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1995年李安導演電影]

理智與情感[1995年李安導演電影]

《理智與情感》是一部美國愛情電影,1995年上映,由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執導,艾瑪·湯普森/凱特·溫絲萊特等主演,劇本改編自英國偉大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影片採用了較獨特的敘事手法,在兩條平行的愛情主線發展過程中,穿插著倒敘或補敘的另兩條愛情副線。這樣,圍繞著幾個主人公形成一個交織滲透的愛情悲劇網路,每個人在各自己的愛情生活中都扮演了悲劇角色,在瑪麗安娜的愛情生活中,她被威洛比欺騙玩弄,而布蘭登卻對她一往情深,同時,布蘭登自己也曾有個愛情悲劇;而在愛德華與埃莉諾的愛情中,先是芬妮阻礙他們,後來又跑出個私定終生的露西。結果造成影片主題理智與感情的激烈衝突,並且,理智戰勝了感情,又造成了一個愛情悲劇。這種結構最恰當地對情節進行了有機組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小說的情節圍繞著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重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小說中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勾能,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如同書名里所體現的那樣,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以瑪麗安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餘;以約翰·達什伍德夫婦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餘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虛偽,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上卻冷漠無情,自私透頂。作者在故事裡對珍重感情的人報以讚揚,儘管對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時加以諷刺,然而對缺少感情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虛偽的人,卻表現出了鄙夷的態度。作者最終讚賞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諾,因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這裡表現了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制約。

作者簡介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儘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小說閱讀】

【書摘】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等天氣晴下來,我恢復了體力之後,”瑪麗安說,“我們每天一起散步,走得遠遠的。我們要走到丘陵邊緣的農場,看看那些孩子們怎么樣啦。我們要走到約翰爵士在巴頓十字口的新種植園,和修道院屬地。我們還要常去小修道院遺址那裡,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儘量找到我們聽說的它一度達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們會快樂的。我知道我們會愉愉快快地度過這個夏天。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決不能晚於六點鐘起床,從那時起直到吃晚飯,我要把每時每刻都用在音樂和讀書上。我已經訂好了計畫,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一番。我們自己的書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類的書籍找不到別的書。不過,巴頓莊園有許多書很值得一讀。我還知道,從布蘭登上校那裡可以借到更新的書。我每天只要看六個小時書,一年工夫就能獲得大量我現在覺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識。”
埃麗諾佩服妹妹訂出一項如此宏偉的計畫。不過,眼看著同一種熱切的幻想,過去曾經使她陷入極度懶散和任性埋怨,現在又給她的一項如此合乎情理、富於自我克制的計畫安排增添了過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來。可是,轉而想起還沒履行她對威洛比的諾言,她的微笑又變成了一聲嘆息。她擔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訴瑪麗安,可能再次讓她心神不安,至少會暫時斷送她那忙碌而平靜的美好前景。因此,她還是想把這不幸的時刻向後推遲,決心等妹妹身體完全康復,再定個時間告訴她。但是決心下定後,又違背了。
瑪麗安在家裡呆了兩三天,天氣一直不夠好,像她這樣的病號哪裡敢出去。不過,最後終於出現了一個和煦宜人的早晨,瑪麗安獲準由埃麗諾攙著,在屋前的籬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覺得疲倦走多長時間都可以。
妹妹倆出發了,因為瑪麗安自從生病以來一直沒有活動過,身體還很虛弱,所以兩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剛走過屋角,到達可以對屋後的大山一覽無餘的地方,瑪麗安停下腳步,舉目朝山上望去,然後平靜地說道:
“那兒,就在那兒,”瑪麗安用一隻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岡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見到了威洛比。”
說到最後三個字,她的聲音低沉下來,但隨即又恢復了正常,接著說道:
“我高興地發現,我見到這個地方一點也不感到痛苦。埃麗諾,我們還能談論這件事嗎?”她這話說得有點吞吞吐吐。“還是這樣談論是錯誤的?我希望,我現在可以談啦,照理也該談談。”
埃麗諾親切地要求她有話直說。
“至於懊悔,”瑪麗安說,“就他而論,我早已懊悔過了。我不想跟你談論我以往對他的看法,而只想談談現在的看法。現在,如果有一點我可以感到滿意的話——如果我可以認為他並非總是在演戲,總是在欺騙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從來沒有像我有時想像的那樣缺德透頂,因為那個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頓住了。埃麗諾一聽這話加獲至寶,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這一點,你以為你心裡就會平靜啦?”
“是的。這對我心情的平靜有著雙重影響。他與我有過那樣的關係,懷疑他居心不良,這不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顯得成了什麼人?像我這樣的處境,只有極不體面、極不慎重地亂表鍾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問道,“你想如何解釋他的行為呢?”
“我認為——喔!我將十分高興地認為,他只是變化無常——極其變化無常。”
埃麗諾沒再多說。她心裡在盤算:究竟馬上把情況告訴她為好,還是等到她身體更壯實一些。兩人默不作聲,又慢慢走了幾分鐘。當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來不會比我更不愉快時,”瑪麗安終於嘆息地說,“我的希望並不過分。他回想起來會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為與他的行為相比較?”
“不。我是拿我的行為與理應如何相比較,與你的行為相比較。”
“我們的處境並不相似。”

