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瑩

陳瓊瑩

陳瓊瑩,男,中共黨員,民盟成員,漢族,1962年10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現任福安一中副校長,兼任省教育學會政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寧德市委員會的常務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首批福建省中國小中青年學科教學帶頭人,福建省教育學會政治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電影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建省電影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工作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其獨創的音樂與思想政治課整合教學法,深受學生的喜愛,多次在全國和全省交流介紹。主編《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書,2008年6月由甘肅科技出版社出版;曾被福建教育出版社聘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思想品德》的作者;參加福建省新課程高考複習綱要的編寫。先後有2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CN刊物發表。有10多篇論文獲得全國思想政治教師優秀論文評比一、二等獎。多次應邀為福建省級高中新課程培訓班、寧德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和寧德市高級教師職務晉升培訓班授課,應邀參加省名師網上授課活動,還多次應邀為寧德市德育幹部培訓、福安市和屏南縣班主任培訓、連江縣高級教師培訓、省教育學院龍巖班主任培訓班等做專題講座。先後承擔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研究。先後獲得“寧德市先進工作者”、“福建省先進德育工作者”、“福建省優秀班主任”;全國“電影課優秀指導教師”、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組織先進個人”福安2011年度十位“傑出人民教師”等榮譽稱號。

教學觀點

福安一中陳瓊瑩校長·

人們都說,現在的親職教育缺乏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缺心,即家長只關注子女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不關心子女的心理需要(考試不僅是知識、能力的較量更是心理素質的較量);一個是缺德,即家長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

其實,這兩個“缺”對學習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也是許多家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抓子女的學習,卻偏偏事與願違或者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績,必須首先培養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秀的非智力因素。

◎關注子女的心理特點

福安一中副校長陳瓊瑩 福安一中副校長陳瓊瑩

中學生正處於人生的春天,是從童年走向成年、走向獨立人生道路的轉折點,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矛盾交織的時期,極易產生多種心理問題。尤其是對剛從國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於環境的改變、學習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發育,使許多同學感到不適應,會出現許多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重視並正確的引導、糾正,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其高中三年後的成材,甚至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的同時,更要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配合老師幫助子女調整心理狀態,讓他們儘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培養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為高中三年以及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目前,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 環境改變引起的心理問題

環境的改變會使新生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特點和問題。首先,失去依賴產生的心理問題。進入高中,生活方式由依賴性的家庭生活突然轉變成獨立性相對較強的集體生活,絕大部分的中學生是獨生子女,沒有適量的生活磨練,缺乏獨立生活的經驗和生活自理能力,平時父母的過分呵護、照顧,形成了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極強的依賴性。因此面對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往往碰到一些小問題就會不知所措,影響正常的生活進而影響學習。以上出現的各種現象而引發的各種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而此時如果過急過快地提出超過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會造成學生情緒上的混亂,使他們很難能安下心來集中精力學習。而中學生由於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又決定了他們尚未具有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幫助他們儘快地完成從國中生到高中生的轉化,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千萬不能一“放”了之,應該擠時間經常到學校來看一看,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特別是心理狀態,並及時與老師溝通。配合老師解決問題。(不要以為子女到了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孩子讀了三年還不知班主任是誰?甚至不知孩子在哪一個班級。如果這樣就可能害了您自己的孩子。這點與過去的寄宿生是不同的,現在的寄宿生雖然大部分仍然保留了勤奮好學的好傳統,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習不會吃苦勤奮,這種人數每年逐漸增加,而且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又不懂得或不願意與老師溝通,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對學習的影響比較大)

第二,脫離父母約束產生的心理和生活問題。這主要是校外寄宿生(包括租住在校外或寄在親戚家)和空巢學生(父母外出謀生而把孩子留在家裡),脫離父母單獨居住(按法律規定是不允許的),也沒有學校的約束又缺乏自制能力,處在父母管不了、學校管不著、房東不管、社區不管的“四不管”狀態,再加上外面世界(如網咖、錄像廳、迪巴等場所)的誘惑,產生放任自己的心態,最容易出問題,受網路遊戲、色情文化、毒品等的傷害最大,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也往往很大。一些本來成績優秀的學生一旦居住校外,成績就會直線下降(大學生也是如此),居住條件好,不一定書就讀的好,許多要住到校外的學生,往往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自由和其它。所以,還會產生其它許多問題(如男女同宿)。因此,校外寄宿生和空巢學生的家長更應該想辦法加強管理,否則,可能事與願違。學校建議家長要與房東簽訂協定,讓房東負起管理的責任,房東既然收了租金就應該盡到管理的責任。

