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陪讀

異性陪讀

在中國部分高校,學生們除了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外,還有的別出心裁地選擇了“異性陪讀”,這裡的“異性陪讀”就是所謂的“伴兒”,既不是戀人也不是普通朋友,學生們把其定義為愛情時代的“青春玩伴”。然而,“異性陪讀”是利是弊?這一話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爭論。

產生背景

異性陪讀異性陪讀

現在在中國部分大學里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伴兒”。

一些同學找一位異性作為“伴兒”一起上教室、食堂,一起學習,這些“伴兒”既不是戀人也不是普通朋友,“伴兒”其實就是校園“異性陪讀”的另一種稱呼。

在大學校園,一些如:雅思托福考研者在網上發帖尋找“異性陪讀”,希望找個同伴督促自己,覺得與異性一起學習更有勁頭,並認為愛情時代需要找個“青春玩伴”。

現象

異性陪讀異性陪讀

每逢應屆畢業生畢業前夕,在校園的公告欄,隨處可見類似以上的告示和啟事。在高校網站的BBS里,尋找考研、雅思托福、外語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異性陪讀“伴兒”的徵集帖更是應接不暇,比比皆是。

年輕的學子們以這種超現代的簡單而自發的交流方式,使得“異性陪讀”風靡校園,尋找“異性陪讀”悄然成為大學校園較為普遍的現象。

人群

異性陪讀中,男找女的占了多半,女找男的反而很少見。對於異性陪讀的條件,各有特色。有的明確要求目標一致,如同為考研或者考公務員;有的漫無目的,只要求是異性即可;有的突出對方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的則限定對方的宿舍樓距離自己的宿舍樓近。
好在所有的異性陪讀徵求中幾乎不談對相貌的要求,否則就更顯得像徵友廣告。此外,幾乎所有的徵求廣告都沒有標明要收費。有過徵求經歷的學生,皆表示“自願、無償”兩大原則。

走俏原因

很多學子們都認為找個“異性陪讀”愛情學業可以兩得。如果真能找到合適的伴侶,又能一塊自習,不耽誤學業,當然是皆大歡喜,這也是“異性陪讀”走俏的重要原因。

家長看法

大學生精力旺盛、青春萌動,對異性天然地存著好奇之心。年齡相近的少男少女們相伴學習、生活,時間長了容易產生好感,有些人甚至因為這樣而遇見了愛情。
說到“搭伴兒”學習的效果,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剛開始互相監督,學習效率還挺高,後來就越來越淪陷進去了,女生尤其如此。”在荷爾蒙的刺激下,朝夕相處的“伴兒”之間難免產生一些與學習這一初衷無關的想法,如果不懂得調節自己,反而會成為學習的負擔。這也是一些家長,尤其是女生的家長,反對孩子“找伴兒”的原因。

觀點評論

異性陪讀“異性陪讀”現象

正面作用

從年齡結構上看,大學生正處於精力旺盛、青春萌動的時候,對於異性的嚮往客觀存在,是無可厚非的。同時,大學生活也有著雙重性:一方面,大學校園是大量知識和信息的匯集地,大學生活異彩紛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另一方面,大學生活又略顯沉悶和單調,“三點一線”,特別是來自學習和就業的壓力,以及對前途的迷茫,讓人不勝其煩。有著相同年齡的少男少女們一拍即合,相伴於大學學習、生活之中,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化壓力為動力的方式。

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異性陪讀”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道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女生之間相處久了,他們相互釋放的荷爾蒙,既容易使雙方產生愉悅感,減緩學習和生活的緊張情緒,又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伴兒”之間誰都不想落於人後,大有一種“要在對方面前做最好的自己”的衝動,於是就有了你追我趕的良性互動,以期達到較大限度地挖掘個人潛能的目的。尤其是對於有學科短板的人來說,尋找有特長的異性互補學習,是可以提高成績的。從這點看,異性陪讀是值得肯定的。

“搭伴兒”這種現象並不是洪水猛獸,在特定的環境下,如果目的和出發點是單純的、積極的,那么,存在即是合理,無可厚非。它也是大學生不斷走向成熟的一種歷練方式。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在集體生活中必須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找伴兒,請非誠勿擾。

負面爭議

異性陪讀“異性陪讀”,其關鍵還是在“讀”上。

“異性陪讀”,關鍵還是在“”上。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能本末倒置。為“讀”而“”,“讀”是落腳點,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陪”才顯得更有意義;反之,為“陪”兒“讀”,那么,“讀”無形中就淪為了“陪”的幌子和藉口。“陪”而不“讀”,只會事與願違,甚至變得庸俗不堪,這與情感快餐又有何異。

不可否認的是,也有心懷叵測圖謀不軌者,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的人尋找異性陪讀的目的並不都是為了“讀”,更多的是放在了“陪”上。或許是希望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以此建立起情感,找到一個陪伴自己的戀人;亦或是為了打發枯燥的學習和課餘時間,找個陪讀來調劑一下;更有甚者,有的人培養感情,壓根兒就是為了找一個自動提款機。

對於此類的感情遊戲,回響者務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警惕才是。尤其是女生,對於陌生人的邀約,擦亮自己的雙眼,看清對方的內在品質,防止遇人不淑是必須的。

專家看法

有專家表示,尋找“異性陪讀”的態度一定要端正,只有這樣才能變壓力為動力,尋找“異性陪讀”才能不背離其相互促進的初衷。

“學伴兒” 是青年社會化的好載體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所副所長鄧希泉
作為近年興起的事物,大學生“找伴共讀”現象日趨普遍。從其性質上分析並從整體上判斷,“找伴兒”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是青年社會化的更佳載體而不是青年社會化進程的障礙,適應了社會發展而不是逆社會潮流。
大學生學習發展的差異化,班級制集中學習形式的衰減,異性交往和戀愛等必須完成的社會化內容,“他人在場”對學習的促進,就業發展信息的共享,以及學術小團體的顯著作用,共同促發了“找伴兒”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可以預見,“找伴兒”現象將更為常見,並成為大學校園新凸顯的風景。
要讓“找伴兒”這一好事的作用發揮好,需注意“四忌”。
一忌跟風。不能因他(她)人找了伴,成為了校園時尚,為了跟上趟,把“找伴兒”當成了虛榮的手段,忽視了真正的學業目標,勢必使“找伴兒”缺乏可持續性。
二忌匆促。學習和思想交流絕不能臨時起意,需要根據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學習旨趣和愛好進行準確定位,在此基礎上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尋找和磨合,圈定學伴。
三忌常變。高效的學術團體是多年積累的結晶,學伴是形成學術團體的重要途徑。要在準確定位並基本保持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學術旨趣,在此基礎上逐漸將學業伴侶相對固化,形成較為穩固的學術合作團隊。
四忌他圖。必須堅持“找伴兒”是學習第一位,發展友誼和愛情第二位,必須排除和杜絕“找伴兒”的虛榮心理、投機心理、不信任心理、過度信任心理和獲利心理。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0年10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0年十月IN辭彙總體育家教 | 群聊家訪 | 微笑抑鬱症 | 婚紗電影 | 網路自診 | 難人公式 | 頑童奶爸 | 養老防兒 | 職場邊緣人 | 試離婚 | 銀髮經濟 | 挪窩一族 | 傾訴饑渴症 | 異性陪讀 | 劇二代 | 安可效應 | 大四空巢 | 紅蘋果現象 | 沒女 | 經濟文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