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是一種有害生物,因首先在染病番茄上發現而命名,番茄斑萎病毒的分布範圍很廣,可侵害160種雙子葉植物與10種單子葉植物,因感染該病毒而發生的作物疾病稱為斑萎病。

基本信息

簡介

番茄斑萎病毒感染番茄斑萎病毒感染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spottedwiltvirus,TSWV)是一種危害農業生產的重要病毒。它的寄主範圍很廣,可侵害160種雙子葉植物與10種單子葉植物,尤其是茄科菊科豆科的部分植物(Ie,1970;Lucas,1975)。

在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和大洋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分布,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均有發生。屬於歐洲及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A2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同時也是中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形態特徵

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RNA組成的病毒,粒體直徑70~90nm,外面包裹有一層膜。TSWV是這一種族中惟一的一種。同時它也廣泛地被稱做番茄紅素病毒3號小種(Lycopersiconvirus3)。

病毒粒體扁球狀,直徑80~96納米,易變形,具包膜,存在於內質網和核膜腔里,有的具尾狀擠出物,質粒含20%類脂,7%碳水化合物,5%RNA。

TSWV是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最不穩定的病毒之一,但是當使用含有還原劑的中性緩衝液時,它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汁液傳播(Ie,1970)。

致死溫度40~46℃,10分鐘;稀釋限點100~1000倍,體外存活期3—4小時。

地理分布

番茄斑萎病毒最初是1919年在澳洲發現於番茄,Brillelebank將此病命名為斑萎病(Spottedwilt)(Ie,1970;Lucas,1975)。TSWV在世界上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比較常見。

1941年前後TSWV成為影響歐洲菸草種植者經濟收入的一種重要病毒(Ivancheva-Gabroska,1979;Mickovski,1981)。TSWV在巴西東南部也廣泛流行。

傳播途徑

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汁液可接種,種子也能傳染,此外煙薊馬thripstabaci)、豆薊馬(T.Setosus)、薊馬(Frankliniellaschutzei)、菸草褐薊馬(F.Fusca)及苜蓿薊馬(F.Occidentatis)等均可進行持久性傳毒。

薊馬只能在幼蟲期獲得病毒。傳毒需要在體內繁殖,蔥薊馬經5~10天變為成蟲後才能傳毒,煙薊馬最短獲毒期為15~30分鐘,豆薊馬需30分鐘,時間長傳毒效率升高,薊馬一旦帶毒,傳毒達20天PAl,具終生傳毒能力。病毒接種多在番茄葉表細胞淺表皮吸食時獲取,一般經4天潛育即發病。番茄瓜葉菊等外種皮帶毒,不進入胚胎。

此病毒可以通過一些野生植物品種來越冬。但是,病毒流行水平主要依賴於蟲口密度。最主要的介體昆蟲薊馬的成蟲藏在土壤中,春季土壤溫度上升後,害蟲會遷移到雜草上。

寄主種類

TSWV寄主範圍十分廣泛,可侵染100科1090種以上的植物,可系統侵染番茄、辣椒菸草、心葉煙、百日草萵苣等,重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辣椒、萵苣等,可對農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主要危害部位:整株系統性侵染。

感染症狀

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症狀變化大。苗期染病,幼葉變為銅色上卷,後形成許多小黑斑,葉背面沿脈呈紫色,有的生長點死掉,莖端形成褐色壞死條斑,病株僅半邊生長或完全矮化或落葉呈萎蔫狀,發病早的不結果。

坐果後染病,果實上出現褪綠環斑,綠果略凸起,輪紋不明顯,青果上產生褐色壞死斑,呈瘤狀突起,果實易脫落。成熟果實染病輪紋明顯,紅黃或紅白相間,褪綠斑在全色期明顯,嚴重的全果僵縮,臍部症狀與臍腐病相似,但該病果實表皮變褐壞死別於臍腐病。

發病規律

病毒可在多種植物上越冬,也可附著在番茄種子上、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田間越冬寄主殘體、烤曬後的菸葉、菸絲均可成為該病的初侵染源。主要通過汁液接觸傳染,只要寄主有傷口,即可侵入。黃瓜花葉病毒主要由蚜蟲傳染,此外用汁液摩擦接種也可傳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雜草上越冬,春季蚜蟲遷飛傳毒,引致發病。番茄病毒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關係密切,一般高溫乾旱天氣利於病害發生。此外,施用過量的氮肥,植株組織生長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結、黏重以及排水不良發病重。番茄病毒的毒源種類在一年裡往往有周期性的變化,春夏兩季菸草花葉病毒比例較大,而秋季黃瓜花葉病毒為主。因此,生產上防治時應針對病毒的來源,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收到較滿意的效果。

經濟影響

當東歐國家認識到它對產量造成的重大損失後,其危害嚴重性已有所下降(Delon等,1993)。

在保加利亞,1956年和1969年的TSWV的嚴重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估計超過兩千萬美元(Ivancheva-Gabroska,1979)。

1969年希臘(Katis等,1992)和南斯拉夫(Mickovski,1981)也報導了該病的流行。所有的菸草類型均易感TSWV,病株葉片往往質量很差難於使用。

在美國,1975年在路易斯安那州、1986年在喬治亞州該病在Perique菸草上得到了確認,在這些地區該病害造成的損失正日益嚴重(Culbreath,1991;Culbreath等,1993)。

20世紀60—80年代,該病毒曾在歐美及非洲的菸草和番茄上大流行,每年的發病率為20%~50%,每年造成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在美國夏威夷、巴西、義大利和南非,TSWV在20世紀80—90年代某些年份的流行曾導致番茄、萵苣等作物近乎絕產。

防治方法

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1、目前(2012年)尚未育出抗TSWV的專用品種,但可試用抗TMV的品種。

2、發病地區要及時剷除苦苣菜,野大麗花及田間雜草。

3、番茄苗期和定植後要注意防治媒界昆蟲——薊馬,由於薊馬獲毒後需經一定時間才傳毒,因此使用殺蟲劑治蟲防病有效,噴藥時最好噴到莖基部把生活在根際部的蛹殺滅效果更好。梅雨季前用藥1~2次,以後薊馬增多,隔10天左右1次以消滅媒界昆蟲

4、輔之以噴灑VS誘抗寧2號病毒疫苗或0.5%抗毒劑1號(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20%毒剋星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植物病毒鈍化劑912,每667m2用藥粉75克,加少量溫水調成糊狀,用lkg開水浸泡12小時,混勻晾涼後對水15kg噴灑,此外也可選用弱毒疫苗N14。和衛星核糖核酸S52,對TMV、CMV及複合侵染的有效。採收前4天停止用藥。

5、生物治療:發現病毒病,使用(《蔬菜病毒專用》)40克+有機矽兌水30斤進行噴霧,第1天,第2天,第5天進行噴霧3次,病情得到控制後,轉為預防。

相關

2012年10月16日,廣州檢驗檢疫局送往廣東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檢驗的1批美國生菜種子,檢出番茄斑萎病毒(TSWV)。經中國檢科院專家確認,該病毒為世界10種危害性最大的植物病毒之一,這是我國首次截獲該種植物病毒。10月22日,廣州檢驗檢疫局對該批種子實施了監督銷毀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