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山丹城北工業園區

2006年3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省級工業開發園區,更名為“甘肅山丹城北工業園區”,成為全省第一批省級開發區之一。 2010年,區內各類企業達到75個,其中工業企業48個,建築、交通運輸、商流服務和養殖企業27個,企業職工人數9550人。 多渠道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支持水泥、冶煉、化工企業完成了節能環保技改,以工業“三廢”整治為重點,大力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全面推廣新型節能技術。

開發區概況

甘肅山丹城北工業園區前身為山丹縣城北鄉鎮企業工業小區,1992年規劃建設,1995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2005年11月,按照國務院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原則標準,進行清理整合,報國家發改委審核。2006年3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省級工業開發園區,更名為“甘肅山丹城北工業園區”,成為全省第一批省級開發區之一。
園區位於山丹縣城東北,東起山丹焦化廠,西至山丹福利水泥廠,北以蘭新鐵路複線為界,向南延伸至山丹芋興粉業有限公司,包括老工業區和國批區,規劃面積754公頃,國批面積253公頃,建成面積641公頃。園區定位為具有地方特色,以礦產品加工、農牧產品加工、建材生產為主的綜合型工業園區。
園區交通條件便利,G30高速公路、312國道、蘭新鐵路複線穿境而過,區內水電資源豐富,地質結構良好,地勢平坦,是發展工業的良好區域。2005年,山丹縣政府委託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工業園區總體規劃,2006年2月由張掖市政府批准實施。2008年10月,完成了工業園區環境影響評價,2009年6月通過專家評審。

開發區發展現狀

近年來,園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山丹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搶抓機遇、培育特色、能人帶動、科學發展”總體思路,以改善條件、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業經濟運行、節能減排等工作為重點,加強組織領導,細化目標責任,最佳化協調服務,狠抓工作落實,區內經濟和項目建設保持了良好發展的態勢。2010年,區內各類企業達到75個,其中工業企業48個,建築、交通運輸、商流服務和養殖企業27個,企業職工人數9550人。實現總產值19.81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70.8%;實現工業增加值4.82億元,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5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13億元,占全縣的86.1%;實現稅收5706萬元,占全縣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78.4%。19戶規模以上企業生產正常,水泥、焦碳、矽鐵、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主導產品生產速度加快,主要產品產量水泥100萬噸、食用油3200噸、洋芋澱粉1.5萬噸、啤酒麥芽2萬噸、焦炭3萬噸、矽鐵10萬噸,肉製品2000噸,產品銷售穩中有升,呈現出速度與效益同步增長的態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5.05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53%。以整合資金資源,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為重點,科學規劃,精心運作,累計投資14.5億元,新建、續建、改造各類項目50多個,初步形成了以水泥、磚瓦、花崗岩板材、釉面牆地磚、耐火材料為主的建材業;以石油泥漿助劑、日用化工產品為主的化學工業;以矽鐵為主的冶煉鑄造業;以煤炭、高嶺土、石灰石為主的採礦業;以糧油、麥芽、白酒、羊肉、馬鈴薯、蜂蜜等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先後建成了山泥集團年產100萬噸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總投資6000萬元的騰達西鐵冶金公司3.2萬噸矽鐵生產線、總投資3000萬元的恆泰爐料公司2.6萬噸矽鐵生產線、總投資1800萬元的源源鐵合金公司8500噸矽鐵生產線、總投資1800萬元的恆昌公司1500噸耐火材料生產線、總投資1039萬元的高原龍食品公司2000噸肉製品生產線、總投資1900萬元的龍化公司2000噸泥漿助劑生產線、總投資1800萬元的青龍管道有限公司50公里鋼筋水泥管道生產線、總投資3000萬元的陸豐建材生產線、總投資7000萬元的金山公司5萬噸啤酒原料生產線、總投資4300萬元的芋興粉業公司1萬噸洋芋全粉生產線、總投資2000萬元的碧源蜂業公司蜂產品生產線等24個投資上千萬元的重點工業項目。完成了山泥集團水泥磨機改造、清泉水泥廠粉塵治理及磨機改造等8個技改項目,形成了以建材、化工、冶煉、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具有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園區堅持把煥發老企業生機活力和建設新的重點工業項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不斷鞏固和擴大傳統優勢產業。近兩年,向上爭取資金2188萬元,用於支持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宏定元化工公司綠色化工技術研發中心被省工信委、科技廳等六部門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山泥集團被認定為市級技術研發中心。在新產品新工藝開發上,山泥集團開發生產出大壩特種水泥,丹馬油脂公司開發生產出各類精煉菜籽油,碧源蜂業公司開發生產出蜂王漿凍乾粉、蜂膠片等系列蜂產品,高原龍公司開發生產出牛柳、西冷、羊肉粒等真空冷鮮系列產品。在新科技項目方面,宏定元化工公司新上1萬噸硫化黑聯產大蘇打循環經濟項目,騰達西鐵公司開發矽渣微肥等項目,山泥集團研究開發出高鎂中熱水泥、原料精配等新技術。加大對建材、化工、煤炭、冶煉、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對山丹焦化廠、化工廠等老企業,藉助改革的機遇,引導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根據市場需求建設焦炭、洗煤、化工產品生產線等市場前景好、關聯度強、附加值高的項目,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對同翔鐵合金等冶煉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特別是從環保和節能方面加快技術創新,既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對水泥生產企業,以山丹水泥集團為龍頭,藉助其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快水泥生產企業的整合步伐,形成水泥產業規模效應。通過老企業的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豐富產品品種,將具有一定優勢的建築建材、冶金、化工產業做大、做強、做優。

