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和平相愛

生命與和平相愛

《生命與和平相愛》是蘇教版國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課文,這篇課文是以一個猶太青年戴維為主人公。通過對戴維的故事介紹,作家勾勒了幾個生活片斷,以學中文為主線,反映了這個年輕人的生存意識與對和平的嚮往,猶太民族是人類歷史上飽經苦難和屢遭迫害的民族。戴維雖然沒有經歷過民族屈辱、戰爭和屠殺,但是他善良的本質使他從小便學會了關心人類的生存,認真去做好每一件事,這也正是他始終能表現出積極的人生態度,並逐漸形成冷靜與成熟性格的原因。

基本信息

原文

生命與和平相愛生命與和平相愛
隨便向一個中國人提猶太人,我相信他首先想到納粹的兇殘和我們熟悉的那些電影片段:《索非的選擇》《辛德勒名單》……電影無情地把我們與人類那段悲慘歷史連線得如此切近,使我們的靈魂產生突然的壓抑;但也感謝電影,使我們得以知道那段歷史。今天,“迫害”“殺戮”那些往事不僅對於我們,即使對於猶太人本身——特別是他們中年輕的一代,也遙遠到只剩下記憶中的一個痕跡。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以自己在諸多方面的出色表現,向人類證明著這個民族生機勃勃的巨大創造力。戴維·費爾斯汀就是我認識的一位美國猶太青年,這位青年現在北京從事美中文化交流。
我與戴維相識是因為他讀過我的一部長篇小說。輔導他中文的老師有一次告訴我,說他本來是要以教讀這部小說幫助戴維提高中文水平的,但他發現自己已經不具備輔導戴維的能力,因為戴維閱讀中文長篇小說的水平已以達到無需輔導的程度,而這個年輕人學習中文的全部時間加起來也不過四年。
戴維來了,深棕色頭髮、精幹、靈活的高個子青年,一臉迷惑外人的天真快樂——我這樣說是因為他除了天真和快樂,還有超出他同齡人的某種冷靜與成熟。戴維說一口自然、流利的國語,發音咬字準確自如,運用辭彙貼切嫻熟,使初次聽他講中文的人不免驚訝。他坐在你的對面、毫無賣弄意味地與你侃侃而談,你則不斷被這樣一個事實所嘆服:你面對的的確是一個美國人,但這人的確說著類似中國標準播音員的標準漢語——如果說與播音員的標準略有不同,那是因為戴維的漢語語比播音本身更像生活。
前不久戴維主動要求參加了美國國務院的一次中文水準考試,這是一項高難度的考試,即使資深的漢學家也難以應付。考試分為五個等級,第五級便是最高一級,分數為5分。美國至今還沒有一位非華裔的美國人得到這個分數,似乎主考機構所以設立這個分數,就是要讓美國人永遠也無法獲得這個等級。戴維的成績令考官讚嘆,他的閱讀獲得4分,口語是4+。贏得如此高分的美國人目前只有兩位,戴維·費爾斯汀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漢語,戴維還掌握了日語、西班牙語、希臘語以及猶太民族古老而優美的希伯來語。他好像有一種天然生成的向語言挑戰的本能,又仿佛具備著掌握任何艱難語言的特殊才情。
這個對語言有著特殊敏感、對一切新鮮事情興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滿28歲,何以具備一旦嚮往,便鍥而不捨地追求的氣概與能力?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聰明過人的天分。當你打算探討這一切時,你可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充滿智慧的猶太民族的屬於全人類的那些著名人物,從馬克思、愛因斯坦到弗洛伊德、卡夫卡……在美國,猶太裔教授占全美大學教授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七,現今僑居德國的著名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史蒂文森也曾經說過:“美國因猶太移民的到來而得到充實,猶太人把他們的智慧獻給了美國的文化、教育和科學。”
有著四千年歷史的這個民族,誕生於《聖經》發源地的這個民族,千百年來一直被他們的敵人驅趕而流離失所。但是在精神和肉體面臨被滅絕的巨大威脅下,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於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精髓的維護。今年初夏,我在美國訪問俄克拉何馬市的猶太會堂,會堂的拉比懷著驕傲之情對我說:“你知道,人類只有兩個民族至今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這就是猶太人和中國人。”
我不禁想起開封和上海,這兩個城市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友好而無私地接納過逃避迫害的猶太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為數及少的、懷著寬厚之情對待備受折磨的猶太人的民族之一吧。當我到達戴維的家鄉——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當我訪問他的家庭時,我受到戴維父母——老費爾斯汀先生和他的太太親切、誠懇的接待。
我得知戴維的父親即是本城猶太會堂受人尊敬的拉比和研究猶太教的教授,戴維的母親曾經是一位富有經驗的跳水教煉。他們夫婦兩次來中國旅遊,第一次便是帶著戴維,那年他對16歲。日後戴維與中國許許多多的關係,或許就始於他那充滿青春幻想的16歲的遠東之行。在他成長的歷程中,父母從不拒絕客人對戴維的誇獎,但他們並不過分溺愛這個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也不刻意為戴維的各種興趣出主意,但他們鼓勵他的努力。戴維8歲時就曾寫過長達58頁的帶插圖的偵探“小說”,雖然那不過是一個孩子的幼稚之作,但老費爾斯汀先生卻一絲不苟地將這“小說”列印出來,完好地保存至今。這個家庭的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克制,他們彼此關切,並且能夠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這種家庭氣氛造就了戴維處事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還有向面臨諸種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他似乎很早就已明白他的才華所在,也知道如何最有效地運用並發展這才華。
