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競爭分析

產業與競爭分析

產業與競爭分析體系應包括產業結構分析、產業關聯分析、產業組織分析和產業政策四大部分。產業結構指產業間的相互關係與聯繫方式。產業關聯是指產業間的聯繫方式和影響方式。產業組織主要研究產業內的企業形態和關係對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的影響。產業政策指實現既定產業結構目標和產業組織目標的政策,是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研究的落腳點和目的體現。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羅勇 主編
出 版 社: 河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 數: 191000
頁 數: 180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1097246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管理 >> 經營管理
定價:¥21.00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產業結構分析的歷史
1.1 三次產業的劃分及演變規律研究
1.2 工業結構演變規律研究
2 產業關聯分析方法的形成
2.1 產業關聯分析方法的產生
2.2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
3 產業組織分析的歷程
3.1 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3.2 亞當·斯密競爭理論的前提
3.3 產業組織概念的提出與“馬歇爾衝突”
3.4 壟斷競爭理論不完全競爭理論
3.5 產業組織分析體系的形成
3.6 產業組織分析理論的發展
3.7 產業組織分析的新路徑
3.8 產業組織分析理論有效性的前提問題
4 產業政策研究的過程
4.1 沿革
4.2 產業政策體系
第二章 產業主體——企業及其理論
1 企業的契約性質
1.1 企業的交易費用理論
1.2 企業的代理理論
2 企業中資本的功能
2.1 對企業人員在三個方面存在差異的假定
2.2 企業內部成員隱藏行為模型決定誰應是監督者
2.3 社會成員隱藏信息模型決定應由誰來選擇企業家
2.4 企業人員職業均衡模型
2.5 選擇出合格企業家和企業家資源產生的條件
3 企業中企業家的功能
3.1 企業家的才能及在企業的功能
3.2 企業家在經濟成長中的地位、作用與功能
3.3 企業家人力資源的資本性特徵
3.4 企業家才能發揮的激勵方式
第三章 產業組織分析——SGP框架
1 市場結構
1.1 市場集中度
1.2 產品差別化
1.3 進入壁壘
2 市場行為
2.1 市場行為研究的市場結構界定
2.2 市場行為研究的內容
3 市場績效
3.1 市場績效的決定
3.2 市場績效的評價指標
第四章 產業組織分析——博弈論方法
1 從傳統微觀經濟分析方法到博弈論方法
2 博弈論概述
3 博弈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套用
3.1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納什均衡
3.2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
3.3 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貝葉斯納什均衡
3.4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精煉貝葉斯均衡
第五章 產業組織分析——五力模型
1 企業競爭戰略行為與產業組織分析
2 產業組織分析的五力模型
2.1 產業競爭的五種作用力模型
2.2 產業競爭五種作用力的決定因素
3 五力模型的產業組織分析
3.1 進入威脅
3.2 現有競爭對手間爭奪的激烈程度
3.3 替代品壓力
3.4 買方侃價實力
3.5 供方侃價實力
4 競爭對手分析
4.1 未來目標
4.2 假設條件
4.3 現行戰略
4.4 能力判斷
4.5 以戰略集團為競爭單位的產業競爭分析
5 競爭戰略行為選擇程式與檢驗
5.1 競爭戰略行為選擇程式
5.2 競爭戰略行為的一致性檢驗
第六章 產業結構演變分析
1 產業分類原則與產業發展的階段性
1.1 產業分類原則
1.2 產業發展的階段性
1.3 工業化過程
2 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2.1 劉易斯的二元因素經濟發展階段論
2.2 羅斯托的多因素經濟成長階段論
2.3 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2.4 經濟知識化時代的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3 產業結構最佳化
3.1 產業結構高度化
3.2 產業結構合理化
第七章 主導產業選擇與弱勢產業保護
1 主導產業的選擇政策
1.1 主導產業
1.2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2 弱勢產業保護——以農業為例
2.1 21世紀初期中國農業的角色與任務
2.2 中國工業化深化過程中農業的任務
2.3 中國農業存在的問題
2.4 建立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造傳統農業
2.5 工業反哺農業
第八章 產業關聯分析
1 產業間的關聯關係
1.1 產業關聯的方式
1.2 產業關聯度
2 投入產出分析
2.1 投入產出表
2.2 投入係數
2.3 逆矩陣係數
3 產業間的結構分析
3.1 結構分析的依據
3.2 結構分析的內容
4 產業間的波及效果分析
4.1 投入係數表與波及效果的決定
4.2 逆矩陣係數表與波及效果的計算
4.3 感應度係數影響力係數
4.4 生產誘發額和生產誘發係數
4.5 最終需求依賴度分析

書摘

第二章 產業主體——企業及其理論
3 企業中企業家的功能
對企業的契約理論來說,企業是節省交易費用的結果,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回答了企業內部誰應該是監督者、誰應該是企業家或應由誰來選擇職業經理型企業家,即為什麼是資本僱傭勞動而不是勞動僱傭資本,這表明不是誰都能成為企業家的,但該理論並沒有進一步對企業家在財產之外應具備的個人獨特才能給予回答。現代企業的企業家理論表明,企業正是由那些對機會和不確定性具有很高判斷處理能力的企業家們建立起來的,企業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的首要功能也是其中的企業家完成的,我們稱為企業家的功能,這個命題1921年奈特就提出來了。現代企業的企業家理論就是要動態地考察企業運轉對企業家才能的具體要求,實質就是對運用控制權的企業家的才能及其使這種才能充分發揮的激勵方式的考察,以及對企業家在企業及經濟成長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回答。
3.1 企業家的才能及在企業的功能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人在社會上始終不“成功”;相反,有一些既沒有高等學歷、看起來又資質平平的人卻為自己謀得了不錯的“地位”或掙來了不菲的財產。如此對比常使我們感到很不公平,並往往不能自得其解。實證的分析告訴我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一個重要原因是前者不善於經營自我,而後者善於。而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所謂善於經營自我無非是善於利用人際關係和利用機會為自己謀利,幾乎與鑽營是同義語,一向為眾人所蔑視。我們看重真才實學,而認為這種經營自我的能力絕不屬於真才實學,並且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所不屑的。其實,在企業理論中,這種善於經營自我的才能,恰恰就是企業家式的才能。歷史地看,企業家在企業中的功能是由其具有的企業家創新能力特徵和企業家精神特性決定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