電影

劇情梗概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諾蘭莊園的主人去世了,按照家族財產不能分割的傳統,把幾乎所有財產都給兒子約翰繼承,而三個女兒和妻子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點生活費用。在妻子芬妮的一力主張下,約翰逐步把四個女人趕出了莊園。芬妮的弟弟愛德華來莊園小住,愛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諾,但這段姻緣卻受到勢利眼的芬妮的百般阻撓,她想方設法阻止他們交往,並將愛德華送去倫敦。
母女四人租了約翰爵士的小屋居住,熱情的鄰居詹寧斯夫人正把布蘭登上校介紹給瑪麗安娜,希望能促成一段婚姻。布蘭登上校有一段辛酸悲慘的往事,他被迫與心上人伊萊札分離, 等到他找到她時, 她已淪為妓女悲慘死去。然而,瑪麗安娜卻因為正愛著英俊的威洛比而對上校十分冷漠。但威洛比對上校十分敵視,不久就藉故離開去了倫敦。而一個名叫露西的女人卻突然出現,告訴埃莉諾她與愛德華曾私定終身。
在感情上受到折磨的姐妹倆結伴來到倫敦,瑪麗安娜意外地看到了威洛比,然而,威洛比對她卻情談意冷,幾句話就把她打發了。 布蘭登上校告訴埃莉諾,威洛比為人輕薄可惡,造謠中傷伊萊札死後留下的私生女。於是他的姨媽斷絕了他經濟上的資助以懲罰他。因此,他決不會與瑪麗安娜這個沒有身份地位和金錢的姑娘結婚的。失意傷心的瑪麗安娜在雨中獨自漫步,卻暈倒在山坡上,幸虧被布蘭登上校的救助才化險為夷。
愛德華抓住機會向埃莉諾吐露愛意,但埃莉諾卻以理智控制了感情,堅持愛德華應對露西守諾言。不料,但這個秘密卻被揭露出來,愛德華由此被剝奪了繼承權。但正因此,他與埃莉諾的愛情卻出現了轉機……

簡評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1795年用筆講過的故事,兩百年後由一位華人導演在銀幕上重新演繹了一番。它沿襲了原小說的主題,對生活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作了探討。
影片採用了較獨特的敘事手法,在兩條平行的愛情主線發展過程中,穿插著倒敘或補敘的另兩條愛情副線。這樣,圍繞著幾個主人公形成一個交織滲透的愛情悲劇網路,每個人在各自己的愛情生活中都扮演了悲劇角色,在瑪麗安娜的愛情生活中,她被威洛比欺騙玩弄,而布蘭登卻對她一往情深,同時,布蘭登自己也曾有個愛情悲劇;而在愛德華與埃莉諾的愛情中,先是芬妮阻礙他們,後來又跑出個私定終生的露西。結果造成影片主題理智與感情的激烈衝突,並且,理智戰勝了感情,又造成了一個愛情悲劇。這種結構最恰當地對情節進行了有機組合。
如影片所示,愛德華不得不對5年前的一個過時的承諾負責,埃莉諾不得不尊重這個承諾,兩個相愛的人卻不得不分離。如果換一個人來導演這部影片,對於諾言的束縛未必有李安這樣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這是人性中最寶貴的部分,在東西方以不同的名義和形式存在。這是一種“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精神,它固然是東方傳統倫理道德對“君子”的約束,也是西方傳統對“紳士”的要求,李安在這裡找到了東西方傳統美德的契合點。在這一點上說,這甚至和《臥虎藏龍》的某些精神相一致。而同樣的,對這種美德的讚頌,必然會引出人在世界上所受的束縛。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MarianneDashwood 凱特·溫絲萊特KateWinslet
EdwardFerrars 休·格蘭特HughGrant
ElinorDashwood 艾瑪·湯普森EmmaThompson
JohnDashwood 詹姆斯·弗雷特JamesFleet
Mr.Dashwood 湯姆·威爾金森TomWilkinson
Mrs.Dashwood 蓋瑪·瓊斯GemmaJones
Col.ChristopherBrandon 阿倫·瑞克曼AlanRickman
JohnWilloughby 格雷·懷斯GregWise
CharlotteJenningsPalmer 伊梅爾達·斯湯頓ImeldaStaunton
Mr.Palmer休·勞瑞HughLaurie
FannyFerrarsDashwood 哈麗特·瓦爾特HarrietWalter

幕後花絮

影片創作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艾瑪·湯普森前後花了五年時間創作本片的劇本。
湯普森花了五年的時間創作和改寫劇本,這一期間她還參加了其他電影的製作。湯普森感覺原著的用詞“遠比(奧斯汀)之後的小說更晦澀難懂”,因此希望可以在簡化其中對白的同時保持“原作中的優雅和機智”。她發現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第一稿通常“有許多好素材”,但還需加以剪輯,而第二稿則“幾乎可以肯定是垃圾……因為你會變得驚惶失措”。湯普森把自己能夠完成這個劇本部分歸功於多蘭,稱她“在那個過程中幫助我,讓我成長並加以指導……我是跟在她的腳步後面學會了劇本創作”。
湯普森的第一稿劇本均為手寫,長度超過300頁,因此需要進行縮減。她發現有關浪漫情感的內容是最難“兼顧”的,稿件中對威洛比和愛德華兩角的描寫受到了一些批評,多蘭之後回憶稱,這些批評主要是指在威洛比出場前,整個故事並沒有真正開始,而愛德華的情節則成了側面描寫的背景故事。湯普森和多蘭很快意識到,要想讓這個劇本得到認可,必須要先花上20分鐘的時間讓包括愛德華在內於前期就開始出現的人物變得鮮明起來。於此同時,湯普森也希望避免描繪出“兩個女人坐等男人上門”的效果,她逐漸將劇本中達什伍德姐妹間的關係和彼此的愛情故事儘可能放到同等位置上。
多蘭帶著完成的劇本草案向多家製片公司推銷以求獲得資金,但許多公司都對湯普森作為劇作家的能力持有警惕,當時她還是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女演員,之前從未創作過電影劇本。不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高管艾米·帕斯卡(AmyPascal)對湯普森的參與表示支持,並簽約同意擔任製片人和發行商。

