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化不足

甲基化不足醫學專業名詞。據觀察整體DNA甲基化不足現象存在於幾種人類腫瘤並推測其可能在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簡介

DNA甲基化組蛋白去乙醯化在腫瘤抑制基因的沉默方面具有協同效應。DNA甲基化引起基因轉錄抑制的可能機制主要有:①DNA甲基化直接干擾特異性轉錄因子與各基因啟動子中識別位置的結合。②甲基化胞嘧啶結合蛋白(MeCPl、MeCP2和MBD)與啟動子區甲基化CpG島結合,然後募集蛋白形成轉錄抑制複合物,從而阻止轉錄因子與啟動子區靶序列的結合,影響基因的轉錄。MeCPl需與12個甲基化CpG位點結合,MeCP2隻需與1個甲基化CpG位點結合,並且通過它的轉錄抑制結構域(TRD)發揮抑制轉錄的作用。另外MeCP2也可以與轉錄因子競爭結合位點,通過不依賴於HDAC的方式抑制基因的轉錄。③DNA甲基化通過改變染色質結構,抑制基因表達。

以上機制表明,DNA甲基化與組蛋白去乙醯化正相關。以MeCP2為例,當啟動子區的CpG發生甲基化時,MeCP2與甲基化的CpG結合後,再與Sin3A結合,進一步與異二聚體Mad/Max形成複合物。該複合物募集HDAC,形成一個共同轉錄抑制因子。HDAC使組蛋白去掉乙醯基,重塑染色質結構,從而阻礙了基本轉錄單位蛋白質複合物進入啟動子結合位點,導致轉錄抑制。

也有實驗表明DNA甲基轉移酶—1(DNMT—1)能直接與HDAC結合,這一發現更直接地證明DNA甲基化與組蛋白去乙醯化之間的協調作用。可見,啟動子區DNA甲基化與組蛋白去乙醯化之間具有協同抑制基因轉錄的作用。

另外,組蛋白去乙醯化抑制基因轉錄的作用依賴於甲基化CpG位點的數目。研究發現,當發生甲基化改變的啟動子區域的CpG位點的數量不足以引起長距離的基因抑制的時候,組蛋白去乙醯化在抑制基因表達上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如當靠近啟動子的地方僅有幾個二核苷酸發生甲基化時,這些甲基化的CpG能提高甲基化DNA結合域的活性及與它們相聯繫的HDAC的活性。此時,組蛋白發生去乙醯化,並使核小體的結構緊縮,於是轉錄抑制。在這種情況下,組蛋白去乙醯化的協同抑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用曲古黴素A處理可以使因甲基化而靜止的基因恢復表達,抑制被解除,說明甲基化所致的染色質結構的緊縮不夠穩定,不足以維持這種緊縮的狀態。因而在啟動子區mCpG低密度的情況下,轉錄抑制主要歸功於組蛋白去乙醯化途徑。當發生甲基化的啟動子區域的CpG位點的數目增大到可以引起基因廣泛靜止的閾值的時候,這種抑制的機制將會有明顯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通過MBD蛋白和其他結構性物質所形成的特異的染色質結構將會在改變的DNA上形成。接著,這種染色質結構緊縮並向周邊未改變的DNA蔓延。此時,組蛋白去乙醯化對轉錄抑制的作用是次要的了,因為用TSA處理,轉錄水平仍明顯低於未甲基化的對照,說明在這種情況下,高密度的甲基化使染色質結構高度緊縮並且相當穩定。

白血病細胞系的研究發現,高甲基化的、轉錄靜止的基因通過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TSA和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5—氮雜—2脫氧胞苷C處理後能再活化,但僅用TSA則收效甚微。這一研究提示了DNA甲基化在轉錄調控中占主導地位,它可以通過不依賴於組蛋白去乙醯化的方式抑制基因的轉錄。

摘要

套用在同一隻雄性SD大鼠中,保留原位垂體並在腎囊內植入一異體垂體,同時背部埋植裝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藥泵,經E2在體作用60~120天后,其原位垂體和異體移植入腎囊的垂體同時形成垂體催乳素(prolactin,PRL)瘤的動物模型,研究PRL瘤的發病機制.結果表明,E2長期作用可誘發原位垂體和遠離下丘腦的移植垂體同時形成PRL瘤,並伴高PRL血症和PRL基因的高表達;體外和體內實驗結果均顯示,一些相關生長因子或細胞因子可能與PRL瘤的形成有關;分析正常垂體、原位和移植垂體瘤中PRL基因調控序列的結構,表明在原位垂體瘤中PRL基因近端啟動子區發生點突變,突變啟動子活性增高,而移植垂體瘤PRL基因相應序列無改變.上述結果提示:垂體PRL瘤可能原發於腺垂體水平,但未排除繼發於下丘腦異常的另一可能性;雌激素誘發原位和移植垂體形成PRL瘤的發病機制可能不盡相同;體內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在原位垂體PRL瘤的發生過程可能起一定作用,但其確切證據尚待深入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