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滅絕

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生命演化史經歷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雖然具體原因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都與環境突然變化有密切關係。

時間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導致大約80%的物種滅絕。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的二疊紀末期,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發生了第四次生物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最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近代演變

地球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人類是罪魁禍首
據當地時間3月18日(台北時間3月19日)報導,英國對鳥類及蝴蝶所進行的詳細調查發現,鳥類和蝴蝶的數量都大大減少,這表明全球可能正面臨另一次重大的物種滅絕,也就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這一次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則是人類。
以英國國家環境研究委員會科學家吉里梅·托馬斯為首的研究人員針對過去四十年間進行的多項物種數量調查展開分析研究,調查範圍幾乎涵蓋了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的
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有超過2萬名志工負責計算身邊所能找到的每一種鳥類、蝴蝶及原生植物。調查的分析結果已刊登於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上,托馬斯是第一作者。他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蝴蝶減少的速度是否和鳥類一樣快?”
研究發現,調查中所計算的英國各地物種數量都大幅銳減,更有一些物種已經消失。在1970年至1982年間對58種蝴蝶所進行的調查中,有些蝴蝶種類數量遽減了71%。在分別自1968年至1971年,以及自1988年至1991年間,對201種鳥類進行的追蹤調查,發現鳥類數量減少了54%。而兩項針對1254種英國原生植物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在四十年里植物的種類數量減少了約28%。
托馬斯表示,有些科學家雖然找到了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種類減少的證據,但他們懷疑昆蟲的種類也在減少。但對英國蝴蝶的研究首次發現,昆蟲的種類也在銳減。托馬斯和其他作者在論文中寫道:“我們對英國各大生態系統都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物種銳減的情況相當嚴重,這說明生物界正在走向第六次大滅絕。”托馬斯還指出,過去幾次大滅絕毀滅了所有生命形式的90%以上,但現在沒有人認為地球正遭遇另一次大滅絕,但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的話,那么在一個很短的地理時間,人類將經歷這樣的大滅絕。
美國史密森自然歷史博物館生物學家斯科特·米勒表示,英國科學家研究之深入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可能不是這個世界的代表,但他們拿出了最好的數據。”這項研究的資料足以證明,人類的出現及氣候改變正導致許多物種滅絕,自然世界面貌也因此受到重塑,可是,科學家至今並沒有對這個過程進入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地球生物出現過五次大滅絕,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3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科學家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恐龍從地球上消失,哺乳動物出現。亞歷桑納州大學動物學家及地球化學家保羅·馬丁也認為,地球正處於自5萬年前所開始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只不過此次物種滅絕速度較緩慢,目前也不清楚是否會象過去的物種滅絕那么嚴重。但米勒和馬丁都將數百種物種的滅絕歸因於人類的行為,因為很多化石顯示,澳大利亞、北美等地的許多動物都是在人類抵達這裡後才開始滅絕的。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簡介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由人類活動引發,具體表現為: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到21世紀末,預計全球變暖會導致1/2的植物面臨生存威脅,超過2/3的維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專家警示,人類應儘快認識到這一現狀,面對可能來臨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採取保護措施保護物種多樣性,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避免人類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
2010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7月18日,首都科學講堂邀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畫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馬克平認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球也許正在進入第六次生物物種大滅絕時期。甚至有國外學者認為,當代生物物種的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的速度要快1000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物種紅色名錄中包括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這其中包括12%的鳥類、23%的獸類、32%的兩棲類、25%的裸子植物、52%的蘇鐵類和42%的龜鱉類。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徵兆

德氏小鸊鷉滅絕

馬達加斯加一種名為德氏小鸊鷉(Alaotra grebe)的濕地鳥類如今已滅絕,不少科學家根據這一現象,推斷出地球正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據悉,此前地球已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距今最近的第五次生物滅絕事件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時共導致20%的陸地脊椎動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死亡。不過,前五次生物滅絕事件都是因環境因素所致,而即將到來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則是因人為因素。
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然而,因受人類的干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此外,在過去的1600年裡,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
生物學家表示,造成德氏小鸊鷉滅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當地居民將肉食性魚類引入德氏小鸊鷉的棲息地,從而導致這種水鳥的數量大幅降低;第二則是人為捕捉進一步壓縮了德氏小鸊鷉的種群數量,進而加速了該鳥類的滅亡。此外,科學家發現馬達加斯加地區其他鳥類物種也在不斷消失。科學家認為,這些現象表明地球生物種類正不斷減少,地球或將引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

