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醫藥學

瑤族在診療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病,除了風、氣、蟲、毒、飲食和外傷之外,體內的五臟六腑、氣血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而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診斷方法,如除瞭望、聞、問、觸之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和面診等。醫藥結合,是瑤醫的特點,習醫者必懂藥,識藥者必會醫。所以,自古以來,瑤醫都是自己診病,自己採藥加工,配方發藥。瑤族中只有醫生診所,沒有專門配方賣藥的藥師或藥店。

醫學簡介

瑤族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文化。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瑤族人民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瑤族在診療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病,除了風、氣、蟲、毒、飲食和外傷之外,體內的五臟六腑、氣血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而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診斷方法,如除瞭望、聞、問、觸之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和面診等。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症狀特徵,總結出了風、鎖、豆、痧等病症和名稱。在治療上除了采草藥內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帶等之外,還有放血、點刺燈劃灸、艾灸、骨灸、席灸、藥物灸、藥棍灸以及拔罐、針挑、捶擊、拍擊、搔抓、滾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稈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療的病種包括了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及神經等各科,許多方法療效顯著。醫藥結合,是瑤醫的特點,習醫者必懂藥,識藥者必會醫。所以,自古以來,瑤醫都是自己診病,自己採藥加工,配方發藥。瑤族中只有醫生診所,沒有專門配方賣藥的藥師或藥店。瑤醫將藥物歸納為“五虎”、“九牛”、“十八鑽”、“七十二風”,對藥物的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瑤醫不光重視疾病的治療,而且在預防醫學方面出很有研究。他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傳染,病初是可以預防的,並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復入”;“有疫癧,則並焚其屍徒居焉”以及用芭蕉葉當碗,分菜吃飯等。

浴用藥物

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採用鮮藥,平常亦將採回的草藥洗淨曬乾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無固定的配方,各種草藥的份量,憑他們的習慣、經驗而定。瑤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種,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分述如下:
1.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消除疲勞,強身健體之功效。常用的有紅牛膝、健骨風、鉤藤、伸筋草、向日葵、瑤婆風、松筋藤、石姜、鑽骨風見風消、半楓荷、楓球子、香藤、鞋底風、華澤蘭等。
2.治療皮膚病類:具有祛風止癢、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清潔皮膚、解毒防瘡的功效。用於治療皮膚病、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疥瘡、漆瘡等。如博落回、筆筒草、千里光、銀花、甜條、紅花銀糖菜、扛板歸、醉魚草、見風消、香樟、風箱樹、密拱、餓螞蝗、噴白、小葉買麻藤、七月白、牛皮凍等。
3.清涼類:防暑、瘡癤。
4.小兒高燒、麻疹不透類:如餓螞蝗、密拱、葛麻藤等。
5.常用於產婦強身、健體的藥用植物:益母草、野艾、絡石藤、血防藤、水蠟燭等。
6.治骨蒸潮熱的植物藥:剛鞭木、鐵涼傘等。

藥浴療法

瑤家到處可見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00厘米,寬60厘米,長70厘米的大木桶,這便是用藥水洗澡的“龐桶”,又稱為“黃桶”。瑤醫在瑤族人民這一良好的生活習俗上,利用生產、生活中的自然資源,採集藥物,經煎煮後用藥液浸泡擦身的治療方法,防治疾病,強身健體。婦女生孩子,滿三朝均洗藥水澡,嬰兒洗後健康免疫,產婦可以驅風去瘀,補身強體,產後一星期就可以勞動。用艾葉煎液給初生嬰兒沐浴,可免患皮膚病,用葫蘆卷鬚在年終除夕之夜給小兒洗澡,據說可免出麻疹。瑤族人民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採用鮮藥草洗澡,對於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瑤族藥浴所用的草藥來自瑤族人民居住的大瑤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採用鮮藥,平常亦將採回的草藥洗淨曬乾備用。一般根據藥物的性能,搭配使用。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浴療法:

香薷浴:鮮土香薷30克,加水500ml,文火煎煮15分鐘,去渣,將藥液倒入浴盆內,至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清熱解表、退熱的作用。用於小兒感冒、發熱。菖蒲艾葉浴:菖蒲15克,艾葉20克,蘇葉2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倒入浴盆內,擦洗全身。有辛溫解表,祛風散寒的功效。用於風宣感冒。

生薑浴:生薑200克,洗淨搗爛,加水500ml,煮沸後倒入浴盆內加蓋,待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祛風散寒之效。用於風寒感冒或預防被雨淋後感冒。山黃麻浴:山黃麻250克,蕪荽5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去渣,倒入浴盆內,至適宜時,避風洗全身,洗完後用大被單或大浴巾裹全身10分鐘。有解表透疹之效。用於小兒麻診初期或出疹不透的患兒。龍石浴:過江龍100克,石菖蒲10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鐘,再加入人尿50ml,待沸即可,將藥液倒入浴盆內,趁熱先熏局部,至溫度適宜時洗全身。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之效。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拘彎、屈伸不利等症。

