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石窟

甘肅敦煌石窟

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相繼鑿建,成為龐大的石窟群。 始建年代晚於莫高窟,現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的洞窟20個,窟形、壁畫同於莫高窟,塑像多為後世重修。 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個。

壁畫

敦煌石窟,即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處。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相繼鑿建,成為龐大的石窟群。現存已編號洞窟492個,存有北涼至元代的壁畫4.5萬多平方米。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古代神話,供養人、裝飾圖案。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壁畫。它與雕塑、建築組成藝術的綜合體,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隋唐塑像

中國甘肅敦煌一帶的石窟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

甘肅敦煌石窟甘肅敦煌石窟
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餘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著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餘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過幾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壁畫有佛像和佛經故事、佛教史跡、神話等題材,構圖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為泥制彩塑,分為單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0.1米。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捕魚、婚喪、歌舞、雜技、旅行等生產、生活情景。1900年發現藏經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寫本和其他文物(見敦煌文書)。西千佛洞位於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始建年代晚於莫高窟,現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的洞窟20個,窟形、壁畫同於莫高窟,塑像多為後世重修。榆林窟位於安西縣城西南70千米的踏實河兩岸。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個。東千佛洞位於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千米橋子鄉的山谷中,約始建於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個,塑像有說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畫題材內容、藝術風格與榆林窟同時代壁畫相同。五個廟石窟位於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南20千米黨河上游的峽谷中,始建於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洞窟4個,無塑像遺存,壁畫多經變和密宗佛像。毀壞嚴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國,至清代1000餘年中不斷修建,其塑像、壁畫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歷代佛教藝術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其中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隋唐塑像形體、刻劃人物性格的藝術技巧,大有提高,題材內容增多,並出現前所未見的高大塑像。隋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為一鋪的組合。個別洞窟在塑像組合上增加了二力士、四天王像。此外還出現一佛、二菩薩為一組的立像或三組鼎足而立的九身立像等新題材。隋代塑像面形方圓,體形健壯,較為寫實,腿部一般較短。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鋪或九身一鋪的組合。此外還有七佛像、供養菩薩像和高僧像等。建於武周延載二年(695)的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處於開元年間的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唐大曆十一年(776)李大賓建設的第148窟,主親王涅盤像長約15米,像後站立七十二身弟子像,各呈悲容,神態不一,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藝術劇院

甘肅敦煌藝術劇院原為甘肅省歌舞團,成立於1961年。

甘肅敦煌石窟甘肅敦煌石窟

劇院以挖掘和繼承由敦煌石窟保存的人類文脈並把它的永恆精神宏揚於世為己任。1979年由劇院集體創作的舞劇《絲路花雨》,首次把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再現在舞台上,引起轟動。《絲路花雨》不僅在國內久演不衰,而且出訪朝鮮、日本、義大利、法國、泰國、俄羅斯、拉脫維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大獲成功,被譽為“復活了的壁畫”。1979年文化部授予該劇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1994年在北京舉行的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該劇又獲金像獎。
繼《絲路花雨》之後,劇院相繼創作演出了大型舞劇《箜篌引》及《西涼樂》、《凌波舞》、《雲中》、《天姿馨曲》等一批優秀舞蹈節目,先後赴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美國、英國訪問演出,並應邀參加了在土耳其舉行的“伊斯坦堡第十七屆國際藝術節”及在無錫舉辦的“第一屆唐文化藝術節”。
在已故院長席臻貫先生的主持下,劇院舞蹈家許琪、張聚芳、張強將席臻貫先生解譯的千年古譜《敦煌古樂》以敦煌樂舞壁畫為素材編創為大型樂舞,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引起強烈反響。1995年《敦煌古樂》榮獲文化部第五屆文華新節目獎。《敦煌古樂》3次應邀赴香港演出,並應澳門市政廳邀請赴澳門演出,在港、澳兩地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許琪(一級編導,代表作品《絲路花雨》、《敦煌古樂》)、韓中才(一級作曲,代表作品《絲路花雨》、《箜篌引》)、朱江(一級編導,代表作品《絲路花雨》、《悠悠雪羽河》)、張聚芳(二級編導,代表作品《絲路花雨》、《敦煌古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