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公共機構“十二五”節能規劃

甘肅省公共機構“十二五”節能規劃,公共機構節能是全社會節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公共機構節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公共機構自身建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

前 言

公共機構節能是全社會節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公共機構節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公共機構自身建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公共機構帶頭節能,對於增強公眾節能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能的良好氛圍也具有積極的導向和示範作用。為了規範和引導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增強節能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確保全省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深入有效開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甘肅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規劃中公共機構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
規劃期為“十二五”時期,即2011-2015年。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十一五”末,全省共有公共機構28,069家,其中省級671家,占2.39%;市州27,398家,占97.61%。按類別劃分,國家機關占23.63%,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單位分別占38.25%、1.83%、2.52%、7.56%、0.38%,其它事業單位占23.70%;社會團體占2.12%。用能人數455.48萬人,其中省級33.47萬人,占7.35%;市州422.01萬人,占92.65%。公務用車3.58萬輛,其中省級0.76萬輛,占21.35%;市州2.82萬輛,占78.65%。總建築面積6,915萬平方米,其中省級1,490.46萬平米,占21.55%;市州5,424.54萬平米,占78.45%。

(一)節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間,全省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國家《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公布實施後,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長擔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省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領導小組,並組建了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全省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印發了《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明確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工作部門的通知》(甘政辦發〔2010〕137號文),進一步明確了全省各級公共機構節能管理工作機構和節能聯絡員。各市州及部分省直部門成立了公共機構節能工作議事協調機構,確定了公共機構節能聯絡員和能耗統計員,部分市州開始籌建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體系基本建立。
2.節能管理進一步完善。印發了《甘肅省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統計工作實施方案》,制訂了《甘肅省公共機構2010年節能減排實施方案》。《甘肅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各市州、省直各部門參照並結合實際相繼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實施方案。通過建立健全制度標準,積極推進和規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確保了節能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3.重點領域節能取得突破。積極推進重點環節或部位節能改造,公共機構建築外牆保溫、供熱溫控計量及窗戶玻璃保溫改造,利用太陽能及節能新產品實施照明系統改造,鍋爐節煤節氣和電梯節能等環節和部位的節能改造工作進展順利,切實降低了運行成本。組織各市州、省直各單位申報公共機構節能改造項目,建立了節能項目儲備庫,重點扶持了一批省直單位示範項目。部分公共機構新建或既有建築採取了新型節能措施,部分改造項目節能成效明顯。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國際太陽能中心)在辦公樓設計施工中同步安裝了地源熱泵採暖製冷系統、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有效降低了建築能耗水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在統辦三號樓維修過程中對樓體全面實施了外牆保溫改造;白銀市政府在統辦三號樓維修改造中對16000平方米的樓體進行了外牆保溫處理;蘭州市委辦公廳對鍋爐房實行契約能源管理,2009年供暖季比上兩個供暖季節約燃氣均超過80萬立方米,年節約經費100餘萬元;省國稅局將鍋爐供暖系統與中央空調合併,一個採暖季節約費用40餘萬元。
4.節能宣傳廣泛深入。圍繞“綠色辦公、低碳生活”主題,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組織開展了“節能宣傳周”、節能知識專題講座等宣傳活動,通過宣傳彩頁、宣傳展板、電視媒體和發放《公共機構節能知識手冊》等多種形式開展節能宣傳。省級有關單位通過組織“多騎車、少乘車”“停運電梯爬樓梯”“全省節能知識電視大賽”和節水節能小發明、小竅門比賽等活動,廣泛開展節能宣傳,營造了人人講節約、處處講節能的良好氛圍。
5.節能增效成果初顯。“十一五”末,全省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450千克標準煤,較“十五”末下降21.1%;人均用水21.1噸,較“十五”末下降11.1%;單位建築面積能耗27千克標準煤,較“十五”末下降28.2%;腳踏車油耗4.35噸標準煤,較“十五”末下降71.04%。
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儘管全省公共機構數量、用能人數、總建築面積、用能設備快速增長,用能總量逐年遞增,但用能總量增長幅度明顯低於用能人數、總建築面積、用能設備增長幅度,特別是單位建築面積能耗下降明顯,顯示出“十一五”期間全省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

我省公共機構節能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能耗總量偏大、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組織體系、管理機構等還要進一步落實;配套制度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強化節能管理缺乏必要的抓手;節能改造、宣傳培訓、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等還缺乏必要資金支持;節能意識不夠強、基礎工作仍然比較薄弱。