李安加入

多蘭從一開始就希望《理智與情感》既能獲得奧斯汀核心讀者冬粉的支持,又能吸引到喜歡浪漫喜劇片的年輕觀眾。她覺得李安的加入讓這部作品免於成為一部“英國小眾電影”,而是可以面向全世界發行。對此李安表示:“我覺得他們都瘋了。我在台灣長大,對19世紀的英格蘭能知道什麼?大約把劇本看了一半的時候,我開始明白他們這樣選擇的原因。我在自己的電影中試圖把社會諷刺和家庭倫理劇混合起來。我意識到自己試著要做出的正是簡·奧斯汀那樣的作品,只是我還不知道而已。簡·奧斯汀是我的使命,我要做的只是克服文化上的障礙”。湯普森和多蘭之前已在劇本創作上合作了很長時間,所以李安一開始對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不是很有把握,覺得自己是個“租來的導演”。他花了六個月時間到英格蘭“了解如何拍攝這部電影,怎樣製作一部古裝片,表現其文化……怎么把原著改編成主流電影業能夠接受的作品”。

演員選擇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的主要角色曾與湯普森在多部電影中合作過的休·格蘭特是愛德華·費拉爾一角的第一人選。
湯普森起初希望多蘭選擇娜塔莎·理察森和喬莉·理察森(JoelyRichardson)兩姐妹分別飾演埃莉諾和瑪麗安,而李安和哥倫比亞公司則希望由湯普森親自出演埃莉諾,因為她在1992年電影《霍華德莊園》中的表現廣受好評,還贏得了第65屆奧斯卡女主角獎肯定,當時已經成為一位“大牌電影明星”。但辛普森答覆稱自己已經35歲,扮演一個19歲的角色未免有些太老,李安於是建議把埃莉諾的年齡改為27,這樣還可以更方便現代觀眾理解該角色大齡單身女性的現實困境。湯普森同意了,之後還表示自己“不顧一切地想要穿上緊身胸衣進行表演,讓劇情不再停留在劇本上”。
1995年2月,劇組開始正式為電影挑選演員,不過之前一年時就有幾位演員和湯普森會面幫她對劇本進行構思。最後李安在這六位演員中選中了五位參加演出,分別是休·格蘭特、羅伯特·哈迪(RobertHardy)、哈麗特·瓦爾特(HarrietWalter)、伊梅爾達·斯湯頓和休·勞瑞,只有阿曼達·魯特(AmandaRoot)當時已答應出演1995年的另一部電影《勸導》(Persuasion)。湯普森和勞瑞在多年前就已相識,她表示:“這個星球沒有(別的)任何一個人能夠那么完美地捕捉到帕爾默先生的幻滅和救贖,同時又讓情節看起來很有趣。”
早在創作愛德華·費拉爾這個角色時,格蘭特就是湯普森心中詮釋這一角色的完美人選,他也自願降低片酬來避免影片預算超支。格蘭特稱她的劇本為“天才之作”,表示自己也一直喜歡簡·奧斯汀的作品,而且覺得艾瑪的劇本與原著相比更出彩,更有趣。北美地區簡·奧斯汀協會(JaneAustenSocietyofNorthAmerica,簡稱JASNA)對選擇格蘭特來飾演愛德華一角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有些過於英俊。女演員凱特·溫絲萊特原本就想參加瑪麗安一角的試鏡,但李安不喜歡她在1994年劇情片《罪孽天使》(HeavenlyCreatures)中的表現,所以只打算讓她試演露西·斯蒂爾一角。然而溫絲萊特假裝不知道這一安排,試鏡時表演的仍然是瑪麗安的段落,並在念出一句台詞後成功入選。湯普森之後指出,溫絲萊特雖然當時還只有19歲,但完全符合這個角色“充滿活力、開放、現實、聰明”的特點,而且“非常有趣”。這一角色也幫助溫絲萊特成為有相當知名度的電影明星。
艾倫·瑞克曼在片中出演布蘭登上校。湯普森對瑞克曼在本片中展現出“他本性中那非凡的溫柔”感到滿意,特別是考慮到他在其他多部電影中出演的都是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權術人物。格雷·懷斯(JohnWilloughby)獲選出演約翰·威洛比,這也是他截止2013年最具知名度的角色。年僅12歲,之前沒有任何專業表演經驗的埃米莉·弗朗索瓦(EmilieFrançois)是最後確定的幾位演員人選之一,她詮釋的是瑪格麗特·達什伍德。湯普森在日記中稱讚了這位小演員的表現:“埃米莉天生就能快速而聰明地掌握每一個動作——她只是待在那裡就能讓我們所有人都有了即興演出的能力。”參加演出的其他演員還包括扮演達什伍德夫人的蓋瑪·瓊斯(GemmaJones),飾演約翰·達什伍德的詹姆斯·弗雷特(JamesFleet),出演詹寧斯夫人的伊莉莎白·斯普里格斯(ElizabethSpriggs),詮釋露西·斯蒂爾的伊莫金·斯塔布斯(ImogenStubbs),飾演羅伯特·費拉爾的理察·拉姆斯登(RichardLumsden),扮演達什伍德老爺的湯姆·威爾金森(TomWilkinson)和出演格蕾小姐的隆·維達爾(LoneVidahl)。

