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真

畢真(1461—1521),尚膳監太監。進宮前曾娶妻周氏,並生有兒子畢鑒。後來與商忠、許滿、劉、劉、杜裕、盧明、趙秀、秦用一起,各自私自淨身後,被收入宮中。以後各人分別被陸續提升為少監或太監。

正德二年(1507),畢真與劉瑾勾結,由劉瑾傳批聖旨,派他往山東擔任鎮守太監。畢真在任期間,越權擅自受理訴訟案件,並藉此敲詐勒索軍民財物;又聽劉瑾的指使,索取海貨,侵奪商人的利益,“侵牟巨萬”。[64]

明代,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是由鎮巡官和三司官管理的。正德初年,市舶太監熊宣力圖參與滿剌加等各國商船的抽分,並奏請兼理。禮部認為市舶司的職責是只管進貢方物,不應越權,從而否決了他的請求。正德四年(1509),暹羅國船遇風飄至廣東,熊宣奏請征其稅。“旨以熊宣妄攬事權,令回南京管事”,而派內官監太監畢真接任[65]。畢真又提出要兼理各國商船抽分等事,劉瑾便支持他,謊稱這是舊例,竟然得到了武宗的批准[66]。

正德十二年(1517),畢真被調為江西鎮守太監。上任時,他帶著寶石、玉帶、各色綾絲紗羅及馬、羊、酒等禮物,進送給寧王朱宸濠,以拉攏關係,從此和朱宸濠勾結在一起。

十三年(1518),御史范輅到江西清軍,當時寧王令政府各部門官員穿朝服拜見自己,范輅堅決反對,雙方爭執不下,范輅把情況上奏,寧王亦上表力爭,武宗把這事交付廷議,結果是肯定了范輅的意見,寧王非常不滿。范輅又劾奏了畢真15項貪酷肆虐的事,武宗把他的奏疏壓下,不予處理。於是畢真與朱宸濠合謀,誣控上奏范輅罪名。范輅竟因此被逮到詔獄,直至十四年(1519)四月,才被放出,但仍謫降為龍州宣撫司經歷[67]。

與此同時,朱宸濠為了取得虛名以取信朝廷,又和黨羽致仕都御史李士實、王春等合謀,由他們捏造孝行上奏。畢真便讓他們寫成呈文,並脅迫南昌府、縣學的教官、生員,里老人等聯合上來,呈遞給三司官簽署後,封呈鎮守太監、巡撫會奏。這樣,畢真便和巡按御史正式會本上奏了寧王的“孝行”,為他謀反作了掩護。

朱宸濠為了讓畢真準備兵馬助他謀反,又共同設法,疏通宮內太監幫助,把畢真調為浙江鎮守太監。

浙江當時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富庶繁榮,畢真到任後,一方面大耍威風,搜刮財物,把監察御史當作佐貳一樣支使,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官員,都得不停地奔走侍候他。他的參隨等人恃勢橫行,收集裡巷中一些瑣碎的事向畢真報告,說是緝訪奸弊,這對老百姓是極大的禍害。如有個參隨,向唐棲一富戶勒索未遂,剛好這時畢真得了一枝三尺來長的珊瑚,向他的下屬誇耀。這參隨便假裝不滿意地說:“這還不算珍奇,我曾見到唐棲某家那枝珊瑚,有七尺來高,株形很可愛,顏色像火一樣鮮紅,旁邊還有一枝小點的,有些像石青。不過這個富戶很珍惜它,所以不容易搞到手。”畢真聽說後心癢難耐,立即稱奉聖旨取寶物,把這家幾代人都抓了起來,嚴刑拷打,一定要他們交出這件寶物。這家人被打得奄奄欲斃,無法解釋。後來有人告訴他們,這是參隨在搗鬼,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解決問題還是得找他。於是這富戶用重金行賄參隨,求他解救。參隨給他們出主意。說,這不是用口舌爭辯可以解決的。於是讓人用琉璃燒成一枝他所說的那樣的珊瑚,把它放到一個朱紅色的雕花木櫃裡,抬著去獻寶。畢真看到後大發脾氣,召參隨來看。參隨見到後,給畢真叩頭,高呼千歲,恭喜他得了寶物。畢真問他:“你看見的是這個嗎?”參隨說:“正是。”畢真便哈哈大笑,對參隨說:“你錯了,這不是珊瑚,這是琉璃呀。”這樣,這家人才得到開釋,可此時已無端陷入幾乎家破人亡的境地了[68]。

從這件事,可見參隨是怎樣依恃作為宦官的畢真,而畢真又是怎樣依恃皇帝恣行作惡。
另一方面,畢真又打著操練軍隊的名義,給官軍發重賞,以收買軍心;又打造了盔甲共一千多副,堆放在鎮守太監衙門內;併到餘杭縣買了一萬石米,準備作為叛亂時的軍餉。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朱宸濠以祝壽的名義宴請官員,然後乘各官員前來謝酒的機會,把都御史孫燧、副使許逵殺了,囚禁了其他官員,起兵謀反,派校尉趙智到浙江會同畢真起兵。

當時在南京的鎮守太監劉琅亦集合精壯僕役百多人,將火藥、武器暗藏在空棺內,要送給朱宸濠。畢真得到訊息後,便製造謠言,到處散布,說寧王派太子來攻打浙江,以動搖人心。又在七月十四日,假稱進貢奏表,收繳了城門的鑰匙,約令浙江省官軍全部帶上器械,在本日三更時候,到鎮守太監衙門伺候;又令三司府衛等官四更時到鎮監衙門給畢真作揖,企圖藉機殺了他們,然後起兵。以致全城居民恐懼,人心惶惶。但是這情況被巡按張御史發覺了,他和各官員立即召集軍隊嚴加防範,畢真這才沒有機會動手。

朱宸濠的叛亂只四十三天便被平定了,隨著朱宸濠的被俘,畢真亦被逮捕審訊。正德十六年(1521),畢真以通謀反逆罪被凌遲處死,抄沒家產,其妻、子雖聞風逃逸,仍被通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