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絹蝶

田鼠絹蝶

田鼠絹蝶(學名:Parnassius smintheus):是體型中等大小,白色種類的蝴蝶。翅近圓形,翅面鱗片稀少,半透明,有黑色、紅色或黃色斑點。為中等大小,白色或蠟黃色。絹蝶成蟲觸角短,端部膨大呈棒狀;下唇須短;體被密毛。翅近圓形,翅面鱗片稀少(鱗片種子狀),半透明,有黑色、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斑紋多呈環狀。前翅R脈只4條,A脈2條,無臀橫脈;後翅無尾突,A脈1條。

前翅經脈4支,無臀橫脈;後翅無尾突。雌性交配後會在腹末形成各種形狀的角質臀袋,以避免再次交配。這種臀袋因種而異,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卵扁圓形。幼蟲與鳳蝶科相似。蛹有薄繭。均產於高山上,耐寒力強,均一年一代。寄主為景天科、紫槿、延胡索等。有的在雪線上下緊貼地面飛翔,行動緩慢,容易捕捉。分布於加拿大從育空地區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美國阿拉斯加和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山區。

物種學史

田鼠絹蝶 田鼠絹蝶

約一萬五千年前,地球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第四次冰河期終於結束了,隨著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溫暖重回大地。就在高原古氣候發生劇變的時候,高原上的許多動物紛紛向溫暖地帶遷徙。然而,只有絹蝶卻追隨著不斷上升的雪線,以極強的進化能力,向著高寒地帶遷徙,豐富著這片高大陸上的生物多樣性,默默地見證著高山苔原的滄海桑田。一萬餘年來,絹蝶沿著不斷上升的雪線,成為這片高大陸上諸多生命中的強者。它們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嘆服。

全世界的絹蝶有55種,大都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4800米左右的高山上。最高達5200米,突破生存極限。其中以高山種類居多,所以較難捕獲。絹蝶的適應性極強,從河湟谷地到高山苔原,都能看到它們曼妙的身姿。

上萬年的生存經驗,使得絹蝶已經具備了極高的生存策略,每年的七八月,是雌絹蝶產卵的時節,這時,高原天氣狀況良好,但雌絹蝶仍然會小心翼翼地選擇向陽、背風,且周圍有大量寄主植物的地方產卵。在高原的冬天到來之前,絹蝶成蟲便會在完成繁殖的使命後死亡,在漫長的冬季里,這些卵將接受嚴酷氣候條件的考驗,這樣的處所,會最大可能地吸收陽光、躲避風寒,並確保來年春天幼蟲有食物源。

絹蝶蛹有一層厚厚的繭,這在高寒的雪線附近,極有利於保暖。為了抵禦嚴寒,絹蝶翅翼上有厚厚的天鵝絨來保溫,有意思的是,越往海拔高的地帶,絹蝶身上的絨毛就會越發密集,這也是絹蝶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的一種體現。

雖然絹蝶已經在高原生存了上萬年,然而,在高海拔之地生存,它們遇到的最大的危險仍然還是惡劣的氣候。高原的天氣變幻莫測,只要太陽一躲入雲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它們也會立即停止飛動,靜伏在草叢中或礫石縫下等背風處藏起來。這一現象在高海拔地區尤為明顯。對於生活在高原的絹蝶而言,哪怕些微的高原氣候變化就會引起它們的連鎖反應,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絹蝶也追隨著雪線上升的速度不斷遷徙,可以說,絹蝶是高原氣候變化的晴雨表。

形態特徵

田鼠絹蝶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白色種類蝴蝶。翅展4.5-10厘米。前翅與阿波羅絹蝶類似,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端部有大黑斑,中室外有3枚白斑,外緣部分黑褐色,亞外緣有不規則的黑褐帶,後緣中部有1枚紅斑。後翅基部和內緣基半部黑色;前緣及翅中部各有3枚紅斑或黃色斑點,有時有白心,周圍鑲黑邊;在一些雄性,這些斑點是黑色。臀角及內側有2枚紅斑或1紅1黑斑,其周圍鑲黑邊;亞緣黑帶斷裂為6個黑斑。翅反面與正面相似,但翅基部有4枚鑲黑邊的紅斑,2枚臀斑也為具黑邊的紅斑。

體表密被長鱗毛,觸角短,端部膨大呈棒狀,下唇須短,棍棒狀,翅近圓形,翅面鱗片稀少(鱗片種子狀),半透明;翅斑紋為黑色斑紋和白心的紅色斑。斑紋多呈環狀。前翅R脈4 條,A脈2條,無臀橫脈,後翅無尾突,A脈1條。三對足發達。體被密毛。絹蝶翅膀呈現象絲綢一樣的白色,並且寬大而富於圓角,翅膀上被滿臘質,鱗片稀疏,看上去如同是用半透明的薄絹製成,在淡白色底色上往往綴飾著珠紅或深藍色的圓斑,既顯得淡雅又襯托出華貴。