五月那個晴朗的早晨,戴維的父親,衣著整潔、氣質儒雅的費爾斯汀拉比引導我參觀了由他主持了25年的猶太會堂。在這座名叫以色列之宮的會堂里,那巨大彩窗上象徵猶太民族的耀眼的六角星,那七杈大燭台,那燃燒的生命之樹和不滅的永恆之燈,那書寫在潔牡羊皮上的典雅的古希伯來文《聖經》,使我感受著生命的神聖與內心和祥和。在這裡,正在休假的戴維和他的父親教我學會用希伯來文說“生命”,說“和平”。
這種古老的,然而人類永遠需要的聲音,使我忽然發現,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著的祈禱,支撐著猶太民族不斷戰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為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祖先的輝煌歷史和數千年屈辱的經歷,也使他們格外懂得,民族整體的出色,以及每一個個體的優秀,對於保障這民族在苦難中立於不敗之地是多么要緊!當戴維·費爾斯汀和你面對面交談時,你會在他活潑而又謙和的目光里,偶爾覺察出一種來自心底的深深的清高與自尊。
在戴維的家裡,他曾給我朗讀他8歲創作那部“巨著”和6歲創作的“短篇小說”。這個善良的孩子,他的每篇小說都以這樣一句話來作結尾:“後來一切都好。”這樣的結尾,看上去過於平淡,可實在又像是一個智者的和平寓言,不是么,它雖是一個孩子簡單的好心,但又何嘗不是人類最終的集體願望?世上哪一條活著的生命不企盼“後來一切都好”呢?無論是一個兒童,還是一個總統。
再過一年,或許戴維的中文口語和閱讀會獲取美國人難以達到的最高等級——第五級:5分。但這也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他以超人的聰慧、活力和激情,短期內的確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外國人幾乎無法創造的語言奇蹟。當你試圖鄭重了解和理解一個民族時,還有什麼能夠比深諳這民族的語言文字更為重要呢。重要的大約還在於,戴維對於一切他正在做的事情的那一份鄭重。時代的愈加浮躁使有些青年已不再擁有這鄭重的心境。
離開奧斯汀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戴維來到他就讀過的國小。當我們走上校長辦公室門前一塊平坦的石板地面時,戴維告訴我,這兒埋著當年他們畢業時每一個人寫下的願望。我不曾問及戴維12歲寫下的願望是什麼。我願意那石板下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是因為在奧斯汀的以色列之宮戴維和他父親教我用希伯來文說過“和平”“生命”嗎?是因為戴維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為生存的和平奮爭嗎?是因為戴維贈過我一枚用希伯來文書寫著“生命”的描金紀念章嗎?是因為那條穿越奧斯汀的美麗的科羅多河始終在這個猶太孩子的心中流淌,那晶瑩的、深沉的河水滋潤了他同情人類的心胸嗎?是因為我在猶太會堂傾聽過唱詩班的猶太少女用清純、寧靜的聲音歌唱“和平”“和平”嗎?我不知道。我只是相信,當人類所有的生命真的能夠與“和平”這個字眼相親相愛,我們每一個人靈魂深處那潛藏的創造力便會真正被激活,人間什麼奇蹟都可能發生。生活也肯定能夠像戴維“小說”那單純而又豪邁的結尾那樣:“後來一切都好。”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寫猶太民族被殺戮的歷史和民族生機勃勃的巨大創造力,引出戴維其人。
第二部分(2—6)介紹戴維的語言才能和其他多方面的才能。
第三部分(7—18)找尋戴維才能形成的根源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1、開頭為什麼從“迫害”“殺戮”說起?(提示:注意“今天”這個詞語前後內容的不同)
從“迫害”“殺戮”說起,一方面這是寫猶太人的常用的切入口,另一方面,這實際也是為寫猶太人的民族精神設定“歷史背景”,為寫民族精神張本。同時,把猶太民族被殺戮的歷史與民族生機勃勃的巨大創造力進行今昔的比照,以引起讀者對戴維和他的民族的“巨大創造力”的源泉何在的思考。
第二部分2、戴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給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戴維精幹、靈活、天真、快樂、冷靜、成熟
3、課文從哪些方面充分展現戴維的語言才能?
閱讀中文長篇小說已經達到了無需輔導的程度;
學習中文時間之短(不過四年);
國語自然、流利、準確、自如,發音類似標準播音員
掌握多種語言;
參加中文水準考試獲佳績;
從事翻譯工作深受好評;
在《北京青年報》開設專欄。
4、課文除了表現戴維的語言才能外,還表現了他的什麼才能?
還表現戴維在掌握知識、翻譯、理解和包容“別人的文明”等方面表現出的特殊才能。
5、小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中,作者在首段所勾畫的猶太民族歷史和顯示的背景下,以大段的篇幅來展現戴維的語言才能,一方面以戴維這個猶太民族的個體的突出才能來表現“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以自己在諸多方面的出色表現,向人類證明著這個民族生機勃勃的巨大創造力”,另一方面也為下文找尋戴維才能形成的根源張本。
6、第三部分:戴維優秀才能的根源是什麼?(提示:家庭環境與社會教育,成長曆程等,注意議論語段)
是戴維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那么,戴維家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克制,彼此關切,能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給了戴維處世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向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正是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愛而不溺的教育造就了戴維出色的才能。
