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築

生態建築

生態建築簡稱ECO,ECO是Eco-build的縮寫,就是將建築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築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築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築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築環境,例如星球大戰中的死星,黑客帝國里的“錫安”和蟻哥正傳里的蟻丘;現實中的案例有德國的“三升房”、奧爾良的“諾亞”等。生態建築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築的理論建構部分,也是環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生態建築簡稱ECO,ECO是Eco-build的縮寫,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築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並組織建築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使建築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築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

為了建築、城市、景觀環境的“可持續”,建築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建築學學科開始了可持續人類聚居環境建設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它與其支撐的環境休戚相關。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並將其置於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時,還要進一步高瞻遠矚,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即我們今天的發展應該是“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這就是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它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準則。建築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的設計需要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對健康的影響、對材料的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從而使其滿足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近幾年提出的生態建築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論,就是以自然生態原則為依據,探索人、建築、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人類塑造一個最為舒適合理且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的理論。生態建築是21 世紀建築設計發展的方向。

生態建築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築的理論建構部分,也是環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建築其實也是綠色建築,生態技術手段也屬於綠色技術的範疇.

隨著更多的房地產項目把綠色、生態、節能等概念當做行銷炒作甚至是獲取暴利的工具時,當生態建築、社區、小鎮、生態城等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時,概念行銷大於建築本身、甚至魚龍混雜的情況便開始出現。雖然如此,也要嚴格對生態建築進行指標量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系統程式和管理考核辦法。以防止個別開發企業借用生態建築的名詞愚弄廣大消費者的的行為發生。

經濟合理

似乎這已成為一種規律,即如果一種新的思想或技術所產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資回報比)並不明顯高於傳統思想或技術的效益,那么即使它會有更好的長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築管理與維護費用,長壽命,節約資源等等)也很難為人們所接受。在建築、城市以及社會各方面的任何變革都有可能出現這類問題,特別在我國社會逐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它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一道門檻。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推廣生態建築,就必須跨越這一門檻。

因此,研究生態建築的前期投入與短期及中長期的效益回報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這是生態建築從理論走向實踐時所遇到的難題之一。這裡,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為我們的工作敲響警鐘:有人在研究了南美熱帶雨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其實施效果之後,得出的結論竟然完全出乎意料:在那裡採用生態平衡原理保護雨林的做法並不見得比現行的隨意砍伐的效果好到那裡去(見《科學》雜誌1997年8月刊)。在建築方面,想像中的生態建築的長期效益並非確定無疑,美國人在生物圈2號實驗的中止也說明了工作的複雜性。

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就應當在可持續發展原則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例如,使採用節能設備與材料、無公害材料及各種節約資源的措施成為設計中的必須。並通過政府在立法、稅收等方面的政策調整,加強生態建築在經濟上的可行性。特別在開始階段,如果沒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用以補償開發商由於額外投入所帶來的損失,生態建築的推廣就是一句空話。

經典案例

馬來西亞米那亞大廈

簡介:

1. 建築師:楊經文

2. 建成日期: 1992年8月

3. 地點:馬來西亞

4. 建造費用: 590萬英鎊

5. 主要特徵:

30層(163米)高圓柱體塔樓

6. 氣候區:亞熱帶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主要(生態)設計特徵:

1. 空中花園從一個三層高的植物綠化護堤開始,沿建築表面螺鏇上升。 (平面中每三層凹進

一次,設定空中花園,直至建築屋頂)