《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長期穩定期與短期劇變期總是在相互交替,滅絕也以不同的規模出現。在穩定期內,平均新生率遠遠大於平均滅絕率,總的平均滅絕率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上,這種低水平滅絕被稱作背景滅絕;與此相對應,在劇變期,許多生物門類在短期內大量滅絕,生物演化進程突然中斷,使滅絕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則降得很低,這種大規模的絕滅叫集群滅絕或大絕滅。
據統計,自寒武紀以來,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滅絕有5次。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滅絕的起因和規律,並提出了多種解釋,比如隕星撞擊、宇宙射線變強、火山噴發、氣候變化、大氣成分變化、海洋鹽度變化、地磁變化等。以前的生物大滅絕都屬於自然災害,但這第6次是人為的。“我們正在經歷的生物滅絕比地球生命史上其它滅絕事件更為惡劣。”有專家這樣說。

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

全世界有多少個物種呢?有的說150萬種,也有的說170萬種甚至200萬種。這些數字是指已知的物種,還有很多物種我們還沒發現,實際數字會遠遠大於現在。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隔幾年就發布一個全球物種狀況紅皮書,最近的物種紅色名錄中有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其中包括12%的鳥類、23%的獸類、32%的兩棲類、25%的裸子植物、52%的蘇鐵類、42%的龜鱉類、18%的鯊魚鰩類、27%的東非淡水魚。

生物多樣性面臨5大威脅

地球環境形勢為何如此嚴峻?專家總結出主要有以下5點原因:第一,生境的喪失或破碎化;第二,外來種的入侵;第三,環境污染;第四,人口爆炸;第五,過度利用。 要了解物種滅絕後的危害有多大,首先要認識它的遺傳多樣性。比如兩棵草長得很像,肉眼分不出來,但在遺傳基礎上它們毫無疑問有區別,這就是個體的惟一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解析度的分子標記技術來區別個體。大家都很熟悉袁隆平院士對提高水稻產量的貢獻,但是如果沒有非常難找的野生稻做雜交,他不可能有現在的成績;矮稈基因對推動我國糧食產量提高,也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基因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因為在一個生態系統里,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特殊功能。每滅絕一個物種,就有幾個、幾十個物種的生存受到影響。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 推測

滅絕後的海洋

在2.5億年前、二疊紀未的物種大滅絕之前,海洋是簡單生物和複雜生物和平相處的家。但大滅絕之後,複雜生物取代了簡單生物,前者數量是後者的三倍,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今天。這反映了今天複雜的可移動的生物如蝸牛占主導地位,而簡單的固定不動的生物如海百合日趨減少。海百合生有長柄支撐的花狀軀體,通常粘在海洋的深水底部,過濾水中的營養物質。

滅絕後的大陸

在以前的滅絕中,最大的動物都不能適應,對蟑螂來說,這將是最佳的時間。活下去的將“絕大部分是我們稱為害蟲的那些物種”。事實上,大型鳥類和哺乳動物已經處於滅絕的邊緣。超過200千克的哺乳動物是最易滅絕的,這種物種中的80%已被列為瀕臨危險或者剛剛消失。瀕臨危險的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大猩猩、虎、海牛和犀牛的一些種類。巴傑利發現,鳥類的情況也類似。鳥越大,處於滅絕邊緣的幾率越大。
大滅絕後的淒涼世界,一個死亡地域。地球的元氣很可能永遠恢復不到最大限度。過去5次大滅絕中,“死亡地域”延續時間最短的一次是20萬年,最長的一次是3百萬到9百萬年。

危害

2011年3月,美國的一項研究稱如果人類不抓緊保護瀕危動物、減少環境污染,地球將在未來數百年面臨第六次大滅絕,屆時地球表面75%的生命都將被摧毀,而再次重建則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