點刺療法

點刺療法是用鋒利的陶瓷針點刺有關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民間常用方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易為患者接受。具有宣洩解表,疏通經絡之效,常用於治療各種痧症、感冒發熱、頭痛頭暈、小兒發熱驚風、小兒疳積、肌肉疼痛及扭挫傷等症。
具體方法:取乾淨的瓷碗用刀背輕敲成三角形片狀,選擇有鋒利尖頭的片作針,放鍋內煮沸15分鐘(現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生薑片蘸米酒反覆塗擦,然後用瓷針快速點刺,手法輕重適度,以皮膚微見血為好,完後再擦姜、酒或其它藥酒即可。注意事項:應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潔以防感染,有皮膚病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這種方法治療。

巧治牙痛

1.楓樹皮、楊梅樹皮、杉樹皮內層各約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藥液3口盅,待冷後,取少許藥液含在口中,儘量使藥液含時間長一些,吐掉後再另含,每次接連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為止。第二天痛減,再取第二份藥水含漱,可以隔3小時左右含一次,第三天疼痛消失。
2.牙痛時把手反背過去,手指能觸到肩胛的地方,將此處用力地按壓,左側牙痛頂壓右邊,右側牙痛頂壓左邊,如自己頂壓不到,可叫別人幫忙,3分鐘後疼痛緩解,5分鐘後牙痛消失。

帶狀皰疹治療

帶狀皰疹多發於春秋季,好發於胸腰部。祖國醫學稱“纏腰火丹”、“蜘蛛瘡”。使用特產中草藥治療帶狀皰疹是瑤醫的一大特色,有獨特的療效。瑤族民間流傳有許多治療帶狀皰疹的驗方.

簡要介紹數則如下:

 
 一.塗擦法
⒈雄黃30克,明礬30克,百部30克,五倍子3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5-7天,取浸泡液外塗患處,每日數次。
⒉七葉一枝花50克,大黃50克,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4至6次。
⒊蜈蚣5條,全蠍10克,冰片10克。加75%酒精250毫升,浸泡3至5天,取浸泡液外塗患處,每日數次。
二.內服法  
⒈白花蛇舌草30-60克,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金鎖匙各15-30克,金果欖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熱瀉火,解毒利濕。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俱重,症見皮損鮮紅,皮膚灼痛,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
⒉土茯苓、金銀花、七葉一枝花、木賊各15-30克,夏枯草、青蒿、柴胡、黃芩各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熱解毒,清解肝經風火。適用於帶狀皰疹肝膽風火型,症見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乾,煩燥易怒,大便乾,小便短少而黃,脈弦數。
⒊桃仁、生地、牛膝、女楨子、枸杞子各15克,紅花、當歸、赤芍、枳殼、玄胡、川楝子、青皮、麥冬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滋養陰血,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之症。
⒋大青葉、大田基黃、車前草、金錢草、葫蘆茶各15-30克,山梔子10-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清除肝膽濕熱。適用於帶狀皰疹症見皮疹色較淡,瘡壁鬆弛,疼痛不甚,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症。

妙用五指牛奶

五指牛奶為桑科植物粗葉榕或掌裂榕的乾燥根,瑤語稱“巴腩紅挪”、“紅挪亮”,亦稱“五爪風”、“五指毛桃”。用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症。
1、治療慢性肝炎:①五指牛奶15克,牙刷草10克,薑黃5克,山梔根、花斑竹、柑子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②五指牛奶8克,繡花針(虎刺)6克,田基黃10克,翠雲草10克,雞骨草6克,蘭花柴胡10克,黃皮亮8克,金沙藤8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治療肺結核:①五指牛奶、金骨風(草盤子)、火柴木(南方莢迷)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②五指牛奶10克,矮地茶100克,穿破石40克,百部40克,白芨40克,採用水煎醇沉法製成濃縮水丸“抗癆丸”,每次1.6克,每日3次,治療浸潤型肺結核215例,有效率達86.5%。
3、治療病後體虛:五指牛奶、牛大力各30克,千斤拔20克,十全大補(假木通)15克,同豬骨頭燉服,每日1劑。
4、治療產後氣血不足、缺乳:五指牛奶30克,追骨風(薜藶)、結端榜(黃花參)5克,配豬腳共燉服。
5、治療氣管炎:五指牛奶20克,細葉鼠麴草15克,露蔸樹15克,筆套草(木賊)10克,水煎沖蜜糖服,每日1劑。
6、治療氣虛下陷、脫肛:五指牛奶60克,土柴胡6克,搜山虎(守山虎)10克,血風8克,豬大腸5寸,共燉服。
7、治療腦萎縮:五指牛奶,牛大力、千斤拔,紅參等各適量製成小蜜丸,每次3丸(3克/丸),每日3次,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痴呆症有一定療效,藥理試驗表明有提高小鼠記憶作用和鎮靜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