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

甘肅天水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水天水
歷史稱謂
天水市古為“邽縣”。
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鎦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不變、袪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布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裡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並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讚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中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龍城得名與“伏羲氏”有關。
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建制沿革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姓,受封“秦地”於此。
天水自漢代設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
魏文帝之後,稱秦州。唐代時為通往長安的交通要道之一。
宋時,改為成紀縣。
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
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莊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莊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
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併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併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併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併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併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10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個市轄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行政區劃

天水天水
天水市至2013年10月31日,天水市下轄秦州區、麥積區兩個市轄區,甘谷縣武山縣秦安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個縣,面積14392平方千米,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天水市行政區劃
行政區名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萬) 郵政編碼 政府駐地
秦州區
2442
67
741000
大城街道
麥積區
3452
61
741020
道北街道
甘谷縣
1572
62
741200
大像山鎮
秦安縣
1601
62
741600
興國鎮
清水縣
2003
32
741400
永清鎮
武山縣
2011
45
741300
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1311
34
741500
張家川鎮

地理環境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氣候情況

天水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蘇城—立遠一線以南屬於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1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7.4℃。

交通

天水地處陝、甘、川交界地帶和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的中點,隴海鐵路穿越全境,天水南站(徐蘭客運專線)正在規劃。G30連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區全線通車,G7011十天高速列入規劃,G310國道、G316國道橫貫東西,五條省道輻射南北,是西隴海線經濟帶甘肅段的東部起點、隴東南經濟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2003年,全市貨運量占全省總量的25%,客運量占全省總量的30%;199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各市州始終列第二位,年均增長8.9%,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帶動力,區位優勢明顯。

資源

天水天水
水利
境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穎川河、東柯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土地
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衝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8.51%。
植物
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的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桿、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台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市花:月季
月季屬薔薇科,為常綠或半常綠灌木。現栽培的月季品種有1萬個以上,為一個龐大的雜交類群,依其株態和花的特性可分為五大類:壯花月季,雜交茶香月季、聚花月季、攀緣月季、微型月季。月季花適應性強,喜光,喜溫暖,最適22~25℃。月季花絢麗多彩,馥郁芬芳,且四季花開不斷,深受市民喜愛。天水甘谷縣建有國家級月季繁育園,在海內外有很高的聲譽。
市樹:國槐
國槐屬豆科、落葉喬木,歷史悠久,壽命長。在市區內外多處可以見到乾徑1.2m,樹齡已達數百年的古樹,至今它們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國槐樹勢優美,樹幹端直,樹冠大,樹型古樸典雅,春季新葉滴翠,花蕾放香,盛夏遮蔭爽人;秋季葉片晚凋,綠化效果非常好。國槐抗逆性強、耐寒、耐旱、耐空氣污染、病蟲害少,因國槐極耐修剪,在解決與城市架空電矛盾方面,是理想的行道樹種。國槐經濟價值高,木材耐水濕,有彈性,材質優良,花可入藥,而且還可製作顏料,種子可榨油制皂。國槐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徵,是天水市城鄉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歡栽植的樹種。
藥材
野生藥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藥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

天水白娃娃
天水“白娃娃”是天水乃至全國對天水籍姑娘的美稱。
“白娃娃”的皮膚白皙粉嫩,那種白不是脂粉抹出來的,而是一種不施粉黛、天生麗質的白。天水“白娃娃”以白著稱。膚潤顏澤,睛明眼亮;眉青目秀,天水之所以能出“白娃娃”,究其原因可能為:一是有宗族血緣的繁衍;二是有襁褓之出的嬰育;三是有母親優乳的餵養;四是有天河之水的滋養;五是有厚皇嘉土的栽培;六是有溫潤氣候的呵護;七是有生態自然的“保駕”;八是有和風細雨的撫慰;九是有鄉土氣息的薰陶;十是有良家少女的愛美。這諸多因素構成了天水”白娃娃”的“美麗和輩出。

社會

友好城市
市、區、州
所屬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

本迪戈

澳大利亞
東麗區
天津市
河北區
天津市
廣元市
四川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省
石河子市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揚州市
江蘇省
邯鄲市
河北省
普陀區
上海市

政治

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姓名
職務
王銳
市委書記
楊維俊
市委副書記、市長
柴金祥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楊小天副市長

