎮
“我們這個城鎮以前是臨近地區最繁華的鹽運古道,經常能看見上百匹馬,那場面很壯觀!”當地人自豪地介紹著,以前吃的食鹽從欽州運到南寧,而中途必定經過新江圩,那時候經營販鹽生意的客商把鹽運到新江圩的碼頭以後,便有馬匹馱運或者挑夫肩挑,運送到那蓮,再到南寧市,把食鹽送到廣東也要走這條路線。

當地建了很多間鹽行,除了鹽行的生意,在附近還有兩個大的停馬場,每天都停著上百匹運鹽的馬,滕氏和韋氏族人負責割草餵馬。由此還衍生了挑夫的行業,他們依靠挑鹽為生。78歲的龔奶奶說:“以前,每天停馬場上的馬不下一百匹,挑夫奔波來回絡繹不絕,住店的人也多,所以在龍頸街就建了一排排的客棧,那些都是鹽運帶來的商機,我家祖上就是在這裡開客棧的,生意特別好。”

對第一次來參加開圩慶典活動的客人,好客的當地人會帶著他們走那條曾經繁華一時的鹽運古道,而關於開圩的故事也被居民們一代代口頭相傳留下來。

當天,熱心的韋大伯帶記者來到鹽行的遺址。在一堵古牆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腐蝕的痕跡,韋大伯告訴記者,“那時候堆放的食鹽上萬斤,比人的個頭高多了,因為堆放的食鹽多而且時間久,不少青磚砌成的房子都被腐蝕了。”如今,很多以前用作鹽行的老房子已經被拆掉,在原地起了新房,但是由於儲存食鹽的歷史悠久,新房還會出現這一個現象——有食鹽從地下向上揮發腐蝕磚房。

民俗旅遊大有作為

新江有其特色的歷史文化,與鹽運古道相聯繫的還有當地建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皇賜橋,該橋屬於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50多年仍然保持完整。以前馬匹運鹽和挑夫擔鹽都要經過這座皇賜橋,古橋也見證小鎮的繁華歲月。

新江鎮的鎮長陸祥華認為,把旅遊與歷史、民俗文化整合起來,新江鎮的發展還是大有作為的。當地民間民俗文化氛圍非常活躍,每到節慶的時候民眾會自發舉辦各種民間活動,比如嘹囉山歌對唱搶花炮活動、採茶劇表演等等,這些都是最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而且也吸引了許多城裡人和外地人。另外,這裡有水質和大氣環境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英雄水庫風景區,而新江鎮也有一座為了紀念在當地壯烈犧牲董存瑞式的英雄人物徐漢林而建立起來的徐漢林烈士陵園,它們都將成為新江紅色旅遊景點

文衛建設

新江鎮新江鎮
2月6日,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黨委、政府在南寧市環衛處以及城區建設、土地等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帶領該鎮150多人在全鎮範圍內開展集中治理“五亂”活動,重點對前段時間開展“城鄉清潔工程”活動留下的亂搭亂蓋,亂堆放雜物的重點戶、“釘子戶”進行集中整治。當天共拆除亂搭亂蓋的建築物35個,擋雨棚52個,清除亂貼小廣告47張,清運垃圾180多噸。

廣東—新江鎮

地理位置

新江鎮位於翁源縣境西部,東經1130°44′—1130°52′,北緯24°25′—24°36′,面積33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壓2049.46公頃,山林面積33333公頃。106國道[廣(州)韶(關)]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東至始興的隘子、翁源的紅嶺,西南至翁源的翁城、官渡,北至曲江的小坑,與鐵龍、韶關毗鄰

歷史沿革

北寧宜和三年(1121),新江地屬新析出的建福縣,建獎三年(1129)廢建福縣,新江復歸翁源。明洪武光年(1368)至清嘉慶年間屬長安鄉,嘉慶後期工出新塘鋪,江鎮鋪和太平鋪,民國26年(1937)以鋪改鄉,隸縣縣四區。擴日戰爭時期因開公路,在兩鋪中間建一圩場,取原兩個鋪首字命名為新江圩,並引伸為行政區名,轄四個鄉。1949年建國後立新江鄉,1958年改名新江公社,1983年改為新江區公所,1986年正式稱為新江鎮。