2. 中庭 使涼空氣能通過建築的過度空間。

3. 綠化種植為建築提供陰影和富氧環境空間

4. 曲面玻璃牆在南北兩面為建築調整日輻射得熱量。構造細部使淺綠色的玻璃成為通風濾過器,

從而使室內不至於完全被封閉

5. 每層 辦公室都設有外陽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門以便控制自然通風的程度

6. 所有樓 電梯和衛生間都是自然採光和通風

7. 屋頂露台由鋼和鋁的支架結構所復蓋,它同時為屋頂游泳池及頂層體育館的曲屋頂(遠期有安

裝太陽能電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陽 和自然採光

8. 被圍和的房間形成一個核心桶,通過交流空間的設定消除了黑暗空間

9. 一套自動檢測系統被用於減少設備和空調系統的能耗

大別山莊度假村

大別山主峰景區的建築以全新的生態理念設計出了目前世界上規劃最大的綠色生態建築群,由於景區的設計者希望它能夠成為人類文化遺產,因此這組建築已經超越了某種單一文化的限制,對於來源不同的遊人來說,景區的建築成為他理想中的文化差異性建築。度假村建於海拔950米,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極高,這裡的建築物仿佛都是從大別山深山裡長出來的房子,當然不是長出來的土裡土氣的房子,度假村的建築以前衛建築的風格和原生態的環境相互映襯,建築物和天然物的融為一體,樹從屋頂破出,石在牆中生衍,水從房中潺流。整個度假村三面環山,實現了山、石、木、竹、水、玻璃和鋼鐵的完美結合,凡來此一游的人,無不流連忘返,稱讚備致。

度假村也遵循了“在保護前提下的開發”的原則,只不過“景觀保護 環境保護 文化保護”在這裡現得更加充分。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度假村的總台,門口的二個立柱是天然的園木,據說若干年前,當地村民砍下後嫌材質太硬,無法加工,也就沒有使用,在門口路邊的水溝里腐爛了十幾年,其精細優美的紋理了也因此自然顯露出來。進入總台,讓人覺得進入了一個石頭和木頭的世界,為了體現這裡的原始生態環境,總台的台面、房屋立柱等也使用了原木,為了讓原木展現出真實的木感,保留了木材自身的原始形狀,甚至連樹木本身的裂紋也未加修飾,就是這些供遊客休息的木凳也都是由天然樹樁做成的。

總台內的壁爐設計也獨具匠心,既保持了人們所熟悉的壁爐造型,也融入一絲現代化造型元素。她讓我們在試圖追溯山頂洞人生活的同時,不失現代審美的坐標。

總台里的這棵樹,它從房中穿頂而出,扶搖屋脊,讓有生命的植物穿過了無生命的建築物,可為巧奪天工,但它更是一個保護生態的符號,提醒人們要保護自然。

客房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度假村客房的設計,也有類似快捷酒店一樣的簡易客房,所不同的是,走出窗外,你看到的不是林立的高樓,而是風景如畫的原始生態大別山。

連線每棟樓的是迴廊,雖布局為中式傳統,但做法簡約時尚。

有的客房區入口是玻璃展櫃區,裡面陳列的是大別山人曾經使用過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樓與樓之間,偶爾會有一塊大石橫臥廊中,稜角鮮明的大石,濕潤天氣時,綠色苔蘚鋪於表面,推開房門,剎那間,會有誤入密林深處,身處巨石林立的錯覺。憑欄處,小橋流水,情趣盎然。房屋結構隨山勢高下起伏,連線山頂。客房掩映于山水竹林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山石兀立,澗壑隱現。水聲、蟲鳴、鳥叫,觀星星,遠離喧囂、享受獨處.。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由於度假村位於海拔950米的高山上,因此氣溫要比平原地區低十度左右,夏天這裡是避暑勝地,在房間內,基本不用空調,僅有的一颱風扇,炙熱夏季午間時刻,也僅需開十分鐘足矣。冬天,客房內的配有取暖設備,室外冰天雪地,室內溫暖如春。大別山莊度假村還擁有野營基地一處,可以同時容納150人。大別山野營基地群山環繞,夜晚降臨之際,東面可欣賞山莊的夜景,西方可欣賞群山朦朧中,鄉鎮村莊的燈火闌珊,遠眺群山疊嶂,遊客可根據自身情況,入住軍營帳篷或者租賃情侶帳篷,也可自帶帳篷。開完會,享受完燒烤聚會之後,約上三五好友,在公共帳篷里盡情玩耍,遊戲娛樂。盡情感受友誼間的快樂,享受人生,品味自然!