經濟

天水天水
截止到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1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4億元,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162.6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171.9億元,增長13%。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9億元,比上年增長6.8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8.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全市500萬元及以上項目和房地產開發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6.51億元,比上年增長42.59%。其中項目投資380.49億元,增長44.01%;房地產開發投資36.01億元,增長29.17%。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34.56億元,增長15.69%;第二產業投資144.75億元,增長40.89%,其中工業投資123.31億元,增長37.64%;第三產業投資237.19億元,增長48.72%。全市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53億元,比上年增長20.54%。
工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經濟開發較早,上世紀初,雕漆、紡織、麵粉等傳統工業就開始萌芽。新中國成立後,工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一批企業相繼搬遷天水後,天水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目前有工業企業749家,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菸草、塑膠、雕漆工藝等行業競相發展,門類較多、技術裝備較好、具有一定實力和特色的區域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400多個系列3200多個品種,有200多種產品榮獲國家、部、省優和甘肅名牌產品、隴貨精品等榮譽稱號,60多種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優勢明顯,加工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個百分點,製造業企業占全市法人單位的11.7%,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與我省以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農業
截止到2012年天水的土壤、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有糧食作物10多種、經濟作物20多種,是西北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蘋果、桃、梨、大櫻桃,核桃、花椒、辣椒、韭菜等果品和蔬菜產量大、品質優,特別是“花牛”蘋果在海內外市場享有盛譽。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林木資源2500多種,出產藥材、生漆等林副產品百餘種,森林覆蓋率達27.1%。境內的小隴山、關山、秦嶺三大林區林地面積達1026萬多畝,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也是重點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實驗基地。依託資源優勢,林果、畜禽、蔬菜三大支柱產業和中藥材、花卉等優勢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發展種植業和農林產品深加工業前景廣闊。
農林特產
名稱
簡介
花牛蘋果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與美國蛇果、日本富士齊名的世界三大著名蘋果品牌。
秦安蜜桃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北京奧運推薦果品一等獎,榮獲“中華名果”稱號。
秦安花椒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色澤艷、顆粒大、麻味醇。
甘谷辣椒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椒身長,皮質厚,色澤好,辣味濃,油分多。
秦州大櫻桃
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果體大、色澤艷、口感好、風味香、無污染、耐貯運。
武山韭菜
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全國首家被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的韭菜產品。
經濟區
截止到2012年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包括陝西省西安寶雞、銅川、鹹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區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98萬平方公里,2007年末總人口為2842萬人,直接輻射區域包括陝西省陝南的漢中、安康,陝北的延安、榆林,甘肅省的平涼、慶陽和隴南地區。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要地,是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加快經濟區建設與發展,有利
有利於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有利於構建開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動西北地區經濟振興;有利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大西北、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有利於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文化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為了加強伏羲廟保護和建設工作,全面恢復伏羲廟歷史建築格局,經國家文物局審批,2004年投資兩千多萬元對伏羲廟進行維修和保護。距市區17公里的三陽川,有伏羲氏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製八卦盤,也是民間祭祀伏羲的主要場所。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專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尋根祭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2]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2]

教育

天水天水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其中高校4所,普通中專15所(含成人中專9所),中師1所,獨立高中14所,其中,教學力量居於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這五所學校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居於甘肅省前列。完全中學34所,職業學校19所,獨立國中132所,附中75所,國小2958所(含教學點609所),盲聾啞學校1所,幼稚園46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高校1.1萬人,中專生8383人,中師生2873人,高中生4.1萬人,職業學校學生9528人,國中生17.9萬人,小學生43.8萬人,學前兒童3.3萬人。教職工3.1萬人。其中:國小專任教師1.55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2萬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11人,幼稚園專任教師859人;盲聾啞學校專任教師32人,全市中國小校校舍面積218.2萬平方米,生均3.26平方米。全市有企業辦學校42所,社會力量辦學校24所。[2]
天水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
學校類別
學校類型
主管部門
天水師範學院
普通公立大學
綜合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院校
林業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院校
工科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院校
工科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分校
市屬高等教育院校
綜合
天水市教育局
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名稱
所在區縣
批准時間
天水市第一中學
秦州區
2000年
天水市第四中學
秦州區
2002年
天水市第九中學
麥積區
2002年
天水市二中
麥積區
2006年

旅遊

天水天水
概況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為此,才有陳運和詩之名句“天水灌溉地詩麥積山下好年成用的是,歷史沉淤的肥料用的是,先輩認可的良種古代人文出世伏羲始祖功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所屬朝代
文物單位地址
類型
批次
麥積山石窟
北魏至明
麥積區
石窟寺
第一批
大地灣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秦安縣
古遺址
第三批
興國寺

