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菌核病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5)嫁接栽培,可防治該病的大發生。

症狀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尤其是塑膠大棚保護地很常見。苗期染病:在近地面幼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病變,擴展到繞莖1周時,病苗猝倒在地。幼瓜、花蒂、葉腋處發病:多在下部老葉、落花上發生後向葉柄、果實擴展,染病瓜臍部呈水漬狀軟腐,造成整個果實腐爛,腐爛部表面長滿棉絮狀白色菌絲體,後期產生黑色、鼠糞狀菌核。莖部染病:初生褪綠水漬狀斑,逐漸擴展成淺褐色,造成莖部軟腐,也長出白色菌絲,後在莖部表皮上或髓腔內產生菌核,造成植株枯萎。

病原形態特徵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稱核盤菌 ,屬真菌界、子囊菌門、盤囊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科、核盤菌屬菌核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1.1~6.5)×(1.1~3.5)mm,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乾燥條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經1個月腐爛。5~20℃,菌核吸水萌發,產出1~30個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盤柄的長度與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適應,一般3~15 mm,有的可達6~7 cm,子囊盤柄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或膚色小芽,逐漸展開呈杯狀或盤狀,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盤變成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盤中產生很多子囊和側絲,子囊盤成熟後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高達90 cm,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大小(10~15)×(5~10)�。一般不產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蘆科外,還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種蔬菜。0~35℃菌絲能生長,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50℃經5分鐘致死。

侵染循環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傳播蔓延,該病屬分生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以氣傳的分生孢子從寄生的花和衰老葉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觸進行再侵染。侵入後,長出白色菌絲,開始危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北方3~5月及9~10月發生多。本病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感病生育期為幼苗至成株期。感病盛期為生長後期。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或有機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氣候溫暖、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早春溫暖多雨或夏天連陰雨後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時易發病;連續三天大雨或暴雨易發病;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日照不足或寒流來早時易發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7)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打杈,傷口難於癒合,或蟲傷多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高畦栽培 ,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育苗移栽,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9)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避免在陰雨天氣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13)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4)棚室栽培的儘可能採用生態防治,尤其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一30℃,夜間15℃。
(15)嫁接栽培,可防治該病的大發生。
(16)科學確定播種期,露地宜在日均溫穩定在15℃以上,5厘米深處土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即桃始花,種西瓜。如欲搶早可採用地膜覆蓋使其達到上述溫度再播種。
(17)採用搭架栽培法,每667m21500株,採用單蔓整枝,6~7葉時摘去第一朵雌花,保留12~13片葉子,不僅增產、增收,還可減輕該病。

化學防治

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藥土耙入土中,每667m2用藥0.5kg對細土20kg拌勻。
棚室管理:
(1)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2)棚室或露地出現子囊盤時,採用煙霧或噴霧法防治。用15%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667m2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連續或與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
(3)在土壤中添加0.5%及1%的s―H混合物(稻殼、蔗渣、蝦殼粉、矽酸爐渣)等加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製成土壤添加劑或土壤添加礦灰、碳酸鈣都可明顯抑制菌核病的發生。

種子滅菌

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後,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

發病時及時噴施

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m2lkg;
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
40%乙烯菌核淨乾懸劑1000倍液
25%赤霜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60%防霉寶超微粉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於盛花期噴霧,隔8~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病情嚴重時,除正常噴霧外,還可把上述殺菌劑對成50倍糊狀液,用毛筆塗抹在瓜蔓病部,不僅控制擴展,還有治療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