(現在的孩子真可憐——不是我不小心,只是這世界太複雜)

二、學習要求提高產生的心理問題

王×,女,16歲,某高中高一學生,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王×自小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疼愛的"掌上明珠",文靜溫順。從國小到國中,學習都相當的輕鬆,自信。可在中考前由於感冒,影響了水平的發揮,以2分之差沒被重點高中錄取。進入高中後,學習一直認真勤奮。第一學期期中考後,發覺成績不盡如人意,只排在班上二十幾名,本人和家長都很著急,以為是學習不夠刻苦,於是更加勤奮用功,早起晚睡,經常挑燈夜戰,可到期末考試時,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比期中考時還要差。到高一第二學期開始,王×已經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由於運動時間太少,體質也很差,上課經常感到頭暈,注意力很難集中。英語測驗,一向最為拿手的科目,竟然破天荒的亮起了"紅燈",終於忍受不住打擊,帶著滿眼的淚水和一臉的委屈困惑來到了心理輔導室“老師,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學習這么努力,可成績總上不去?和國中時相比,我已經不知用功了多少倍,是不是我真的比別人笨?我該怎么辦呢?”

類似王×的這種情況在高一學生中存在較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許多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不解。他們很難相信也很難理解在國中時是這樣優秀的孩子,到了高中卻會是這樣一個狀況。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對高中學習的不適應。進入高中,不論學習的內容、形式、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與國中課程相比,高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理論性增強。國中不少知識僅要求作初步的了解,只進行靜態性研究,強調直觀形象,而高中則要作本質、動態、定量的研究,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強。

2、知識量增大。各學科不僅難度增大,知識內容的"量"、單位時間內接受的信息量急劇增加。

3、綜合性增加。高中學習中,要解決任何一門學科的問題,都不是單純地直接運用一種知識一種技能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運用多種知識,在閱讀、寫作(表達)、思維、計算和實驗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國中的要求提高。

4、系統性增強。高中課程要求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5、難度增大。中考的難度較小,中考成績均分一般會在70—80之間;而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高考成績的最佳均分是50—60(百分制),其難度明顯要比大得多。高中的課程和練習、作業的難度也自然要比國中難得多。

其次,學習的形式也由教師的教會變為教學,學生的學會變為會學,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強調課前的預習、課內的思考、課後的複習、鞏固。

而剛剛升入高中的新生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仍沿用學習國中課程的方法來學習高中課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著門道,上課時,似乎是已經聽懂了,可一做起作業來,又覺得不怎么清楚,題型一變就不知該從何下手。學習上顯得很被動,因而擔憂、恐慌、焦慮。有的同學甚至是盲目的採取疲勞戰術,通過減少文體活動,占用課間休息,甚至是吃飯、睡覺的時間來延長學習時間,增加學習強度,可儘管很努力、很刻苦,由於學不得其法,成績卻往往不如人意,於是自信心大大受挫,更感到迷茫、困惑,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水平,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有的同學由於身心過度的疲勞焦慮,大腦得不到適當的休息調節,甚至會出現頭暈、耳鳴、記憶減退、失眠等神經衰弱症狀。由於高一的基礎沒有打牢,又將直接影響到高中今後兩年的學習,造成惡性循環。而一些本來的錄取成績就比較低的學生,如果心理的抗挫能力比較弱,更容易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傾向。對於以上這些問題,教師、家長不僅要給予足夠的理解,而且要及時的幫助他們進行調整,否則會嚴重的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影響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

三、青春期發育引起的心理問題

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的生理劇變,使得一部分中學生感到不安。進入高中階段,生理上發生的主要變化有:1、身體驟長。身高體重增加迅速。2、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內臟的功能增強。3、第二性徵和性器官的發育和成熟。