服裝設計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簡斯汀學者琳達·特羅斯特(LindaTroost)表示,《理智與情感》中使用的服裝有助於強調各個人物的階層和地位,特別是達什伍德家族成員。這些服裝由珍妮·碧萬(JennyBeavan)和約翰·布萊特(JohnBright)設計,兩人早在1984年就已開始合作,之前最有知名度的是墨臣艾禾里製片公司出品的作品。兩位設計師打算創作出與那個時代完全相符的衣服,並融入18世紀末豐滿而古典的外觀和色彩。他們從英國藝術家托馬斯·羅蘭森(ThomasRowlandson)、約翰·霍珀(JohnHopper)和喬治·羅姆尼的作品中汲取靈感,還檢閱了儲存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時尚畫板。大部分衣裝和帽子都是在倫敦一家名為“Cosprop”的服裝公司製作的。
為了達成受希臘藝術影響的緊密纏繞捲髮效果,一些女演員選擇佩戴假髮,還有一些則會通過加熱來給捲起的頭髮定型,或是睡覺時仍然戴著固定捲髮的引腳。片中勢利眼芬妮一角的捲髮最為緊密,但減少了希臘風格的輪廓,反映出她愚蠢爆發戶的特點。碧萬表示,芬妮和詹寧斯夫人都“不能完全放棄(那些)多餘的裝飾”,所以都披上了自己的蕾絲,皮草,羽毛,珠寶和華美的織品。與之相反,理智的埃莉諾選擇採用簡單的配飾,例如草帽和長長的金鍊。芬妮的淺薄個性也表現在“浮華多彩”的裙裝上,而愛德華出場時身著正裝,全身都裹得嚴嚴實實,代表他“受到壓抑”的個性。片中倫敦舞廳一場戲一共動用了100名臨時演員,其中有軍人、律師,還有紈絝子弟和貴婦,他們都穿上了不同視覺風格的服飾。
碧萬和布萊特徵詢了湯普森和李安的意見來為布蘭登設計服裝,決定把他塑造成一個“經驗豐富,陽剛可靠”的形象。布蘭登首次出場時穿著黑色服裝,之後換了燈芯絨夾克配襯衫作為其運動裝束。在暴雨中救起瑪麗安後,他又轉變成“浪漫的拜倫式英雄”,身上的襯衫敞開,領結也適度寬鬆。同時他謙遜得體的服飾配合悲劇性的故事背景,也有助於讓觀眾喜歡這個人物。碧萬和布萊特因本片獲得了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服裝設計獎提名。