開發區環境條件現狀

為了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發展,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按照制定的招商引資獎勵政策,切實對引進項目、技術、資金的單位和人個進行獎勵,充分調動全社會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先後制定了《山丹城北工業園區優惠政策》、《山丹縣招商優惠政策》、《山丹縣招商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對落戶園區的企業在立項審批、設施配套、土地出讓、稅費征繳、服務承諾、獎勵等方面實行優惠扶持。根據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全省開發區發展的意見》,今年3月縣政府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我縣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從管理體制、發展規劃、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和財政扶持等方面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工作機制,靠實了工作責任。1995年6月成立了由縣長任主任、發改、財政、城建等24個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園區管理委員會。2010年,管委會新配備兩名專職副主任,進一步充實工作力量。管委會行使縣級綜合管理權,履行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規劃實施監督、項目建設管理等職能。管委會下設辦公室,為正科級事業建制,負責日常工作。
採取向上爭取、政府投資與企業建設相結合,累計投入資金6780多萬元,改造園區主要交通幹線312國道過境段7.8公里,架設路燈284盞,硬化主幹道1.91公里,鋪築柏油道路1.5公里,砂石路5.5公里,新打機井6眼,修築高位水池7座,鋪設供水管道6公里,修建供電開關站1座,架設輸電線路31公里,防洪渠道1.5公里,橋樑、涵洞28座,植樹造林5萬多株。不斷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力度,工業園區“造血”功能不斷增強。近年來,在縣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先後投入3340萬元,建設道路、供排水等,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發揮好基礎設施的先導效應,增強園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園區的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以及區內企業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積極應對國家巨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新變化,突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方向,在工業發展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在10戶主要耗能企業全面建立了耗能目標責任管理、日常監督和考核評價體系,對各類建設項目開展節能評估審查,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多渠道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支持水泥、冶煉、化工企業完成了節能環保技改,以工業“三廢”整治為重點,大力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全面推廣新型節能技術。加快集中環保設施建設步伐,使入園企業共享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設施。投資1080萬元,建成設計規模29萬立方米、日處理68噸的垃圾掩埋廠1座。總投資6308萬元日處理1.5萬噸廢水處理工程正在建設中。土地利用方面,園區基本靠原老工業基地閒置廠房等國有存量建設用地建設。縣上採取招商引資、分塊搞活、租賃經營的辦法,將企業的廠房、設備、土地分塊租賃給多家投資商,由他們各自獨立或合作經營,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開發和生產系列產品,延伸了產業鏈條,使閒置的廠房、設備、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一批停產半停產企業實現了整體扭虧為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