(三)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消除資源環境對經濟成長的瓶頸。公共機構不僅是能源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節能潛力較大的領域。推動公共機構節能,對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費增長有著直接作用。同時,公共機構作為節能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自身節能工作的好壞對全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
黨中央、國務院對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高度重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深入推進節能降耗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建設節約型機關的一項重點任務,在節約能源資源方面率先垂範,帶動全社會廣泛開展節約能源資源活動。國家和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
“十二五”時期,隨著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開展,公共服務涉及範圍的擴大,能源資源消耗總量持續增加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各級公共機構必須充分認識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搶抓機遇,率先垂範,大力開展節約型機關建設,把公共機構節能推向新水平。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節能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節約能源法》《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和《甘肅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為依據,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提高終端用能效率為重點,以建設節約型機關為目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構、強化管理、深入宣傳,逐步改善用能狀況,充分發揮公共機構在全社會節能工作中的示範作用,引領和推進全社會節約能源資源,實現公共機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節能管理能力穩步提升。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開展節能與保證運轉相結合。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確保公共機構日常運轉、不降低工作人員現有辦公條件和出行便捷度的前提下,厲行節約,減少浪費,降低無效用能。
2.堅持管理節能與技術節能相結合。管理與技術改造並舉,積極推行低成本、無成本節能措施,以較少的資金投入,實現能源資源利用的最最佳化。
3.堅持突出重點與全面推進相結合。統籌規劃,分級負責,科學論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以點帶面,集中力量抓好重點部門和關鍵領域的節能。
4.堅持公共財政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在加大公共財政節能專項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市場化方式籌集節能改造資金,推行契約能源管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節能改造。
5.堅持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明確規定公共機構節能的法定責任和義務,也要確立節獎超罰的激勵措施,增強公共機構節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6.堅持清潔能源替代原則。發揮導向作用,鼓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利用,推進能源替代,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促進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三)節能目標

1.巨觀管理目標
到2015年,形成較完善的節能組織管理體制和綜合協調體系;形成較規範系統的節能政策法規、管理制度、技術標準和科技支撐體系;建立起覆蓋全省的能耗統計網路報送體系和地區性信息化管理平台;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意識顯著增強,能源資源浪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能源資源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節能技術廣泛使用,政府節能採購、建築節能改造等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形成一批公共機構節能示範單位。
2.節能量化指標
以2010年能源消耗為基數,到2015年,人均綜合能耗下降15%,單位建築面積能耗下降12%,人均用水控制在《甘肅省行業用水定額(修訂本)》(甘政發〔2011〕64號)標準以內。