拍攝

《理智與情感》是李安第一部不是在亞洲拍攝的長片電影。
本片的拍攝預算為1600萬美元,這既是李安當時接到的最高預算金額,又是1990年代奧斯汀小說改編電影所付出的最大成本。哥倫比亞電影公司1994年推出的《小婦人》大獲成功,因此授權李安使用這筆“相對較高的預算”,希望影片能夠吸引到多個觀眾群,從而產生高票房回報。不過多蘭仍然認為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許多湯普森和李安所做的構想——例如描繪達什伍德老爺從馬上重重跌落的鏡頭——都因成本問題而無法進行拍攝。
劇組人員同李安之間經歷了多次“輕微的文化衝擊”。他期望助理導演扮黑臉並保持電影製作跟上日程,而助理導演們也期望他如此,這導致影片的前期製作過程進度緩慢。此外據湯普森表示,她和格蘭特對一些特定場景提出建議時,李安變得“深感受傷和困惑”,因為他在台灣拍片時,演員是不會對導演指手劃腳的。李安以為自己的權威正在削弱並因此失眠,不過在接受了演員的建議後,這個問題也逐漸得到了解決。眾演員之後逐漸“成長到完全信任他的直覺”,所給出的建議也越來越少。助理製片人詹姆斯·謝瑪斯(JamesSchamus)表示,李安也變得更加願意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意見。
李安曾以“寡言少語”到“嚇人”而出名,他還經常讓演員多次重拍以求獲得最完美的效果,並且對於自己不喜歡的部分敢於直接說出“無聊”這樣的評價。湯普森之後回憶這段經歷時表示,導演“經常會提出一些讓人大跌眼鏡的要求”,比如要求她不要再“看起來那么老”之類。不過她也稱,李安在眾人沒能達到要求時總還是能夠保持和藹和寬容。湯普森已經有了豐富的表演經驗,所以導演鼓勵她學習太極拳,“幫她放鬆,讓她能夠以更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工作”。其他演員也很快加入到他們的打坐中,多蘭表示這“真是很有趣。地上有一大堆的枕頭,而這些面色蒼白的演員們都在說,‘我們都給自己找來了什麼麻煩?’在我所見或聽說過的導演中,李安是最注重肢體語言的一個”。他建議溫絲萊特閱讀詩篇然後向他匯報,認為這樣最有利於她理解自己的角色。他還讓湯普森和溫絲萊特住到一塊來發展出角色間的姐妹情誼。許多演員都學習了禮儀和橫鞍騎乘課程。
李安發現,與自己在台灣拍片時相比,他不得不勸阻許多演員以“非常做作,非常英式傳統的”方式表演,“他們總認為自己必須得做點什麼,必須挑起電影的大梁,而不是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樣注意觀察和獲取同情”。特別是格蘭特就因一心想要給出“超凡絕倫”的演出而顯得過分內斂,李安之後回憶稱,該男演員是個“搶戲的。你沒法阻止這點,所以我由他去,我得說,這種休·格蘭特式的‘明星’氣質最好少一些……(他應該服務於電影,)而不是電影來給他服務,或者他已經習慣了如此吧”。對於片中埃莉諾得知愛德華並沒有結婚時的反應,湯普森是從自己得知父親去世時的反應獲取靈感。格蘭特在這場戲中講出大部分台詞的時段里湯普森都在大哭,後者也試圖要安撫他:“沒有別的辦法,我向你保證這樣的效果會很好,會既好笑又感人。”格蘭特則回答:“噢,那好吧,”並且他的表現可謂駕輕就熟。李安對這個鏡頭提出了一項要求,即湯普森不要把面部轉到正對著攝影機。
《理智與情感》的原定製作周期為58天,最後延長到了65天。拍攝於1995年4月中旬開始在德文郡的多個地點進行,首先是在薩爾特倫宅第拍攝片中諾蘭莊園的鏡頭,溫絲萊特和瓊斯在這裡拍攝了第一組鏡頭,即她們的角色首次得知巴頓莊園。由於薩爾特倫宅第屬國家信託所有,因此謝瑪斯必須在開拍前簽署協定,該組織成員也留在片場對拍攝過程仔細加以監督。劇組之後還返回拍攝了多個鏡頭直到4月29日結束。第二個拍攝地點是弗里特大宅(FleteHouse),這是片中詹寧斯夫人位於倫敦的房產,愛德華和露西首次在這裡見到埃莉諾。達什伍德夫人和三個女兒搬進的平房則是弗里特大宅的一套石制平房,湯普森稱其為“我們所見過的最漂亮景點之一”。
5月份,劇組在貝瑞波默羅伊(BerryPomeroy)一間精美的鄉間教堂拍攝片尾的婚禮鏡頭。5月10日到12日期間拍攝完成了瑪麗安初遇威洛比的鏡頭,由於需要在下雨天到山上拍攝,因此給物流運輸上帶來了困難。李安把這段鏡頭拍了約50次,眾演員都在造雨機器下濕透了,這導致溫絲萊特最終因過度換氣而暈倒。拍攝中途還遇到了其它麻煩,例如溫絲萊特就因腿上感染靜脈炎而不得不跛行,還有一次從樓梯上摔下而扭傷了手腕。
從5月到7月,劇組在英格蘭其它多處國家信宅的房產進行拍攝。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的特拉法加別墅(TrafalgarHouse)和威爾頓別墅(WiltonHouse)分別給片中的巴頓莊園和倫敦舞廳取景。同樣位於索爾茲伯里,建於18世紀的蒙佩森宅邸(MompessonHouse則成了詹寧斯夫人豪華的聯排別墅。位於南薩默塞特(SouthSomerset),建於16世紀的蒙塔丘特樓在片中作為帕爾默夫婦的克利夫蘭大宅。還有一些鏡頭是在德文郡的康普頓城堡和格林尼治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取景。
片中原本有一場休·格蘭特和艾瑪·湯普森的吻戲,但後來被刪掉了,因為湯普森寫這個場面僅僅是因為她想吻休·格蘭特。
據艾瑪·湯普森回憶,當拍攝片中布蘭登上校(艾倫·瑞克曼,他還演過《哈利波特》里的斯內普教授)騎馬走近埃利諾和瑪利安時,很多次的拍攝都被馬給攪壞了。因為那匹可憐的馬得了胃脹氣……後來同期聲經過處理去掉了那些放屁的聲音。
劇組人員不得不經常跟英國那變幻莫測的天氣作鬥爭。
電影是4月19日開拍的,而艾倫·瑞克曼5月1日才加入劇組,他第一天上戲,卻出現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完全一頭霧水。
當哥倫比亞公司把艾瑪·湯普森的劇本拿給李安時,他還從沒讀過任何一本簡·奧斯汀的小說。
《理智與情感》是李安第一次拍大聯盟的片子,第一次和真正的明星合作,也是第一次和如此專業成熟的班底合作。他不僅要和演員斗,還要跟攝影斗,每個人都是學富五車、閱歷過人、伶牙俐齒的,用他的話講:“我一直在‘掙’我的權威”。

剪輯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湯普森和多蘭對本片中需要對愛情故事作出多少描繪進行了探討,因為原著小說中的男性角色在大部分篇幅里都沒有陪伴於達什伍德姐妹身邊。編劇必須在給予男主角多少出場時間這個問題上小心地保持平衡,她在自己的電影拍攝日記中表示,這樣的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剪輯(的配合)”。湯普森撰寫了“數百個不同版本”的愛情故事線索,她曾打算讓愛德華在影片中場時再度出現,但還是改變了主意,因為這樣“他也無事可做”,所以沒有意義。湯普森還選擇去除了小說中寫到的布蘭登與威洛比決鬥場面,因為這“似乎只能起到減輕神秘感的作用”。為了避免觀眾感到無聊,她與多蘭苦苦思索應該何時插入布蘭登的背景故事,又應該如何插入。湯普森形容,這些用來提醒觀眾愛德華與布蘭登存在的部分就像是“保持輪子轉動”(keepingplatesspinning)。
影片拍攝過程中原本有個布蘭登在倫敦貧困區域找到自己病重私生女的鏡頭,但之後剪掉了。湯普森的劇本中包含有一段埃莉諾與愛德華親吻的場景,因為製片公司覺得這么一路下來始終關注著的兩個人要是連線吻都沒有過,那也未免太讓人難受了,然而這卻成為後期剪輯過程中首批被剪除的段落之一:最初完成的版本長度超過三小時,李安希望減少劇情中愛情故事的份量,湯普森也覺得這個鏡頭有些不妥,不過這部分內容還是包含在電影的宣傳資料和預告片中。湯普森和多蘭還決定剪掉瑪麗安生病期間威洛比表現出悔恨的鏡頭,多蘭對此表示,雖然這“是小說歷史上最偉大的場景之一”,但與本片放在一塊就是顯得不搭。
蒂姆·斯奎爾斯(TimSquyres)是本片的剪輯師,這已是他與李安的第四次合作。他於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那是我與李安合作過的第一部全英語電影,還是和艾瑪·湯普森、凱特·溫絲萊特、艾倫·瑞克曼和休·格蘭特——這些偉大的、了不起的演員(合作)。當你拿到這樣的素材時就會明白,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技術活。我有責任要找到艾瑪·湯普森想要的東西,‘啊,那個感覺不大好,我看還是用另一段吧。’我並不僅僅是得到允許來對這些大牌演員的表現作出評判,而且必須要做到這一點。”