棲息環境

生活在海拔750-2000米的亞高山地區,陽光明媚的高山草甸,開放的森林和草原。有很強的耐寒力,有的在雪線上活動,飛翔時緊貼地面,緩慢而悠閒。

生活習性

田鼠絹蝶(生境) 田鼠絹蝶(生境)

家住高原上的田鼠絹蝶飛行速度一般緩慢,所幸除鳥類外並無太多天敵,它們生存上最大的危機就是惡劣的氣候了。高原的天氣變幻莫測,晴空萬里時,地面氣溫很容易達到攝氏二十度以上,但只要太陽一被雲層遮擋,很快又會下降到攝氏幾度,接著便是雨雷交加。而高原上的蝴蝶似乎有預知的本能,只要太陽一躲入雲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它們也會立即停止飛動,靜伏在草叢中或礫石縫下等背風處藏起來,剛才還是十分熱鬧的山坡轉瞬間變得靜悄悄的,然而只要太陽從雲層中露臉幾分鐘後,它們又活躍起來。這一有趣的現象在高海拔地區尤為明顯。這種行為並非因為蝴蝶具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器,只是由於蝴蝶為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而變化,它們的活動需要一定的體溫,只當體溫達到攝氏二十度左右才能靈活地飛舞,面當溫度偏低時則行動遲緩甚或完全喪失了活動能力。這便導致了它們動或靜止的行為隨日照變化的特殊現象。

日間活動,和其他鱗翅目昆蟲一樣,也是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期。它們的卵呈半球形,幼蟲與鳳蝶科相似,粗壯,體黑色或深藍色體側有黃色或紅色條紋。體表多刺。幼蟲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種植物樹葉,偶爾取食鮮花和水果。若遇到危險,會從體內的腺體發出刺激性氣味,驅走捕食者。蛹有薄繭。身體暗褐色有光澤,覆蓋有灰白色粉。頭部圓形,無突起。6-8月可見成蝶飛行。成蟲食景天科和菊科植物的花蜜和花朵。

分布範圍

從美國新墨西哥州北部沿落基山脈,進入阿拉斯加西南部。

田鼠絹蝶分布圖 田鼠絹蝶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卵扁圓形。寄主為景天科、紫槿、延胡索等。一年1代,以卵越冬。成蟲8月出現。

幼蟲

幼蟲與鳳蝶科相似。幼蟲粗壯,體黑色或深藍色體側有黃色或紅色條紋。體表多刺。1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生黑毛。臭角不明顯。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澤。身體暗黑褐色,下方色稍淡。前胸前半部泛橙黃色。肛上板幾丁化,黑褐色。終齡幼蟲體黑色,前胸至第9腹節亞背線上的圓形斑呈紅色。

蛹有薄繭。身體暗褐色有光澤,覆蓋有灰白色粉。頭部圓形,無突起。前胸的氣門關閉。中胸圓形。前翅基部的突起呈鈍角。腹部從背面看呈橢圓形,從側面看向腹面彎曲,每一腹節氣門上線各有1個淺凹。體長約21毫米。

成蟲

成蟲性成熟後,從蛹中破殼鑽出,但需要一定的時間使翅膀乾燥變硬,這時的蝴蝶無法躲避天敵,屬於危險期。翅膀舒展開後,蝴蝶就可以飛翔了。成蟲以花蜜為食物,一般蝴蝶成蟲交配產卵後就在冬季到來之前。

田鼠絹蝶(卵) 田鼠絹蝶(卵)
田鼠絹蝶(幼蟲) 田鼠絹蝶(幼蟲)
田鼠絹蝶(蛹) 田鼠絹蝶(蛹)

亞種分化

田鼠絹蝶(8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田鼠絹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magnusWright, 1905
2.田鼠絹蝶奧林匹克山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olympiannusBurdick, 1941
3.田鼠絹蝶科羅拉多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pseudorotgeriEisner, 1966
4.田鼠絹蝶上米切爾峽谷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sayiiEdwards, 1863
5.田鼠絹蝶指名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smintheusDoubleday,1847
6.田鼠絹蝶北加州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sternitzkyiMcDunnough, 1936
7.田鼠絹蝶華盛頓州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xanthusEhrmann, 1918
8.田鼠絹蝶育空亞種Parnassius smintheusyukonensisEisner, 1969

種群現狀

瀕危原因:過分採集與貿易、酸雨、都市化、農業化、森林砍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