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為作者黃飛的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願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基本信息

原文

甜甜的泥土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1
黃飛
西北風呼嘯著,殘雪在馬路上翻卷。雖已立春了,天還是很冷。
她,倚著學校門口的一棵楊樹,一動不動,宛如一座雪雕。
一陣電鈴的急響。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熱切的光。
一群唱著歌兒的孩子,跨出了校門,沒有她的兒子;又一群說說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馬路,也沒有她的兒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沒有了。
吱呀呀的大鐵門,鎖住了沉寂的校園
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
“乾什麼?”傳達室的老頭面帶慍色走了出來。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學了。”
“知……道……”她目光呆滯地低聲喃喃著,無力地垂下腦袋,慢慢鬆開手,從大襟棉襖口袋裡,掏出一包裹得很緊的、還帶著體溫的糖:“大伯,麻煩……給孩子。”
“叫什麼?”
“王小亮。”
“幾年級幾班?”
“今天,剛過,八歲生日。”
“我是問幾年級幾班!”老頭顯然有點不耐煩了。
“喔……大概……”她又惶然地搖搖頭。
老頭奇怪地打量著這神經質的女人:“你到底是什麼人?”
回答他的是奪眶而出的淚水和踉蹌而去的背影。老頭在疑惑中嘆了口氣,似乎明白了什麼。
下午,這包糖終於傳到二年級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驚喜極了,這最喜歡吃的奶糖好久沒嘗過了。他那雙小手在衣服上來回蹭著,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給每個小朋友發了一顆,給要好的夥伴發兩顆,又恭恭敬敬地給了老師五顆。“吃呀!”他快活地叫著、跳著,連那隻張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學們在嘻嘻哈哈的笑聲中和他一起分享著歡樂,只有老師悄悄背過了身……
放學了,小亮還沉浸在歡樂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驀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裡還剩下的捨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懼感襲上心頭。他好像又看到:現在的媽媽揚起細眉在爸爸的耳邊嘀咕什麼,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氣勢洶洶地向他走來。他愣怔著,不知如何辦才好。他使勁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他低下小腦袋,吮著指頭,想了許久,瞅瞅四周無人,迅速將糖埋入路邊的雪堆中,還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
這一夜,小亮睡得特別香,特別甜。他夢見過去的媽媽笑著回來了,現在的媽媽垂著頭走了,真高興。
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別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淨,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鍋2,然後才背上書包拿塊冷饃悄悄溜出門。他要趕緊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間地溫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漿和雪水混在一起,滲入大地。潮濕的地面上,歪躺著幾張皺巴巴的糖紙和那根作為標記的小棒棒。
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滾下淚來。他傷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視著。一會兒,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凍裂的小手指,摳起一點泥土放在舌尖上--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
1,選自《甜甜的泥土》(台灣新地出版社1988年版)。
2,坐鍋:把鍋放在爐火上。坐,置放。

大意

這個故事照理是一個悲劇,但作者卻別出心裁,在結尾安排了一個喜劇性的結局。這是一個詩化的結尾,意蘊豐富的結尾,給人無窮的聯想的結尾。那甜甜的泥土寄託著“過去的媽媽”對兒子王小亮的至愛至情,滋潤了小亮傷痛的心田;那甜絲絲的泥土,也包含著學校老師、傳達室老爺爺對小亮的愛心……這些人類的愛,讓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獲得了應有的愛和幸福,從而產生生活的渴望和動力。古代希臘神話中,就把大地比作“母親”,中華民族也歷來認為“坤為地,為母”,“萬物生於地,人生於母親”,厚德載物,地生萬物,沒有偏袒。母親的胸懷應該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這就是這篇小小說的主旨和蘊含所在吧!
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願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和《媽媽再愛我一次》結合起來~!