會議室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大別山莊度假村擁有完備的會務設施。獨立的會議中心樓層,具有前衛建築的風格,前有水面,似漂浮在水上,後有靠山,使得會務中心掩映在山水之間,透過會議室的全景玻璃,看窗外的風景,就是一副讓人身臨其境的風景畫。

會務中心共有四個不同的會議廳,如果同時開會,可以容納五百多人。其中35人的課桌式會議室一間,45人的洽談式(環形)會議室一間,130人的多功能會議室一間,300人的休閒劇場一間,此外,在客房區,還配有10-14人的分組討論式會議室七間。

餐飲

生態建築生態建築

大別山莊度假村餐廳,分為兩個部分,一樓是餐飲大廳,可容納200人同時就餐,餐飲大廳格局和布置,類似於一間天然的博物館,兩邊是“展廳專櫃”,“專櫃”內陳列的是大別山根雕,形態各異的根雕以最原始的形象呈現在顧客面前,大廳的中間是“展台”。根據需要,度假村的餐廳提供桌餐或自助餐,餐飲二樓有雅座包廂五間,大包廂一間,可容納25人就餐,被譽為“大別山第一桌”。此外,還有形式多樣的各種露天和走廊餐廳,設計風格別具特色,充分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岩棉板

目前我國外牆保溫技術發展很快,是節能工作的重點。外牆保溫技術的發展與節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建築節能必須以發展新型節能材料為前提,必須有足夠的保溫絕熱材料做基礎。

在大力推廣外牆保溫技術的同時,要加強新型節能材料的開發和利用,從而真正地實現建築節能。

在目前保溫材料市場上,能在表觀密度、使用溫度、抗壓強度、導熱係數、吸水率等性能滿足要求而用於建築外保溫的節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膠板(EPS及XPS)、岩棉板、玻璃棉氈以及超輕的聚苯顆粒保溫料漿等。以上各種材料所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材料內部都有大量的封閉孔,它們的表觀密度都較小,這也是作為保溫隔熱材料所必備的。

生態技術

原生的生態建築設計是在節約經濟和低技術的條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現代的技術手段來達到生態化的目的。然而,此類建築的節能效率和可持續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適性。

同時,停滯不前的生態技術。並不是可持續的生態觀。因此,應當考慮將現代的生態技術運用到普通的建築設計中去,即“適宜技術”。

“適宜技術”就是具有一定適宜性、普遍性的技術,又能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態建築應該成為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從滿足基本的人居環境的要求出發,通過“適宜技術”這個設計手段,運用當地的資源,結合適宜的經濟的技術,進行生態建築設計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生態建築設計從“原生的”向“適宜技術”轉變通常有三種手法:一是將傳統技術進行改造;二是將先進的技術改革、調整以滿足適宜技術的需要;三是進行實驗研究,直接效力於適宜技術。

標準認證

“綠色建築”的認證算得上是新鮮事物。

1993年,美國成立了“美國綠色建築理事會”,簡稱USGBC。很快,他們認識到需要一套標準來定義“綠色建築”。1998年,這樣的一套認證體系出台,就是LEED1.0版。經過廣泛修改,LEED2.0版在2000年出台,到2005年修訂的LEED2.2版算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綠色建築”的標準被分為六大方面,分別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築位置、水的使用效率、能源與環境、材料與資源、室內空氣品質以及設計上的創新。

“綠色建築”的認證是一種自願行為。如果一座建築的修建者希望獲得LEED認證,就可向“綠色建築認證機構”登記申請。該機構跟建築設計和修建方協作,對以上六個方面的7項基本要求和69個小項分別進行評估。其中7項基本要求是必須滿足的,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行LEED認證。69個小項再分別進行打分,最終可按得分來分級,比如獲33分到38分則為“LEED銀級”,獲39分到51分為“LEED黃金級”,而52分以上則為“LEED白金級”。

LEED認證中的每一個小項,都伴隨著一定的建築成本,有的實現成本高,有的實現成本低。比如,在“可持續的建築位置”大項中,避免修建過程中的污染是一項基本要求,必須達標後才能進行其他認證。在“能源與環境”大項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越多,得到的分數就越高。例如,如果一座建築採用太陽能來滿足整座樓2.5%的能源需求,就會得到1分。提高這個比例,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數。如果採用了某些最佳化設計,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比標準消耗要低,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要達到黃金或者白金級的LEED標準,建築成本自然會很高。

2009年,UCGBC推出了LEED新版本,使用範圍更廣,評分更加細化。不過基本理念還是一樣———在建築的整個壽命周期之類,減少能源的消耗和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住宅評估

中國在2006年制定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這個標準主要是針對居民住宅的,主要參考LEED認證體系,基本目標是“促進住宅小區節約資源(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及防止環境污染”。這個評估標準分為五個大項:小區環境規劃設計、能源與環境、室內環境質量、小區水環境、材料與資源。按照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了各項評分標準和細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