說到猶太人的親職教育,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猶太人是擁有智慧的致富者,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對猶太人有所了解:
①社會上流傳著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全世界的錢都在美國人的口袋裡,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裡。”猶太人憑著代代相傳的聰明智慧,成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民族。
②猶太人從不焚燒書籍,即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猶太人認為只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而書能賦予他們無窮的智慧。
③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猶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記下今天的每一筆開銷,甚至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商品。猶太人注重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
④有一本猶太人的書中提到:“寧可變賣所有的財產,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
猶太人注重人的智慧,所以為了優生,寧願付出一切代價,也要找個有學問的對象。
這個故事發生在幾乎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我想,戴維的父母在小時候也一定講過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故事,一個家庭良好的氛圍和教育能夠造就一個傑出的人才。
7、那么是什麼造就了一個民族的眾多傑出人才呢?
是民族精神
8、作者在哪裡發現了猶太人的民族精神?
作者在猶太會堂,費爾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來語說“生命”與“和平”的時候。
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句子: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著的祈禱......也更重視為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也就是熱愛生命,祈禱和平。正是生命與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戴維這樣傑出的人物。
9、作者在猶太會堂中找到了猶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維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為什麼還有後面的幾段文字呢?
最後這幾段,作者將探究發現的民族精神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在戴維身上來印證這個結果,抒發自己的感受。
10、作者為什麼願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
因為作者發現:猶太人經歷了苦難與屈辱具備了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使得猶太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們都能把生命與和平緊緊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人類也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11、在14段中,作者連用5個“因為”,有什麼好處?
展示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道出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最後一段,概括所揭示的戴維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在這個段落中,作者以一串排比式的問句,一方面表現出戴維有著愛和平、愛生命的信念,有著為和平而奮爭的勇氣,有著同情人類的豁達心胸;另一方面,從整個猶太民族珍惜生命、憧憬和平出發,有理有據地推論,使我們不得不相信:“當人類所有的生命真的能夠與和平這個字眼相親相愛,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那潛藏的創造力便會真正被激活,人間什麼奇蹟都可能發生。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和平的期待,對猶太民族的敬和愛。
12、回顧全文,思考:為什麼說這篇散文寫了一個人、一個家庭,卻表現了一個民族?
因為戴維是千百萬個猶太人中的一員,是整體優秀的猶太民族中的優秀個體,正式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親職教育,特別是猶太民族的優秀精神,滋潤、灌注出戴維優異的人格力量。文章要揭示其品質之“源”,就必然會揭示出他個性中蘊涵的民族精神的共性,通過他透視出整個猶太民族。所以說散文寫了一個人、一個家庭,卻表現了一個民族。