三、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

(一)重點領域

1.建築及用能系統節能
新建、改擴建公共建築應嚴格執行《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積極推廣綠色低碳建築。建立和完善公共機構新建建築設計、施工、運行、維護各階段節能跟蹤管理體系,加強新建建築的節能評估和全過程監管。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應嚴格執行《甘肅省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技術規程》的規定。加快用能設備節能改造,尤其是空調、採暖、照明、電梯、電熱水器等重點耗能設備的節能改造。最佳化照明系統設計,改進電路控制方式,推廣套用智慧型調控裝置,嚴格控制建築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裝飾用電照明。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先易後難、以點帶面、循序推開的原則,加快全省公共機構既有建築能源資源消耗計量設施改造,逐步實現能源資源消耗分戶、分類、分項計量,保證用能數據統計準確完整。
逐步建立公共機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管理的市場化機制,積極推廣契約能源管理模式,委託節能服務機構進行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和運行管理。
2.推動公務用車節能
認真執行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規定,加強公務用車配備管理,嚴格控制公務用車編制,細化公務用車費用預算,嚴格預算執行,控制車輛費用增長。實行公務車輛集中管理、科學調度和派車登記制度,嚴禁公車私用。
鼓勵使用低能耗和清潔能源車輛,及時更新淘汰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車輛,優先採購低油耗、低排量、節能環保型車輛,逐步提高新購公務用車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比例。
加強公務用車燃油管理,實行公務用車“一卡一車”加油制度,推行公務車輛腳踏車能耗定額管理及油耗、維修支出公示制度,降低燃油消耗。
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務用車服務社會化,提倡集體公務活動集中乘車,鼓勵工作人員利用公共運輸工具、非機動交通工具出行。
3.推行節能產品政府採購
推進高效節能產品政府採購,完善“節能產品政府採購清單”和“環境標誌產品政府採購清單”,優先購買經國家認證的節能產品和設備。
合理確定節能產品政府採購範圍,發揮政府採購的巨觀調控功能和市場導向作用,促進節能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對空調、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和照明產品、用水器具等使用範圍廣、節能效果顯著的產品逐步實施強制採購。
加強節能產品政府採購管理,健全節能環保產品政府採購評審體系和監督制度。積極探索節能產品、設備清單外節能產品採購方式,完善清單外節能產品評標辦法和評標細則,加大對採用新技術、新材料的節能和環保產品的扶持力度。
4.強化日常節能管理
開展公共機構“綠色照明”行動,加快淘汰白熾燈等高耗能產品,廣泛推廣使用緊湊型螢光燈、直管螢光燈、高壓鈉燈、金屬鹵化物燈、LED燈等高效節能照明產品。開展公共區域照明控制改造,最佳化照明系統設計,改進電路控制方式,安裝節能技術較為成熟的延時開關或感應開關等自動控制裝置,杜絕“長明燈”現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空調室內溫度控制的規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改進空調運行管理。電梯系統應當實行智慧型化控制,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改進電梯的智慧型控制方式,合理利用勢能回饋發電。對配電室、鍋爐房、數據中心、食堂等公共機構附屬設施的用能情況進行重點監測,積極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採用節能UPS、高效換熱設備等節能新產品降低能耗。
加強公共機構用水器具、設備的日常管理和節水改造。及時檢查更換老化的供水管路及零件,在用水區域設定節約用水標識,安裝節水龍頭和紅外感應沖水閥及熱水器定時裝置。加強公共機構內部綠地用水和景觀用水管理,儘可能採用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提倡使用雨水、再生水,逐步減少使用自來水。
充分發揮電子政務優勢,推進無紙化辦公。非涉密檔案儘量通過網路傳送;能傳閱的檔案、電報儘量傳閱,減少複印數量;嚴格控制檔案、資料複製數量,減少紙張消耗;提高紙張利用率,檔案採用雙面印刷,複印紙及草稿紙均雙面使用。非工作期間及時關閉電腦、印表機、複印機等用電設備,減少待機功耗。

(二)重點工程

1.百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建設工程
到2015年,實現示範單位的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明顯低於所在地區公共機構平均能耗水平,年節約2萬噸標準煤。
(1)綠色辦公場所示範創建工程。 “十二五”期間,選擇15家公共機構作為綠色辦公場所示範,重點從現有照明、給排水、中水處理、供暖製冷、垃圾分類回收、辦公用品循環利用等方面入手,對辦公樓進行“綠色改造”,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綠色辦公場所標準。
(2)節約型校園建設示範工程。重點支持大中專院校和職業中學開展試點示範工程建設。實施太陽能利用和照明系統改造,安裝節能燈具,在學生宿舍、集中浴室安裝智慧型IC卡,普及水電繳費校園一卡通管理模式,實現綜合節電節水率40%以上。建設中水處理和回收利用系統,校園灌溉用水廣泛使用非自來水水源。對校園和宿舍區冬季供暖採用人工智慧錯時管理,實現供暖節能率30%以上,年節約1萬噸標準煤。
(3)節約型醫院建設示範工程。組織實施醫院用戶能源審計,科學設計供電、照明、設備節能改造方案,實施節能改造,實現被改造單位節能率30%以上,年節約3000噸標準煤。
2.綠色照明工程
“十二五”期間,在全省公共機構中實施綠色照明工程,逐步淘汰高能耗燈具(包括T12、T8直管型螢光燈和白熾燈),套用緊湊型螢光燈、直管螢光燈、發光二極體(LED)等高效光源,推廣配光合理、反射效率高、耐久性好的反射式燈具和智慧型控制裝置,建立廢舊光源回收處理機制。到“十二五”末,實現省級機關辦公區高效光源使用率100%,市州、縣市區機關辦公區高效光源使用率80%以上,LED等固體光源使用率10%以上,年節電2000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2500噸。
3.能耗計量改造工程
“十二五”期間,對各級公共機構用水、用電、供熱、用氣等部位加裝分戶、分項、分類計量儀表,著力推動辦公用能與生活用能、經營性業務用能相分離,獨立核算的上下級單位用能相分離,不相隸屬、合署辦公的公共機構之間用能相分離。到2015年,基本完成省級公共機構能耗計量設施安裝工作,穩步推進市州、縣市區公共機構能耗計量設施安裝工作。
4.節水工程
“十二五”期間,重點推廣套用節水器具,實施節水改造,基本完成對縣級以上公共機構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龍頭、沖洗閥、潔具等的更換和改造。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重點推廣建設中水回收利用和雨水收集試點示範工程。公共機構綠地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鼓勵儘量使用雨水、河水和符合用水水質要求的中水,倡導循環用水,逐步減少使用城市自來水。
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工程
“十二五”期間,在全省推廣太陽能生活熱水項目20個,集熱面積2000平方米;推廣太陽能光電利用項目20個,裝機容量100千瓦,年發電40萬千瓦時;在蘭州、酒泉、天水、敦煌等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開展熱泵供暖製冷技術推廣試點。
6.能耗統計數據時效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間,建立全省公共機構能耗統計數據網上報送體系,開展能耗線上監測和動態管理工作試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市州、省級各部門、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把這項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加強機關事務與發展改革、財政、建設、統計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運轉順暢、執行有力、監管有效的公共機構節能組織協調機制。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系統和實行垂直管理的機構要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建立相應的節能管理和監督機制。健全地方特別是市州、縣市區公共機構節能組織管理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或管理崗位,落實人員編制,理順運行機制。全面建立和完善聯絡員制度,暢通工作和信息交流渠道,廣泛開展聯絡和交流。