穿幫鏡頭

瑪莉安彈《TheDreame》這首曲子時手指跟音樂對不上。
布蘭登上校送給瑪莉安一架鋼琴,先是用馬車運來,然後又人力推上花園的小路。結果,瑪莉安收到琴立刻就開始彈並且音準很準,這在調音師沒有出現過的情景下似乎不太可能。
婚禮上布蘭登上校把袋子翻了個遍,並把所有的硬幣都扔了出去,當他第二次翻這個口袋的時候又從這個神奇的口袋裡扔出了更多的硬幣。
當小提琴手離開教堂時,他帶著一個護鄂圈,而直到20世紀小提琴手才開始使用護鄂圈。

影片評價

學者路易絲·弗萊文(LouiseFlavin)曾指出,湯普森的劇本與原著相比在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個角色上作出了很大的改動,小說中的前者體現出“理智”,後者代表著“情感”,但李安的電影中恰恰相反。觀眾會將自我克制的埃莉諾而非熱情洋溢的瑪麗安視為需要改變的那個人。為了讓兩者間的反差變得更明顯,瑪麗安和威洛比的關係橋段包含有一個“情色”場景,威洛比請求她送給自己一綹頭髮,這和埃莉諾與愛德華之間那“保守的關係”形成了直接對比。李安還通過畫面對兩人加以區分,瑪麗安經常站在樂器和打開的窗戶旁,或者是身處戶外,而埃莉諾的形象往往禁錮在門框中。
瑪格麗特·達什伍德是片中另一個針對現代觀眾而加以改變的角色,她傳達出了那種“我們這個時代的女孩如果身處19世紀,面對那些因為她是女性而存在的限制時所體會到的挫折感”。湯普森通過瑪格麗特來詳細表現出不同時代觀念和習俗上的巨大差異。例如埃莉諾向好奇的瑪格麗特解釋為什麼她們那個同父異母的哥哥能夠繼承達什伍德家族的財產,這實際上也是在向觀眾加以解釋。瑪格麗特的故事情節中增加了對擊劍和地理的興趣,觀眾還可以從中看到愛德華和布蘭登成為她父親或兄長般角色同時表現出“女性化”的一面。此外,電影中還省略了多個人物,例如米德爾頓爵士夫人(LadyMiddleton)和她的孩子們,以及露西的姐妹安·斯蒂爾(AnnSteele)等。
“如果一定要找出艾瑪·湯普森劇本中對男性角色所做的改變,那就是她讓他們都變得少一些罪責,多一分可愛,而且無疑減輕了他們性別歧視和重男輕女的思想。”
——奧斯汀學者德凡尼·盧瑟(DevoneyLooser)
湯普森在為影片對角色進行調整的過程中發現,原著小說中“愛德華和布蘭登的形象都很模糊,而且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出現過”,因此“讓這些男性角色變得生動成為最大的挑戰之一,威洛比是僅有的一位在三個階段都有出場的男性”。《理智與情感》中的多位男性主角都因此在原著基礎上作出了大幅調整,來讓增強其對現代觀眾的吸引力。格蘭特飾演的愛德華和瑞克曼詮釋的布蘭登都是“理想的”現代男性,他們顯然都喜歡孩子,“行為舉止(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在和帕爾默形成對比的時候。與原著相比,湯普森的劇本中對愛德華的故事情節既有擴充,又含刪減。例如小說中埃莉諾在愛德華的物品中找到一綹頭髮,並臆斷這是自己的頭髮,然而實際上這卻是露西的,電影中就不存在這一情節。學者認為,這樣的改變是為了讓愛德華變得更可敬,更實際,增加觀眾對他的好感。布蘭登一角也有所變化,來逐漸讓觀眾理解為什麼他是一個值得瑪麗安去愛的男人,湯普森在劇本上將他的故事情節直接和威洛比相映襯,兩人出場時間接近,都喜歡音樂和詩歌,都曾救過瑪麗安。

