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貓[昆明瓦貓]

瓦貓[昆明瓦貓]
瓦貓[昆明瓦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昆明農村地區的民居有一種民俗,就是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頂安置瓦貓。瓦貓用陶製作,造型為張著大口的貓,瓦貓造型為面目猙獰的神怪。 瓦貓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矩,並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門外正對的方向有廟宇高房,或正對著一家人的房屋,就會認為不吉利,被對方“戧”著,影響了自家的財運,甚至帶來疾病或災禍,為此,就在自家房的大門和正堂屋頂安放一尊瓦貓。

基本介紹

昆明瓦貓 昆明瓦貓

瓦貓一般用陶土製作,成形後上釉燒制而成。每逢趕街天,街上賣陶器處必有賣的。有的地方是使用石頭雕成的貓,如呈貢馬金堡一帶,他們不叫“瓦貓”,而叫“石貓貓”。

昆明大普吉桃園村紅石崖水庫大壩上,立有一個足有1米多高的巨型“石貓貓”,傳說水庫建好後,大壩時常漏水,不論怎么修補,都無濟無事,原來是大壩對面的樹林中有一頭母野豬帶著七頭小豬每到月夜,便出來拱這拱那,所以水壩頭天修好,第二天就漏了。為了對付這群神秘的野豬,人們便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石貓貓,安放到大壩上面,朝著野豬出沒的地方。從此以後,大壩就不再漏水了。

在昆明,往屋頂放瓦貓,用於“避邪消災”的習俗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製作瓦貓的工藝也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發展現狀

瓦貓 瓦貓

雲南瓦貓原是指置於屋脊正中處的瓦制飾物,因其形象很像家貓而得名。人們傳說,這瓦制的貓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鎮宅的作用。人們將它安置在房頂、飛檐或門頭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沖犯本宅的疾疫禍害和四野鬼怪。

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我國古代,最早用於鎮宅的鬥神是神荼和鬱壘,唐代後演變成秦瓊和尉遲恭。鬥神是負責捉鬼的,而消滅鬼的任務則交給了老虎,即由兩位鬥神將鬼“執以飼虎”。把瓦貓設計成如貓似虎的模樣,高踞屋頂之上,守家護院,可吞食一切來犯之鬼怪。這些鎮宅瓦貓,以其懾人心魄的造型,顯示出藝術生命力。

雲南瓦貓

雲南瓦貓是指置於屋脊正中處的瓦制飾物,因其形象頗似家貓而得名,其原義是能食鬼的老虎。它的作用是避邪納福、鎮宅之用。雲南民間對瓦貓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請"瓦貓時要殺一支公雞,將雞血淋在瓦貓頭上,賦予靈性,叫做"開光"。現實生活中,瓦貓仍廣泛流傳於雲南昆明、呈貢、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成為一種獨特的民俗。但因地區不同,瓦貓的形象亦大有區別:呈貢瓦貓象天真的孩子;玉溪瓦貓象留須的巫師;鶴慶瓦貓造型極度誇張;曲靖瓦貓將八卦夾在前腿。

雲南民族民間極為重視住宅的裝飾,且習慣把住宅分為“陽宅”和“陰宅”,“陽宅”即生者住房,“陰宅”就是死者墳墓。各民族因受不同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的影響,住宅裝飾極富民族性和地方性。其中,瓦貓、陶虎、石獅是較具裝飾韻味和濃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品。

雲南民間瓦貓多用來裝飾“陽宅”,常安置於房屋門楣或屋頂正脊飛檐上,不僅具有裝飾房屋建築的作用,也具有鎮邪驅鬼的功能。瓦貓,因其形象頗似蹲於屋脊上的家貓,故名,其原義是能食鬼的老虎。據說,古代有“神荼鬱壘執鬼以飼虎”的傳說,“故俗畫虎於門,冀以衛凶”。所以,不論是立於寺廟、民宅屋脊上的瓦貓,還是置於房屋、門楣的陶虎,其功能基本一致。

雲南各地的瓦貓多以虎為原型,虎是野獸之王,只是審美意識使虎變換成了貓。瓦貓的製作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工藝較粗獷,除貓身、貓頭可採用快輪提法外,其他部位如眼、耳、鼻、腿等均為手工捏制。工匠把貓型做好後,待主坯陰乾,再送入窯中與其它陶製品混燒,只有這樣,燒制的瓦貓才不易裂損。有的瓦貓坯製成後,還塗上一層釉,光澤明亮。

瓦貓的主要文化功能是鎮邪求吉,扶正民宅的風水。雲南民間對瓦貓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若村內某家接連失火兩次以上,即認為是沒有瓦貓所致,須急請人做個瓦貓來安在屋頂,以求免災;某家大門正對著別人家的屋角房脊,認為有邪穢侵入,須在自家門頭安個瓦貓,以示吃掉這家屋角;某家大門向著田野,也認為野鬼遊魂會隨時竄入,必須在門楣或脊瓦上安放瓦貓,使之面向田野,以強宅氣,鎮住鬼魅。安放瓦貓要舉行“開光”祭祀儀式。一般在農曆二月或八月,擇雙數吉日,請端公來主持。屆時,端公捉來一隻紅雄雞,先念一陣有針對性的消災、吉利、鎮邪驅鬼、發財之類咒語後,隨即用嘴咬破雞冠,將血滴在瓦貓的眼、鼻、口、耳、身上等處(如能請到製作這個瓦貓的工匠來滴第一滴血的話,瓦貓將更能顯靈),並在瓦貓嘴裡放入五子(松子、瓜子、高粱、棗子、根子);同時燒祭黃紙,然後再念一陣咒語,由端公親手將雞宰殺,放入鍋內煮至半熟後取出,直立放於盆中,使雞頭仰視天空,端公遂點香祭之。最後,踏梯上屋頂,才把瓦貓安在脊瓦上。凡安置了瓦貓的人家,逢陰曆初一、十五,都要點香祭供,香爐置地的方位,要正對瓦貓所視的方向。