(二)完善制度體系

推進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制定配套制度及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注重與國家巨觀政策的協調,與跨越式發展戰略、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等的協調。合理制定公共機構節能目標指標體系,並按年度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將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和部門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實行量化考核。制定和細化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檢查考評辦法和標準,通過數據審核、現場核查、抽查等形式,每年組織對所屬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和考核評價,並將檢查情況和考核評價結果進行通報。加強和完善能耗統計工作制度,理順能耗統計渠道,建立統計台賬,提高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按照不同行業、系統能耗綜合水平和特點,組織制定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定額和支出標準,實行能耗定額管理。研究制定能源審計制度,對公共機構用能情況進行經濟和技術評價,根據審計結果採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三)拓寬資金渠道

加大公共機構節能資金投入。各級發展改革、財政、建設等部門要對公共機構節能重點工程和重點節能技術示範項目,給予投資和資金支持。省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規模的節能改造和節能管理專項資金,用以支持公共機構節能示範工程建設。市州、縣市區財政也應安排公共機構節能專項資金,支持本地區開展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公共機構節能改造的優惠政策和項目。
積極完善公共機構節能財政激勵政策,大力推進契約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機制,充分利用專業節能服務機構的資金與技術優勢,通過項目改造與管理的社會化、市場化籌集節能資金,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化發展。

(四)強化技術支撐

根據公共機構特點,建立科學的節能新技術、新產品遴選、鑑定、試用、推廣制度,建立公共機構節能技術、產品推廣目錄,積極支持擁有自主產權、節能效果顯著的節能技術和產品。在公共機構節能領域選擇一批節能潛力大、套用面廣的新產品、新技術,優先示範套用,加大推廣力度。建立公共機構節能技術諮詢專家庫,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的技術諮詢服務作用,促進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創新模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深化互動合作,形成一批公共機構節能技術支撐單位。完善節能採購制度,提高高效節能產品和技術在公共機構終端用能產品中的採購比例,從源頭上抑制公共機構能源消耗的過快增長。

(五)注重項目帶動

建立健全項目申請、審批、建設、監督、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注重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緊緊圍繞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強化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組織各市州、各單位做好項目的申報和儲備工作,不斷充實項目儲備庫,發揮項目對實現規劃目標任務的支撐作用。堅持專家論證和諮詢評估制度,進一步規範項目申報和審批程式,嚴格遵循國家和我省的投資政策、項目規劃及建設標準,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建設內容和總投資規模。通過科學、健全的管理手段,使專項公共機構節能資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六)加強技能培訓

發揮高校、協會、科研機構的優勢,建立公共機構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分期、分批、分層次、分類別對公共機構節能主管負責人、節能聯絡員、能耗統計人員、物業管理人員、能源崗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各類節能知識培訓,提高節能工作人員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督促各級公共機構開展經常性能源教育和日常節能技術、技巧培訓,培養工作人員良好的用能習慣。

(七)加大宣傳力度

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節能宣傳活動,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公共機構節能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增強幹部職工的節能意識,影響帶動社會公眾節能意識、節能行為的養成。構建節能工作交流平台,利用研討會、觀摩會和節能技術產品推介會等形式,促進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和信息交流。辦好節能信息和宣傳刊物,及時通報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成效,宣傳各級公共機構在能源資源節約中的先進經驗。加強與公眾的聯繫和溝通,鼓勵公眾對公共機構節能降耗工作進行監督,並組織開展節能知識和技能競賽,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節能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