首先,身體上的急劇變化,使他們比較敏感、疑慮,同時,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外貌形象。由於對"自我形象"期望值過高,一些身體的外貌特徵如個子的高矮,體態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膚的黑白,臉上的"青春痘"等都會引起他們的煩惱,常常會為自認為的一些缺陷感到羞怯、自卑。

其次,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大腦的結構和機能大體上已經完備,但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過程還超過抑制過程,再加上由於身體高速發展造成的各器官系統間的不協調、不均衡,情緒顯得十分不穩定,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剛剛還是情緒高漲,可一轉眼就心恢意冷,一會兒還是十分的自信,可轉眼就變得極度的自卑。

再次,對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正是性生理髮育成熟,性心理尚不成熟的時期,進入高中階段,性心理發展已經由異性疏遠期進入異性接近期,但男女間的相互吸引與好感多數還屬於異性間朦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們對於兩性關係仍處於一種似懂非懂或者懂得一些不良知識(如男生的玩世不恭、不負責任)的狀態,還分不清好感與初戀的區別。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因惑與苦惱,此時他們的感情強烈而易失控。這種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與性的社會規範之間的衝突構成了中學生心理衛生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常常導致"早戀"的發生,也極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或產生心理障礙,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發育、學業和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家庭的子女最容易產生上述問題。此時,正確的引導,使他們的生理髮育與心理發展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顯得很重要。

因此,家長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子女(尤其是更容易受傷害的女孩)進行生理衛生知識和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和自我保護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正常的生理髮育進程,減少中學生對自已身心變化的好奇或心理混亂與恐慌。幫助他們懂得在與異性交往中如何自製自尊和尊重對方,糾正那些從網路等渠道獲得的非正常的性知識,懂得在社會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建立男女同學間正常的交往和友誼,使他們順利的度過美好的高中生活。

家長要解決子女的心理問題,首先,要有關心子女的心理的意識,其次,要平等地與子女溝通(傾聽、交流而不是指責,更不是打罵),

第三,必須重視關心學習和生活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關注子女的非智力因素,加強對子女思想品德教育

有人調查了幾百名高考學生,結果發現:在各種智力水平的考生中,非智力因素優秀,高考成績上錄取線的百分比遠遠超過非智力因素不良者,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因素優秀者其成績可與智力較高者並駕齊驅。有兩個智商同為 136(高智商)者而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考生,非智力因素優秀者成績高達630分;非智力因素不良的那一位只考了355分(未上最低錄取線),一個智商中等的考生,由於非智力因素優秀,高考成績達591分,超過高智商的考生。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不論是智力因素水平,還是非智力因素水平都普遍高於成績差的學生,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智商)的差異,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別,即缺乏學習的動力(取決於價值觀和榮辱觀)、學習熱情、情感、性格興趣學習意志毅力和行為習慣等。

現在的學生智力水平都不差,他們中的多數人學習成績差,更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德商、心商、學商等)的影響。

非智力因素不僅影響學習效率,而且對智力因素有影響。優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某些弱點有補償即所謂“勤能補拙”。一些有非凡才能的人,原來並非多么聰明,而是由於非智力因素的補償作用,才在某些領域有所建樹。孔子的學生曾參,智力水平並不高,但通過勤奮努力的補償,終於把孔子的學問傳了下來。

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開發有扼製作用。“滿招損、謙受益”就是說自滿這種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於個人的智力開發起消極、減力的作用;謙虛這種優良的非智力因素,對個人的智力開發起積極增力作用。某大學少年班有位同學,腦子很聰明,五歲半就學完了國小的全部課程,12歲高中畢業考取少年班,從此,自以為了不起。記者採訪,別人不說話,他誇誇其談,報上登他的照片,他剪下來寄回家鄉炫耀,甚至到附近商店裡吹噓自己。由於驕傲自滿,自以為了不起而不好好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有時甚至連課都不上。致使他的智力並發受到扼制,學習成績迅速下降,最後只得休學。湖南“神童”魏永康十三歲讀重點大學,十七歲讀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可是,十九歲卻被退學回家,為什麼?因為他的母親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有出息,於是將所有家務活都包下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魏永康讀高中時,母親還給他餵飯;上大學後母親繼續陪讀,甚至幫他洗頭。(中國古代的《傷仲永》也說明這一點)。由此可見,即使是很聰明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不良,又不加以改變,長期下去也會變成很一般,甚至一事無成。