瓦貓種類

雲南民間瓦貓種類繁多,造型迥異,多為陶製,也有少量石制,有上釉和無釉之別。呈貢縣彝族無釉瓦貓,用黃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有一塊醒目的菱形“八卦”圖,並塗有紅油漆,四肢站立於瓦上,長長的尾巴盤向右腿前,背部有龍刺狀,身為鱗紋,耳朵高豎,眼睛大而外凸,頭頂塗紅油漆“王”字,呲牙咧嘴,外伸紅舌頭,顯得十分機警。鶴慶白族瓦貓,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壯有節,橫站於脊瓦上,尾巴直立上翹,身有鱗紋,嘴大開,舌頭外伸,上顎出奇大,下顎小,口內有四齒,眼睛鼓暴,耳朵豎立,怒目而視,凶氣十足。呈貢彝族的琉璃釉瓦虎,後腿下蹲,前腿直立,站立瓦上,張嘴,如仰天長嘯,尾巴肥粗,背上有鱗紋,耳朵直豎,眼圓睜,呈現出一副兇猛威嚴的樣子。文山壯族的上釉瓦貓,身子類似小陶罐,頭呈倒三角連線在身上,耳朵直立,眼睛大睜,眼珠點黑釉,嘴大張,上下牙齒四顆,舌向外伸,脖子系有銅鈴,前腿合併,後腿分開,直立在一個三層圓形土坯上。呈貢漢族黑釉瓦貓,有的身子為筒狀,前腿直立,蹲坐在脊瓦上,尾巴上翹捲曲在後,胸前有“八卦”圖形,耳朵尖立,眼大而突,鼻子成倒三角貼於面上,鬍鬚貼在左、右臉頰,口大張,牙齒突出;有的身子呈罐狀,蹲坐在脊瓦上,耳朵尖立,眼睛、鼻子突出,仰天狀,嘴部誇張,頭部有“王”字,胸前有“八卦”圖。

雲南民間的鎮宅虎,其文化內容與瓦貓同屬一轍,只不過變換了造型的技法而已。邱北彝族陶質虎頭,顏色灰黑,呈長方形立體狀,額頭前凸,眼珠深凹,大鼻孔,嘴大張,舌頭伸出,上下牙齒外露,似咆嘯狀。石屏縣彝族虎,有的呈圓柱狀,用泥捏制,四肢輪廓粗獷,鼻子、眼睛隨意刻劃,嘴從左咧到右,尾巴盤在背上,身上有鱗紋,樣子憨厚,十分逗人喜愛。有的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壯結實,頭微仰,直視天空,耳、鼻、眼隨意刻畫,嘴微張,牙齒外露,身上刻劃出條紋。

此外,雲南各族的石雕獅子,其功能與瓦貓大體相當。有的用來鎮守“陽宅”,有的用來鎮守“陰宅”。石屏彝族的石雕獅子,與現代建築的石刻獅子造型相似,只是體積較小,半蹲在石座上,尾巴短粗,頭往左側,眼凸,嘴張,耳朵豎立,圓球狀的頭部四周雕刻出獅毛,用簡單的線條表現獅的形象。

在雲南民間所見的石雕獅子工藝中,劍川白族的石雕獅子較具代表性。滇西劍川白族地區,素有“雕刻之鄉”之美譽,這裡不少房屋、墓地、石碑、寶塔、寺廟等,一磚一石都要精雕細鑿,加以美化,用來裝飾房屋、墓地的建築。石獅是動物雕刻中最常見的種類,獅的性情威猛莊嚴,白族認為它能驅穢避邪。白族一直沿行土葬,入土為安。人到了花甲之年,晚輩必須準備“壽棺、壽衣、壽石”(墓石、墳碑、石獅子),人死入葬須按一定的程式、儀式、設定擺放石獅。石獅一般置於墳墓的兩旁,其目的在於用它來鎮守墓地的風水。石獅取材廣泛,有的直接用粗石雕刻,有的以青石、沙石雕琢而成。至今遍存於劍川的古墓石獅,大多為明清時期白族民間藝人雕鑿而成,雖歷經百年風雨剝蝕,還保存著完整的藝術造型,輪廓清晰,生動古樸,精巧玲瓏,滿飾雕刻。石獅各具情態,富於變化。有的頭向左歪斜,嘴巴、眼睛緊閉,只有右耳,獅毛隨意雕刻,前腿直立,後腿與身體連為一體,顯現出一副神態安詳的樣子;有的體型結實,眼凸,額頭扁平,鼻翼沖天,仰視天空,嘴閉,前腿站立,後腿下蹲,鬍鬚長長地垂於前腿上,威嚴肅穆;有的身體細高,頭向右側視,獅毛捲曲在額頭上,眼睜,鼻子特大,嘴閉,僅雕出前腿,後腿同身體連成一體。劍川石雕獅子造型栩栩如生,神態自如,是白族石雕工藝水平的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