階級主題

湯普森認為小說中講述的是一個“愛情和金錢”的故事,並指出對於有些人來說,其中一個要比另一個更重要。執行製片人西德尼·波拉克在劇本創作期間強調,必須要讓現代觀眾也能理解這部電影,這正是達什伍德姐妹不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原因。波拉克說:“我來自印第安納州,要是我都能看懂,大家就都明白了。”湯普森相信,要理解身處另一個世紀的奧斯汀並不十分困難,“你(難道)不覺得人們仍然會關心婚姻、金錢、浪漫,以及尋找一個伴侶嗎?”。她熱衷於在劇本中強調達什伍德一家面臨困境的現實,還在其中插入場景來讓貧富差距對於現代觀眾來說更加明顯。湯普森讓電影開頭的達什伍德家族比小說中更富裕,並增加一些內容來讓其之後的財務困境反差更大,例如現代觀眾可能會對一個貧困家庭竟然還能請傭人感到不解,所以影片開場不久,埃莉諾就在諾蘭莊園對著一大群僕人講話,這樣觀眾之後看到她們搬進平房後身邊所剩無幾的幫工時,就會想到之前所看到的情景。李安還力圖強調幾位主角的社會階層和局限性,例如片中威洛比公開拒絕了瑪麗安後回到一間裝飾更加奢華的房間,這代表了她所失去的財富。李安表示,“家庭劇”“都是關於衝突,關於家庭責任和自由意志的對抗”。
電影的階級主題引起了許多學術性的關注。卡羅爾·多爾(CaroleDole)指出,階級構成是奧斯汀小說中的一項重要元素,因此對其加以改編時“不可能”避免。根據多爾的看法,本片對“階級價值觀的處理模稜兩可”,既強調了社會性的差異,又“對小說中著重描述的階級差別所造成的後果輕描淡寫”。例如,愛德華的故事以他向埃莉諾求婚而結束,完全沒有提及兩人將如何依靠牧師的微薄收入度日。路易絲·弗萊文認為,李安用住房來代表不同角色的階級和個性。達什伍德姐妹起初住在諾蘭莊園的寬敞臥室,之後搬進了孤立而擁護的巴頓平房。詹姆斯·湯普森(JamesThompson)表示,《理智與情感》描繪了富足生活中的各種享受和一旦與之脫離所呈現的反差,而這些財富與提供財富的人之間沒有建立多少聯繫。安德魯·希格森(AndrewHigson)認為,儘管《理智與情感》中包含有對性和性別的評論,但其中並未對階級問題加以追究。他在著作中寫道,湯普森的劇本中雖然展示了達什伍德家族的貧困,但其局限性在於,她們不過是被剝奪了繼承權,所以無法繼續享受原本優越的生活方式。更大範圍內的階級制度仍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片尾瑪麗安的婚禮上出現了金幣飛舞的視覺形象,對此瑪莎·麥克里迪(MarshaMcCreadie)指出,這代表著“金錢和婚姻合而為一”。

性別主題

一些學者認為性別是本片的另一個重大主題,並且經常與階級相交匯。潘尼·蓋伊(PennyGay)發現埃莉諾與愛德華間起初有關“感覺自己無所事事……沒有從事任何職業的希望”的對話反映出湯普森作為一位“中產階級,受過劍橋教育女權主義者”的身份背景。然而,多爾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覺得湯普森筆下的埃莉諾“讓人意外地擁有反女權主義元素”,因為與原著相比,她對男性有更強的依賴,片中她在情感上受到的壓抑也導致她在愛德華面前情緒崩潰。琳達·特羅斯特認為,李安的這部作品凸顯了“激進的女權主義和經濟問題”的同時,又“矛盾地贊同了婚姻是女人一生目標的保守觀念”。雖然片中多種政治理念相互關織,但特羅斯特相信影片仍然忠實於傳統的遺產電影類型,電影的拍攝選址,服裝設計和對細節的關注都強調了階級和地位。蓋伊和朱麗安·皮達克(JuliannePidduck)表示,片中通過讓女性角色逗留在室內,而對應的男性人物則在鄉間信心十足地四處走動這樣的方式,表現了性別上的差異。諾拉·斯托維爾(NoraStovel)則指出,湯普森強調了奧斯汀從女權主義角度對性別經濟學的嘲諷,提醒人們應該注意的不僅是達什伍德一家,還包括18世紀女性所普遍面臨的財務困境。

反響

“這部《理智與情感》已經蓋上了李安典型的內斂導演風格不可磨滅的印章……雖然這個埃莉諾比人們期待的要老一些,但艾瑪·湯普森還是成功發掘出了這個角色感人的脆弱性,而在去年的處女作《罪孽天使》有過如此搶眼表現的凱特·溫絲萊特,也完美在捕捉到了瑪麗安理想化的浪漫受到背叛時的困惑。”
——麥可·德懷爾(MichaelDwyer),《愛爾蘭時報》
《理智與情感》獲得了影評人壓倒性的好評。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52篇專業評論文章,其中有51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98%,平均得分7.9(最高10分);而在Metacritic上收集的21篇評論文章則全部給出好評,綜合評分84(最高100)。影片還登上了超過100個影評人或媒體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榜單。《綜藝》雜誌的托德·麥卡錫(ToddMcCarthy)認為,影片的成功與“眾演員的純熟演技”,以及選擇李安作為導演的決定密不可分。他在評論中指出,雖然李安之前在社會和世代性傳統的戲劇化衝突方面表現出的才能不容質疑,但他在本片中的表現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人的預期,而且很可能可以與石黑一雄寫作《長日將盡》相提並論。
《舊金山紀事報》的米克·拉薩爾(MickLaSalle)稱讚了影片中的緊迫感,“讓一個不起眼的18世紀家庭面臨的問題顯得既直接又私人”。拉薩爾總結認為,這部改編作品在“諷刺和溫馨中找到了恰當的平衡”,影片在理解和情感上都非常清晰,鏡頭中帶著一種從未被要求過需要做到的優雅。影評人約翰·西蒙(JohnSimon)對本片推崇倍至,並特別注重於湯普森的表演,不過他批評了格蘭特的表現有些“太裝可愛……他在銀幕上的人物形象急需管教,別再老像頭單峰駱駝那樣拱起肩膀了”。
《周日郵報》的威廉·利思(WilliamLeith)稱讚《理智與情感》是“一部極其尖銳、含蓄、巧妙、迷人的電影”,比電視短劇《傲慢與偏見》更加優秀。他還特別表揚了演員們的表現,稱格蘭特“純熟”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哈麗特·瓦爾特也成功傳達出了那種出人意料的尖酸刻薄。加爾·卡爾(JarrCarr)在《波士頓環球報》(TheBostonGlobe)上發表的文章中稱,李安“精確地把握住了奧斯汀尖銳的社會觀察和濃郁的諷刺意味”,他還認為湯普森和溫絲萊特在年齡方面與原著人物的出入是表現理智與情感分別的一個積極因素。《廣播時報》的大衛·帕金森(DavidParkinson)也同樣欣賞李安的導演能力,稱讚他避免了把許多英國古裝片變得低俗的朱古力盒式視覺效果,“給這個兩姐妹的故事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真實感,讓艾瑪·湯普森贏得奧斯卡獎肯定的劇本得到充分的發揮”。