新江鎮新江鎮
自然環境

新江鎮地處南嶺山地的邊緣,高山峻岭環抱,山峰連綿起伏,土地肥沃、河谷狹小,水力、礦產、竹木、山地開發、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新江鎮總人口43100人,其中漢族42678人,瑤族422人。農業人口350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72%,非農業人口81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0%。

市政建設及規劃

新江鎮行政轄小鎮、上壩、新江、民光、新益、新展、東方、民治、油溪、雙石、雙塘、雙星、西錦、太坪、漁溪、連心、陽河、塘心、涼橋19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3年底,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有通村硬底化道路12條,總長61公里,總面積12.3萬平方米。有供電所2座,35KV變電所1座,年供水量3.6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道總長152公里。有小水電站14座,裝機容量共4850萬千瓦。光纖電視網路貫通全鎮,裝有1萬門程控有線電話交換機一部,實現了全鎮村村通電話,並開通了太坪、民治山區移動電話網路。城區綠化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均住房面積34平方米。新江鎮根據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已建成教師一、二村宿舍樓,開發商業、住宅為一體的建築面積為3500平方米的商品樓房三幢,農貿市場一個。

根據近、遠期的人口增長與城區發展,居民區和工業區的擴建以及其它公共設施的配套,對市政建設作了全面、科學的規劃,城市化建設向石正塘三角地帶和翁城商貿區延伸。

對外交通

新江鎮交通方便,106國道[廣(州)韶(關)]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貫穿而過,沿廣(州)韶(關)公路向北可達北京、湖南、韶關、曲江、仁化等地,向南可通廣州、珠海、深圳、中山、東莞等地。.新江鎮離京珠高速公路翁城出口僅9公里,離京(北京)廣(廣州)鐵路大坑口大東站40公里。2003年底,全鎮有大小客運、貨運汽車125輛,其中大貨車93輛,車輛往返江西、湖南、廣州、韶關、深圳、珠海等地進行客運和貨運。

經濟狀況

2004年,新江鎮工農業生產總值4938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16萬元、農業總產值18202萬元。每年為國家上交稅金526萬元。全鎮有企業1191家,其中集體351家,個體1584家。工業方面有:礦產、電力、竹木加工、藤工藝、建築材料、塑膠製品等行業。農業方面,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蔬菜、香菇、木耳、磨菇、水果、甘蔗、西瓜、松脂、畜牧、水產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香菇、木耳、筍乾、砧板、竹椅、衛生筷及青梅、沙田柚、夏橙、反季節蔬菜等商品暢銷全國各地。農副產品創收達23570萬元。2004年的農業產值中,種植業收入16384萬元,林業收入1144萬元,畜牧業收入5408萬元,漁業收入634萬元。

全鎮現有農貿市場1個,總面積3700平方米,商業企業368戶。2003年全鎮集市貿易成交額1.1億元,社會商品批發零售額4723萬元。

文化狀況

新江鎮新江鎮
新江鎮現在初級中學3所,國小19所,幼稚園3所,在校學生8064人(不含幼稚園),其中中學生2412人,國小生565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全鎮中、國小全面實現了樓房化。全鎮有文體娛樂場所21個,其中文化宮1個,文化室198間,影劇院3座,圖書館1個,老乾、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另外還有美術、書法、圖書及民間藝術龍燈、獅子、耍歌堂、戲劇等活動場所。全鎮有衛生院3所,並有較先進的醫療設施,鄉村衛生站27所。鎮成立了初級衛生保健委員會、鄉村醫生協會

歷史事件

1949年,國民黨147師441團和自衛隊瘋狂洗劫新江,北江第一支隊司令部奉命插入敵後,在司令員何俊才同志率領下,迅速發動民眾,擴大武裝力量,在粵北山區展開了游擊戰。1948年至1949年間在新江山區取得了黃洞、太坪保衛戰,小徑山、瓦瑤排、陳公灣、黎耳壩伏擊戰,磨刀坑殲滅戰的節節勝利。北一支隊配合鄧華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四十八軍三師解放了翁源縣城,有力配合南下大軍奪取了中國革命在全國的最後勝利。