語句探討

1、戴維6歲創作的短篇小說和8歲創作的偵探小說,被他的父母小心珍藏,這對他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
家庭的親情,彼此的關心,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鼓勵孩子的努力,這種家庭氣氛造就了戴維處事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使他很早就明白他的才華所在,也知道如何最有效的運用並發展這才華。
2、戴維在他的每篇小說中都以這樣一句話來作結尾:“後來一切都好。”你覺得他的話語中隱含了什麼意義?
孩子的話看似平淡簡單,卻又像一個智者的和平寓言,寄託了人類最終的集體願望:渴望和平,渴望美好的生活。

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本文探尋戴維這個優秀人物的成長經歷,以此引出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戴維的語言才能似乎是個奇蹟,對於猶太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貢獻而言,戴維的成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猶太人文化的偉大成就正是由無數像戴維這樣的有志人物完成的。文中寫到了家庭、學校、父母對戴維的教育方式,都體現了猶太民族的教育智慧。戴維的父親用希伯來語教作者說“生命”“和平”這樣的細節,也體現了猶太民族的理想。由於祖先的輝煌和千百年來的屈辱使得猶太人具備了熱愛生命與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了猶太家庭和諧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造就了傑出的猶太人。作者在寫作時將這個探究的過程倒過來寫,個人——家庭——民族。這種寫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2、凝重的語言:
文章語言樸素而凝重,看似平淡的句子,卻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很是耐人尋味。如戴維通常以“後來一切都好”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看似幼稚,卻表現了人類善良的天性,體現了一個孩子“簡單的好心”,也代表著人類最美好的願望。作者用它結尾,既讚揚了戴維這種美好的感情,也體現出作者的嚮往。作者希望戴維的埋在地下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是因為在對戴維的了解過程中,她自己也已經被“生命與和平相愛”這樣的精神所感動,連用的5個問句,其實已經展示了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已經道出了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而在探究戴維成長的過程中。在“生命與和平相愛”的感召下,作者也得到了靈魂的升華。

作者簡介

鐵凝(1957—),姓屈,女,漢族,1957年9月生,北京市人,籍貫河北省趙縣,高中學歷,中共黨員,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共產黨第17屆中央候補委員、第18屆中央委員。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說《喔,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一千張糖紙》等100餘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餘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餘種。1984年成為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96年開始擔任河北省作協主席,同年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2006年11月出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協名譽主席,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籍貫河北省趙縣,生於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鐵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期刊獎30餘項。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喔,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