習慣成就未來。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表現為◎主動性和獨立性而不是依賴性和被動性,◎耐挫能力和意志力,◎自律的性格,良好的積極生活心態和自覺遵紀守法習慣等)、心理習慣、品德習慣等。行為習慣等對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會產生重要影響。一身不良習慣的學生,不可能會有好的成績,如高中的學習上需要會吃苦,但家長如果在生活上對孩子嬌生慣養,哪怕他吃苦了,除了讀書以外,什麼都把他包下來,這樣的孩子高中怎么可能讀得好呢?有人說,看她的打扮,就知道她的成績,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形象說明了不良習慣對學習的影響。

優良的非智力因素來自哪裡呢?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與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親職教育都有密切關係。但從根本上說,親職教育、家庭環境與非智力因素形成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在家庭中養大。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內容、父母的個性、父母的榜樣作用等在子女心理發展中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好、如何不爭氣,殊不知這一切實際上是由家長自己造成的,家長教育子女方法的自相矛盾是導致學生非智力因素不良的主要原因。現在的親職教育缺乏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缺心,即家長只關注子女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不關心子女的心理需要(考試不僅是知識、能力的較量更是心理素質的較量);一個是缺德,即家長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子女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相對於智力開發而言,家長對孩子非智力因素培養方面大有作為。

因時間關係,下面我就選其中一部分因素與學習成績及同親職教育的關係,談些看法。

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也就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現在有相當部分學生成績差是因為厭學、逃學,而產生厭學、逃學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學習動力,特別是那些家庭物質生活條件好的學生。

缺乏學習動力的主觀思想根源就是價值觀、榮辱觀問題價值觀錯誤、榮辱觀顛倒,普遍缺乏學習動力;而缺乏學習動力的客觀原因之一則是家長的嬌慣、溺愛和過分保護。有些比較富裕的家長認為現在有錢了,不要苦了孩子,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使孩子覺得什麼都來得容易,久而久之,就逐漸失去上進心和感恩之心。

◎外國富人與中國富人的不同

當美國一些富豪聽說遺產稅要廢除時,異口同聲地表示“抗議”———2001年,120名美國富翁聯名在《紐約時報》上發表聲明,反對政府取消遺產稅。這些人包括比爾·蓋茨、巴菲特、索羅斯、洛克菲勒等。比爾·蓋茨認為繼承巨額遺產將使子女們不用努力奮鬥就可享受榮華富貴,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和蓋茨英雄所見略同的是美國企業家詹姆斯·斯托爾斯,他在捐出幾十億美元之後說,他不想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自己的子女,因為那樣會毀了他們的一生。巴菲特就更絕,多年前就對自己的子女明確表示:“如果能從我的遺產中得到一個美分,就算你們走運!”比爾·蓋茨的父親老威廉在請願書中寫道:取消遺產稅將使美國富翁的孩子不勞而獲,使富人永遠富有,窮人永遠貧窮,這有悖於社會公平,也違背了美國的創業精神。從他們反對取消遺產稅的理由中,我們能夠悟出香港頂級富豪們反對取消遺產稅的原因。日本、韓國富翁…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國一些富人先前只是聽到了些許要開徵遺產稅的風聲,就急著把自己的物業所有權轉讓給甚至還沒成年的子女,甚至轉移到國外。這就是古人說的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的重要原因。

在我們學校,一些富翁的學生就是愛打扮、穿名牌、戴首飾,關注的是生活上的互相攀比,而不是學習上的競爭,哪來學習的動力呢。據統計,近幾年考上重點名牌大學的學生有“三多”,即來自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的學生多、女生多,高考狀元也是女生多。這幾年在學校各種活動和管理中唱主角的也是女生多。因為男生受寵的情況,遠遠要比女生多得多。