獲獎和提名

理智與情感理智與情感
在1990年代出品的所有奧斯汀小說改編作品中,《理智與情感》得到了好萊塢最大程度的肯定。影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了最佳影片、女主角(艾瑪·湯普森)、女配角(凱特·溫絲萊特)、原著改編、原創配樂(正劇類)、攝影、服裝設計共7項提名,最終為湯普森贏得了原著改編獎,之前還因《霍華德莊園》獲女主角獎的湯普森因此成為截止2013年唯一一位獲得過奧斯卡表演和編劇類獎項的電影人。影片還在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角逐中贏得了11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影片、女主角(湯普森)和女配角(溫絲萊特)三項大獎,並在第46屆柏林電影節上奪得金熊獎,李安因此成為首位兩次獲金熊獎的導演。
雖然本片在多個國際大獎上有所斬獲,但李安卻沒能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提名。學者施舒美和記者克拉倫斯·佩奇(ClarencePage)都將這一怠慢歸咎於好萊塢針對李安和所有華語電影存在的種族歧視。李安本人則希望事情低調過去,不要將自己被疏漏一事發展成醜聞,並特別要求台灣媒體不要將其上升為“國家級課題”,表示自己在被迫當成國家的代表時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影片影響

《理智與情感》是繼1940年的《傲慢與偏見》以來第一部根據奧斯汀小說改編的英語古裝電影,兩者相隔了超過50年時間。1995年也成為奧斯汀作品人氣復甦的一年,《理智與情感》和《傲慢與偏見》兩部影視改編作品都獲得了評論和商業上的成功。與1995年鮮為人知的電視電影《勸導》相比,本片和《傲慢與偏見》的關注度要高得多,之後兩年里也有了更多的奧斯汀小說改編作品問世。從1995到1996年總計誕生了6部奧斯汀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的拍攝又令其中描繪的許多標誌性建築和地點人氣急升,對此學者蘇·帕瑞爾(SueParrill)稱,這部地方立即就成為了觀眾渴望的目標。
《理智與情感》在美國院線上映時,《城市與鄉村》(Town&Country)發表了一篇題為《簡·奧斯汀的英格蘭》(JaneAusten'sEngland)的文章,其中專門對片中出現的景點和遺址加以介紹。製片公司發布的新聞書籍和湯普森發表的劇本和拍攝日記中都列出了影片所有拍攝地點,對旅遊業產生了積極作用。例如薩爾特倫宅第在影片上映期間遊客人數上漲了57個百分點。1996年,北美地區簡·奧斯汀協會的會員人數激增了50%。《理智與情感》和《傲慢與偏見》的人氣令英國廣播公司與獨立電視台將其1970年代到1980年代攝製的奧斯汀作品改編電視節目製作成DVD重新發行。
本片的人氣一直保持到了21世紀。2004年,路易絲·弗萊文稱讚這部1995年的電影是“最受歡迎的奧斯汀作品改編電影”;2008年,《獨立報》將影片在史上所有奧斯汀改編作品排名第三,稱讚李安這部引人注目的電影提供了一個局外人尖銳的洞察力,而且艾瑪·湯普森也給予埃莉諾一個迷人的轉變,成為一個更老練、更懂事的達什伍德家姐字輩。記者佐伊·威廉士(ZoeWilliams)稱讚李安是奧斯汀知名度的最大功臣,她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電影中的權威。2011年,《衛報》影評人保羅·萊蒂(PaulLaity)將本片列為他最喜歡的電影,稱讚了其“卓越的劇本”和“乾淨利落的”表現。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USA1995年12月13日
加拿大Canada1995年12月13日
西班牙Spain1996年2月22日
挪威Norway1996年2月23日
英國UK1996年2月23日
義大利Italy1996年2月23日
比利時Belgium1996年2月28日
法國France1996年2月28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96年2月29日
瑞典Sweden1996年3月1日
芬蘭Finland1996年3月1日
丹麥Denmark1996年3月1日
波蘭Poland1996年3月1日
巴西Brazil1996年3月1日
阿根廷Argentina1996年3月7日
德國Germany1996年3月7日
葡萄牙Portugal1996年3月8日
希臘Greece1996年3月15日
中國香港HongKong1996年3月21日
匈牙利Hungary1996年4月11日
土耳其Turkey1996年4月12日
愛沙尼亞Estonia1996年4月12日
荷蘭Netherlands1996年5月9日
日本Japan1996年6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