秦安縣
古建築
第四批
伏羲廟
明、清
秦州區
古建築
第五批
胡氏民居建築
明、清
秦州區
古建築
第五批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
北朝至唐
武山縣、甘谷縣
石窟寺及石刻
第五批
玉泉觀
元至清
秦州區
古建築
第六批
后街清真寺
明至清
秦州區
古建築
第六批
秦安文廟
明至清
秦安縣
古建築
第六批
木梯寺石窟
南北朝至元
武山縣
石窟寺及石刻
第六批
李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漢
清水縣
古遺址
第七批
馬家塬遺址
新石器時代、戰國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古遺址
第七批
狼叫屲遺址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武山縣
古遺址
第七批
景點
截止2013年9月29日,天水共有國家A級景區19個,其中5A級1個,4A級5個,3A級2個,2A級11個。形成尋根祭祖游、名城古韻游、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隴上江南遊、溫泉康體游五大旅遊品牌。
國家A級旅遊景區
景區名稱 等級 所在地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AAAAA 麥積區
伏羲廟 AAAA 秦州區
玉泉觀 AAAA 秦州區
南郭寺 AAAA 秦州區
甘谷大象山 AAAA 甘谷縣
武山水簾洞景區 AAAA 武山縣
清水溫泉度假村 AAA 清水縣
秦安縣鳳山風景區 AAA 秦安縣
馬跑泉水上公園 AA 麥積區
龍園 AA 麥積區
卦台山 AA 麥積區
李廣墓景區 AA 秦州區
諸葛軍壘景區 AA 秦州區
姜維墓景區 AA 甘谷縣
甘谷縣尖山寺森林公園 AA 甘谷縣
清水縣趙充國陵園景區 AA 清水縣
清水縣花石崖景區 AA 清水縣
張家川縣關山雲鳳風景區 AA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張家川縣宣化崗拱北 AA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五大旅遊品牌
品牌
景點
尋根祭祖游
伏羲廟、大地灣、卦台山、女媧廟
名城古韻游
玉泉觀、南宅子、北宅子、興國寺、李廣墓、南郭寺、趙充國陵園、龍園
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
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華蓋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拉銷寺
隴上江南遊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曲溪景區、石門山、三皇谷省級森林公園、麥積山國家森林公園、仙人崖、臥牛山省級森林公園、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溫泉康體游
街亭溫泉、清水溫泉、武山溫泉

民俗宗教

天水天水
民族宗教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9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占總人口的69%。
天水市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共有信教民眾33.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16%,分布在兩區五縣的10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1028個村委會(居委會)。經縣級以上(包括縣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處)所739處,其中固定宗教活動處所38處。有正式登記成立的市、縣區宗教團體32個,其中市級5個,縣級27個,有宗教職業人員2402人。
重大節日
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的卦台山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88年公曆6月22日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2005年開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三屆。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特色小吃

由於天水地處中國南北交匯地帶,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良好的自然環境加之古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使天水的飲食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濃厚的民俗底蘊,天水人的飲食口味傳承了秦人,以麵食為主,兼容了川人和晉人的酸辣。天水地方美食的顯著特徵是口味濃郁、厚重。特色菜主要有蝦醬肉、粉蒸肉、梅菜扣肉等各種天水傳統扣碗子以及雜燴、裡脊、清燉、帶把肘子、冰糖蒸菜、猴帶帽等傳統名菜,它們菜形純樸、香味醇厚。
與今天水傳統宴席的精華相比,天水地方風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俗的底蘊。品種繁多,形式多樣,製作方法精細。打滷面、漿水面、清真碎面、面魚、呱呱等一大批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充分說明天水的飲食文化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結著天水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

人物

歷史名人
伏羲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
伏羲之妹,古代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軒轅
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
秦非子
生卒年無考,秦國開國君主,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訓練鳥獸,舜賜姓嬴。
秦襄公(?-前766),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由余(?-前623),秦穆公時期上卿(宰相)。
尹喜 周代楚康王之大夫,道教文始真人。
石作蜀(前517-前479),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壤駟赤 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秦祖 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紀信(?-前204),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
李蔡(?-前118),李廣堂弟,漢武帝時期丞相,其人勇敢聰明,從軍軍功顯赫,從政政績卓著。
李陵(?-前74),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趙充國(前137-前52),西漢名將,軍事家。
段會宗(前83-前9),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
上官桀(?-前80)漢昭帝在位時期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封安陽侯。謀立劉旦事敗被誅。
上官鳳兒 (前89年-前37年)即上官小妹,上官桀孫女,昭帝劉弗陵的皇后,6歲成為皇后,15歲成為太皇太后。
隗囂(?-33)西州大將軍,占領平襄,稱雄一方。
姜岐 東漢年間,是有文獻記載的中華養蜂第一人。
龐德(?-219),東漢末年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202-264),三國時期蜀國將領,軍事統帥。
楊阜 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借兵破馬超。
苻洪(285-350)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
苻堅(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呂光(338-399),初為苻堅將領,後威震西域,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
蘇蕙 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16歲嫁於秦州刺史。
李暠(351-417)十六國時期西涼建立者。
尹夫人 (363~437)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輔佐李暠,興儒重農。
李穆
李陵後代,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王仁恭 隋朝大將。曾多次追隨楊素征戰,以軍功聞名
李淵(566-635),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李孝恭(591-640)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即唐太宗,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思訓(653-718)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
上官婉兒 (664-710)唐代女官,詩人,皇妃。
李昭道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
李白(701-762),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大詩人。
權德輿(759-818),唐代文學家,唐憲宗時期宰相。
李訓(?-835)唐代名臣,“甘露之變”被殺。
李翱(772-836),唐代散文家、哲學家。
王仁裕 (880-956)五代時期的文學家。
張俊(1086-1154),南宋武將,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劉錡 (1098-1162)南宋抗金名將,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
張炎(1248年-1320年)南宋著名詞人。
胡纘宗(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著書甚富。
鞏建豐(1673-1748)前清教育家,人稱“關西師表”。
安維峻(1854-1925)清代著名的諫官。
鄧寶珊(1894-1968),國民黨的陸軍上將,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當代名人
姓名 簡介
霍松林
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著名道教學者,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雷達
天水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呂繼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十大功勳人物。
郭霽紅
央視高級編輯,電視綜藝欄目《中華情》總導演、製片人。
裴新華
CCTV-1《天氣預報》主持人。
和佳
央視《午夜新聞》、《新聞直播間》等欄目主持人。
富大龍
中國著名演員。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影視最具潛力新星。
鍾林
資深原創音樂人。
徐颯 內地女演員。
馬春瑞 新生代影視演員,模特。
師洋選秀藝人,天水秦州區人