文物

新江鎮新江鎮
耽石書院位於翁源縣新江鎮雙石村峰口,有一座新穎美觀、古樸典雅的仿古建築,這就是重修後的耽石書院(余襄公祠)。耽石書院是《翁源縣誌》中所列的翁源十六景之一。始建成於唐朝大中三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耽石書院為韶州歷史名人、北宋工部尚書、集賢院士、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余靖少年從慧周梅鼎臣等攻書學府,(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至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又是北宋五位進士(梅鼎臣、余靖、巢迪、王正、黃式)同時讀書的地方。新江鎮黨委、政府於2000年十月重修,據史記載,余靖(1000-1064),字安道,北宋名臣。50歲時(宋仁宗皇佑六年公元1049年)重遊耽石書院寫下《翁源縣淨源山耽石院記》摩崖石刻。有《三史刊誤》四十卷,《溱議》五卷,《國信語錄》一卷,〈聖宗掇拾〉一卷;又有〈新建圖經〉、〈契丹官儀〉和〈隆興奉使審諭錄〉,並參於編撰〈唐書〉、〈慶曆禮儀〉、〈太常新禮〉及〈太平故事〉等,今存〈武溪集〉二十卷,秦議六十五篇,詩一百四十首。其文學有根底,長於應變,為時人所欽重,其詩棄華取質,堅煉有法,首屈一指,被錄入中華民族優秀文華傳統之河。耽石書院是佛地名剎,四季翠綠、巨石如屏,山清水秀,風景別致。

梅岩新江鎮上壩村往西4000米的石灰岩山上有一岩洞,岩洞出口離地面約30米,主洞寬8米,高4米,深278米。宋時,梅鼎臣、梅佐父子進士曾在岩洞內讀書,故名。岩洞旁建有“梅村公館”,原館門掛有“天地同流”橫匾。明知縣宋景遠題匾曰:“閱水閱人”。明嘉靖《翁源縣誌》記載,岩洞口外200米處有一口20畝的山塘,舊稱“天鵝湖”(已入《中國名勝群曲》),湖水清澈,冬夏不枯。岩洞面積2.7萬平方米,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樹、石花、石桌、石凳、石門等奇異景觀,千姿百態,洞內有面積1100多平方米,能容納數千人的“廳堂”,幾條石柱均勻地懸立於頂部。岩洞中還有地下河,全長約22公里,河水清澈。1992年4月26日,以日豐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岡田武彥為顧問,日本東北振興研究所理事長地主正范為團長等組成的日中聯合學術考察團曾前往梅岩考察.

新江鎮新江鎮
喬林書院(又名書院子)明嘉靖年間(1522—1566),東崖公所建即公祠。初公之塾間廚夫子陳金奎,籍湖南人氏,病危殆瀕死,其父擬火化骨灰隨葬公址,後治癒,稍長而惠師文公囂之教以讀之業大進,鏇隨父返籍。貴充總裁,追念師文公德拔貢浙江紹興府教授並於清朝封此祠為“喬林書院”而得名。民國7年重修,民國27年後,該書院為北江第一支隊黨組織培養革命力量的秘密據點

新江革命紀念亭建於1990年10月,由新江、鐵龍、紅嶺和連新四個鄉(鎮)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集資興建。上述四個鄉鎮抗日戰爭和解放世間曾屬新江範圍,是英雄輩出之地。三十年代起,共產黨就在該區域傳播革命種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湧現了廖春源、江風、陳玲等一大批黨和人民的優秀兒女,他們在陳公灣、太坪保衛戰,小徑山、磨刀坑、黎耳壩等戰鬥中先後英勇獻身。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啟迪後人,上述四鄉鎮黨委政府特建此亭並附立“革命烈士紀念碑”。

建神速縣治遺址北寧宣和三年(1121),曲江廉平、建福兩鄉與翁源江鎮、太坪全為建福縣,屬韶州。時九年,縣治設在今新江鎮陽河村石樹下西北處(又名下馬石),遺址已作稻田,當地村民稱“官田麻”。

新廟子石獅清代雕刻工藝,現存放於新江文化館內,用青白花崗岩所刻。該石獅長65厘米,寬30厘米,高87厘米,線條流暢,形態逼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