缺乏學習動力的另一個客觀原因則是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通過家長或者社會環境的口——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如我們現在一些學生平時不下功夫學習,但到考試的時候有些取得好成績,怎么辦?那就偷看吧。有的家長也認為,偷看點,有什麼,說明我孩子有本事。現在社會上大人考試不也都在偷看嗎?還有人不也在偷稅、漏稅嗎?政府部門不也上報虛假數字嗎?(說句題外話,這是家長榮辱觀顛倒的表現,也許就會產生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效果)。但是,我們的家長有沒有想過,當你孩子有了這種觀念之後,他還想讀書嗎?還有讀書的動力嗎?而當高考的考場都裝上全省聯網的監控設備之後,你怎么辦?孩子還是未成年人,不像家長可能是說歸說、做歸做,牢騷發完就完了,工作照樣做。可是,孩子往往不會這樣區分。實際上,考試舞弊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一方面說明孩子的價值觀、榮辱觀的顛倒,即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的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說明孩子缺乏誠信的道德品質(答應家長的事情做不到),還說明孩子缺乏法紀觀念。

過多過早的“社會化”的學生,即受社會和家庭負面影響較大的“太懂事”的學生,同樣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因為他們已失去積極奮鬥進取的源動力。因此,讓孩子保留一份真誠,擁有一份孩子應該有的對社會的感恩之心而不是仇恨心理是他們積極奮鬥和進取的前進的動力。因此,在這裡請有關家長要注意這一點。

2.情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良好的心境,如:高興、快樂等,會使人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樂觀地對待困難,心境最好時,就是學習效率最好的時候,最有信心克服困難的時候,反之,消極的、不良的心境,如:痛苦、不安,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注意渙散,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低。我們有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不注意方式方法,動不動就發嘮叨,或者婆婆媽媽,更有甚者,一邊子女在做作業,自己卻坐在旁邊嘮個沒完,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子女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率。( 當然這裡不是說父母要順從子女,只是強調要講究教育方法);還有的家長經常把夫妻不和或工作、生活上的不順心帶來的不良情緒發在子女身上,或把不該讓子女知道的事情,說給子女聽,這對子女學習成績的影響就更大。試想一個情緒長期低落、消極的人怎么能把工作搞好呢?因此,做為家長在處理與子女的關係上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場合。給子女創造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在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情緒中,焦慮具有特別重要意義。學生面臨重大考試,擔心考試成績影響升學和就業,會產生焦慮。家長的壓力和教師的壓力都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焦慮對學習的影響表現在:焦慮程度與學習成績之間呈“倒U形曲線”即焦慮程度過大或過弱都會降低學習效率,中等程度的焦慮,學習效率最高。因此,家長不能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也不能都不給壓力。要把握分寸,注意孩子的性格。

3.意志: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的學習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學習的熱情也不夠,還得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難,使學習取得成功。因為讀書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情,經常會遇到難題和挫折。那么意志堅定頑強的學生應表現出在學習和任何困難面前有信心、有恆心;學習和生活中有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製性、果敢性、知難而進等等。而意志薄弱的學生則表現為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學習和生活中依賴、懶惰、軟弱、固執任性、自制力差、嬌氣、遇到困難就退縮。

信心也稱自信心,是一個人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一個人有信心,他就會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意志行動中去,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被困難和挫折所壓制。在日本有一個很有名的能力開發研究所,所長名叫坂本保之介,從他自己成才和創立能力開發研究所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信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坂本在上國中一年級的時候,在全年級500名學生中,他名列第470名。他討厭學習,喜歡嬉玩,一直被認為是腦子笨的學生。坂本的父親很善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坂本的父親有時和坂本一起下棋,把規則教給孩子以後,父親故意輸給自己的孩子,還鼓勵說:“你的棋藝進展很快呀!下棋是一項非常緊張的智力操作活動,你沒有高度發展的智力,是不可能這么快就能戰勝我的。”父親就是這樣非常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強化,後來這個孩子逐步地樹立了自信。國中二年級以後,他的考試成績急劇上升,常進入前10名。再後來成為一個很知名的學者。孩子有沒有信心與父母對他的態度關係密切。一般來說,父母及他人對自己期望和信任的程度高,則會增強個人的信心,反之則會削弱信心。現在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信心不能說與有些家長的教育無關:有的孩子在家裡想做些事情,父母怕他做不好或做不來就不讓他做,經歷多次就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以至失去信心。有的家長在孩子學習上出現困難或考試不理想時,不是給孩子鼓勵、樹信心、幫助找原因,而是經常罵孩子不行、笨蛋,長此下去也會使孩子失去信心。研究發現,女生的自信心往往不如男生,這是後天造成的,女生的家長更要注意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也有些孩子有信心,但當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時,信心會逐漸喪失,這就是缺乏恆心,信心若沒有恆心作支持就會半途而廢,甚至一事無成。為了培養孩子的恆心,特別是學習過程中的恆心,家長必須要幫助孩子認真考慮如一兩個問題:第一,要充分估計困難。困難這個東西,如果有思想準備,重視它,碰到它時就不會束手無笨,驚慌失措。