榮譽

天水天水
城市榮譽
序號
城市榮譽
序號
城市榮譽
序號
城市榮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
全國循環農業示範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老工業基地技改重點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優秀地市
2012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國家衛生醫療改革試點城市
甘肅省文明城市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全國黨員先進性教育試點城市
甘肅省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中國金融生態城市
甘肅省園林城市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城市中國最具魅力節慶城市
2013年10月18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暨2013中國優秀民族節慶頒獎儀式上,天水市以成功舉辦甘肅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獲“最具魅力節慶城市”獎 ,是繼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後的又一項殊榮(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活動評選和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評選於2005年在京揭曉,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等十大節慶活動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活動,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等十大節慶活動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
天水之最
天水的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陰陽八卦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大地灣原始人遺址創造的歷史之最
世界最早的水泥地面
世界最早的油菜籽和黍
中國文明和文字的源頭之一
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
中國最早的彩陶
中國雕塑的發源地之一
中國最早的繪畫
中國農業和畜牧業的發源地之一
中國紡織技術的發源地之一
中國最早的禮器
中國最早的度量衡
中國最早的暖氣設備
中國最早的打擊樂器
中國最早的十進制
世界最早的防火塗料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發祥地
中國最早的兩個縣——冀縣和邽縣
中國最早的大夫——醫緩和醫和
放馬灘戰國秦漢古墓創造的歷史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地圖——木板地圖
世界上最早的紙——紙地圖
世界最早的十二生肖
中國最早的曆書——《日書》
中國最早的毛筆和木尺
中國最早的傳奇小說——《墓主記》
中國樂律史上的最早文獻——《律書》
中國最早的花鳥畫——表現被縛老虎掙扎咆哮場景的木板畫
中國最早的養蜂人——姜歧
中國最早的書法評論——趙壹的《非草書》
中國最早的沙盤
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璇璣圖
中國最早的小說家之一——王嘉
麥積山石窟所創造的歷史之最
世界上自然景色最優美的石窟
世界上工程量最為奇險浩大的石窟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
中國各代泥塑藝術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中國最早將佛教藝術世俗化民族化的地方
中國最早的經變畫
中國四大石窟中唯一靠當地民間力量開鑿的石窟
世界最大的浮雕菩薩像——水簾洞石窟浮雕
中國唯一具有小乘佛教特點的石窟——水簾洞石窟
中國最早的陽台——宋墓陽台
中國最早的交通法規——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世界最古老的柏樹之一——南山古柏
世界最古老的玉蘭樹——甘泉寺雙玉蘭
世界上唯一按北斗七星布局的古民居——石作瑞故居
天下趙氏宗祠——天水堂
中國最早的古民居之一——李廣故居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回族翰林公——哈銳
甘肅最早的現代民營企業——天水炳興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回族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后街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
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
甘肅最早回響辛亥革命並取得成功的地方
甘肅最早的鐵路——天寶線(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難修的鐵路之一)
中國第一個水土保持機構——甘肅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
世界上最短的的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
絲綢之路保存最完好的路段——關山古道
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品之一——天水雕漆和天水絲毯
世界生肖篆刻藝術的發源地
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中國元雜劇的活標本——武山秧歌
中國最早的消費品安全標誌——長城標誌
中國入世後打贏的第一場反傾銷案官司由天水海林軸承廠獨家應訴
中國最大的晶片生產基地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