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鬼致盜

1.荊:楚國。 7.蔽:蒙蔽。 9.明:聰明。

原文

荊人有畏者,聞槁葉之落與蛇鼠之行,莫不以為鬼也。盜知之,於是宵潛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後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誑之曰:“鬼實取之也。”中心惑而陰然之。無何。其宅果有鬼。縱物出於盜而以為鬼竊之,弗信有人盜也。《郁離子》曰“……饞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來,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譯文

有一個怕鬼的楚國人,他聽到枯葉落地與蛇鼠爬行的聲音。沒有不認為是鬼來了的。小偷知道到了這一點,便乘著夜晚藏在矮牆下,發出鬼叫聲。楚人心中恐慌不安,連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這樣做了四五次,然後進入他的房間,偷光了他收藏的財物。有人騙他說:“這的確是鬼拿去了。”他內心感到疑惑,但暗地裡卻認為講得對。沒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財物從小偷的住處找了出來他也總認為是鬼偷了,不相信是人偷的。 《郁離子》中講:“......讒言不會自己找上門來,總是先有疑心才會相信它;離間、挑撥也不會自己找上門來,總是因為有機可乘之時才出現。這都是由於聰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說人不可有疑心,否則將會像文中的那個人一樣相信“鬼”話。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會使挑撥找上門來。

注釋

1.荊:楚國。
2.垣:牆壁下。
3.《郁離子》:明朝劉基饌。
4.饞:讒言。
5.間:挑撥離間。
6.誑:欺騙。
7.蔽:蒙蔽。
8.宵:夜裡。
9.明:聰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