第二,要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困難離成功往往只有一步之遙,闖過去了就可能成功。

不良的意志品質,缺乏毅力,不會吃苦,也是現在許多學生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現在的許多孩子缺乏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製性、果敢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的親職教育方式不對造成的後果。有些家庭、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為孩子包辦一切,唯恐孩子受一點委屈,家長唯孩子命令是從,其結果是使孩子逐漸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而學習則是十分艱苦的腦力勞動。

那么,家長應怎樣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呢?

首先,家長要辯證地認識孩子所遇到的挫折,看到挫折對孩子成長的積極作用。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個體受一些挫折,特別是在人生的早期經歷一些挫折,可以使人更快地成熟起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如果沒有挫折的經歷,沒有抗拒挫折的毅力和能力,那么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可見,一個人經受挫折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因為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和應付挫折。退縮、放棄和自我毀滅都是不明智的的舉動。另外,挫折的經歷有利於豐富一個人的知識。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挫折從反面豐富了人生的經驗,會讓人長見識,提高能力。如果總是一帆風順,那么從眼前來看可能是件好事,但從長遠來看則未必是件好事。

其次,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要給予諒解、鼓勵和必要的幫助,讓孩子冷靜下來,從中獲取一些教訓、啟發和知識,變消極為積極,千萬不能漠不關心,更不能一味埋怨、批評。例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曼林·昂尼斯的父母在教子方面就頗有遠見。卡曼林愛讀書,尤其是愛搞實驗,他把家裡的一個閣樓當做自己的“天文台”和“實驗室”。有一次做實驗時不慎起火,燒毀了半座樓,十幾歲的他嚇得逃到了郊外,整夜不敢回家。這次闖禍對卡曼林來說無疑是一大挫折。他的父母整夜尋找,次日清晨把他從田野找了回來,父親並沒有打罵他,而是一邊心疼地擁抱他,一邊親切地對他說:“孩子,別害怕!為了科學研究,你就是把全家的屋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毀了,我也決不會埋怨你。”這幾句話永遠在卡曼林腦海迴蕩,激勵著他數十年為科學事業奮鬥,終於獲得輝煌成就。

第三,要適當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磨難教育)。目前,獨生子女的教育是寵愛有加,而獨立性和紀律性方面的教育則是少之又少。因此,有些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建議,應對兒童施加必要的“劣性刺激”。所謂“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主要有以下幾種:(1)飢餓:造成兒童偏食、挑食和食慾差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很少領教飢餓的滋味。他們零食不離手,吃飯時自然沒有胃口。俗話說:“欲求小兒安,應忍三分飢與寒”。由此看來,有意識地讓兒童餓一點兒是很有必要的。(2) 勞累:孩子之所以好逸惡勞、沒有責任心與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車接車送,不參加體育鍛鍊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應鼓勵和督促孩子乾一定的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麼都是家長包辦。(3)困難:兒童的意志薄弱,與他們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有關。有遠見的家長應該為孩子人為地設定一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並給他們以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方法,鍛鍊他們的意志力。(4)挨批評:對那些總是學習拔尖的學生,在表揚和鼓勵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必要時也要讓他們嘗試一下失敗和挨批評的滋味。

最後,家長應從日常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感恩之心( 獨生子女責任心普遍較差),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

總之,家長應轉變觀念,從學習本身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從改變子女的不良習慣和關心子女的心理入手;並與學校積極配合,才有可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全面的素質。

建議家長閱讀《成就一生好習慣——培養孩子好習慣108法》;希望家長閱讀《福安一中學生儀容儀表的規定》和《學生手冊》,督促子女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中學生,那也是家長的光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