內容理解

1、王小亮知道這包糖是誰給他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答:知道,因為那是他“最喜歡吃的奶糖”,當他“驚喜極了”地接過奶糖,“微微思考了一下”之後,他一定想起自己最喜歡吃奶糖的事只有“過去的媽媽才知道”;小亮吃糖時“快活的叫著,跳著”,當晚“睡得特別香,特別甜”,“夢見過去的媽媽笑著回來了,現在的媽媽垂著頭走了,真高興”等文字,都表明他知道這糖是“過去的媽媽”給的。
2、泥土為什麼是甜甜的?
答:①是指糖滲入土中所以是甜的;②甜甜的泥土寄託了媽媽對兒子的至親至情,滋潤了小亮傷痛的心田,那甜甜的泥土包含著學校老師、傳達室老頭對小亮的愛心。這些人的愛讓離異家庭的孩子獲得應有的愛和幸福。從而產生生活的渴望和動力。
3.為什麼王小亮的媽媽沒有等到王小亮?
答:由第22段可知,王小亮在做完家務之後拿了一塊冷饃出門,這暗示王小亮中午就只啃一塊冷饃。突出了繼母對於王小亮的虐待,更烘托出母親對於王小亮的愛。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立意新奇,結尾驚奇。
2、能力目標:妙用對比手法。
3、情感目標:母子深情。
教學重點及其難點
1、教學重點:感受母愛親情。
2、教學難點:小小說的寫法特點——妙用對比的手法。
教學手段和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活動交流為主,輔以適當小結。
教學時數:1課時
第一課時(7-2-28)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1、整體感知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2、小說的常識。
故事情節的結構:情節包含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3、根據故事情節結構的一般特點,分析課文的結構,並作簡要概述。
第一部分(1—5):序幕,交代矛盾和衝突發生前的社會環境和人物關係等。
第二部分(6—18):開端,通過對“她”的行動和語言描寫,表現她內心的震撼和悲痛。——送糖。
第三部分(19):發展,寫王小亮得到奶糖後的歡樂情景。——嘗糖。
第四部分(20—21):高潮,寫王小亮在家裡受後媽虐待的情況。——埋糖。
第五部分(22—24):結局,也是矛盾衝突的結果。寫王小亮感受到了至愛真情。——挖糖、融糖。
4、合作探究
(1)小說中的“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對王小亮的“至愛親情”?
“她”是一位離異的母親,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充滿深深的愛意。
從對人物形象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可以看得出來。如:“亮!我的小亮!”“今天,剛過,八個生日。”——語言描寫;“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奪眶而出的淚水和踉蹌而去的背影。”“無力的垂下腦袋,慢慢鬆開手,從大襟棉襖口袋裡,掏出一包裹得很緊的、還帶著體溫的糖。”——動作描寫;“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熱切的光。”“她目光呆滯地低聲喃喃著,”——神態描寫。
(2)小說中的“老頭”是怎樣一個人物?他是不是一個多餘的人物?
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老人,雖貌似冷漠,但卻有著同情心。這個人物不可或缺,因為他承啟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3)描寫文中其他人物——老師、同學的作用。
小亮雖然失去了應有的家庭的溫暖,但社會、學校並沒有拋棄他,而是給了他莫大的關愛,這樣小說結尾寫王小亮感受到至愛親情也才合理。
(4)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提示:特別注意開頭與結尾雪、糖融化的深刻內涵。)
開頭一句“西北風呼嘯著,殘雪在馬路上翻卷”,通過景物描寫交代了自然環境和故事發生的時令。“殘雪”為下文寫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筆。時令是立春,氣候“還是很冷”。
因為“一夜之間地溫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漿和雪水混在一起,滲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凍裂的小手指,樞起一點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這是一個詩化的結尾,意蘊豐富的結尾,給人無窮的聯想的結尾。那甜甜的泥土寄託著“過去的媽媽”對兒子王小亮的至愛至情,滋潤了小亮傷痛的心田;那甜絲絲的泥土,也包含著學校老師、傳達室老頭對小亮的愛心……這些人的愛,讓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獲得了應有的愛和幸福,從而產生生活的渴望和動力。
(5)本文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表現在哪些地方?各有什麼作用?
小說還妙用對比手法。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在學校放學前後的對比;前後兩個媽媽對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對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後的對比;學校傳達室老頭對王小亮“過去的媽媽”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等等。這些對比,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而且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王小亮“過去媽媽”的慈愛,“現在媽媽”的冷酷,王小亮的堅強、機智和可愛,傳達室老頭的通情達理,都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5、總結全文
這篇小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還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願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應該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布置作業
探究·練習二、三。

作者

黃飛,原名黃曉紅,筆名黃飛、黃熹等,台灣現代作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曾任職記者及編輯。遊歷甚豐,足跡遍布五大洲。寫作題材包括人物專訪、遊記、音樂、文學、藝術、時裝、美食等。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人物專訪《富豪精英錄》、《辦公室AQ》《辦公室EQ》《追夢者言》《與精彩人有約》等。另著有旅遊書《巴黎隨意游》及《倫敦自由行》等。
國中語文教材(蘇教版)八年級上第12課選編他的小說《甜甜的泥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