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涉及社會生活諸領域的深刻的變革過程,這一過程以某些既定特徵的出現作為完結的標誌,表明社會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現代化理論根據其發展進程,可大致分為六大學派:過程學派、行為學派、實證學派、綜合學派、未來學派。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重點研究現代性和傳統性的比較和轉換。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維、穆爾。

基本信息

經歷階段

現代化理論從萌芽至成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現代化理論的萌芽階段,從18世紀至20世紀初。這一階段以總結和探討西歐國家自身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經驗和面臨的問題為主,其中主要的學者有聖西門、孔德、迪爾凱姆和韋伯等。

第二個階段是現代化理論的形成時期。從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60、70年代,以美國為中心,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學者有社會學家帕森斯、政治學家亨廷頓等。

第三個階段是從20世紀60、7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處理非西方的後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理論學派

過程學派

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一系列階段和深刻的變化。重點研究轉變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代表人物羅斯托。

行為學派

現代化必然涉及個人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強調人的現代化。代表人物英克爾斯。

實證學派

各國的現代化具有不同特點。開展現代化的實證研究。代表人物亨廷頓

綜合學派

現代化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變化。比較研究、發展模式研究、定量指標研究等。代表人物布萊克。

未來學派

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重點研究已開發國家的發展趨勢。代表人物托夫勒

基本特徵

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理論
(一)現代化是革命的過程。它涉及人類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體的變化,是一個劃時代的突變過程。

(二)現代化是複雜的過程。它不是某一種因素或某一個範圍,而是包含著實際上是人類思想和行為領域的變化。它的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業化,城市化,社會流動,傳播媒介的擴大,文化和教育的提高,參政範圍的擴大等。

(三)現代化是系統的過程。一個因素的變化將聯繫並影響到其他各種因素的變化。現代化的各種因素之所以極其密切地聯繫在一起,是因為從歷史意義上來說它們必須聯繫在一起。

(四)現代化是全球的過程。現代化起源於15世紀和16世紀的歐洲,但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現象。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現代化的全球過程更會加速。

(五)現代化是長期的過程。現代化所涉及的整個變化需要時間才能解決,西方社會的現代化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當代正在進行的現代化,雖然不需要那么長的時間,但是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六)現代化是有階段的過程。一切社會和國家進行現代化的過程都有可能和必要區別出不同的水平或階段。它顯然是從傳統階段開始,以現代階段告終,一切社會都要經歷大致相同的若干階段。

(七)現代化是一個同質化的過程。現代化在社會之間產生了集中的趨勢。現代化意著在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社會趨向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以及各個社會趨向於最終結合的運動。

(八)現代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雖然在現代化過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現暫時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體上現代化基本上是個長期的趨向。某個社會經過10年後在城市化、文化和工業化方面達到某個水平,那么在以後10年內,它不會大大降低這個水平。在各個社會之間,變化的速度將出現很大的差別,但變化的方向不會不同。

(九)現代化是進步的過程。從長遠的觀點看,現代化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轉變時期,尤其在轉變時期的初期階段,代價的痛苦是巨大的,但是,現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彌補。現代化增加了全人類在文化和物質方面的幸福。

理論學說

1.經典現代化理論

誕生於20世紀50—60年代。不是一個單一理論,而是關於現代化的一個理論集合。雖然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歷史學對現代化的理論解釋有所不同,但大家普遍接受現代化的兩個基本內涵:一是指已開發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二是指開發中國家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過程。關於現代化理論的學術爭論一直存在,現代化理論不斷被修正。該理論大致包括六個分支和六個流派,中國學者作出了不少貢獻。

2.依附理論

發源於20世紀60年代。採用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之間的依附關係,來解釋邊緣國家的欠發達現象,並把欠發達歸咎於外部原因。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依附理論的地位是有爭議的。

3.世界體系理論

發源於20世紀70年代。採用中心—半邊緣—邊緣地區的依附關係、勞動分工和階級衝突等變數,來分析世界體系的歷史演變,進而解釋16世紀以來的世界史。現代化是一個世界運動,必然導致世界體系的變化。

4.後現代化理論

該理論不是一個完整理論,而是關於後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化研究的思想集合。美國學者貝爾認為,社會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美國學者殷格哈特認為,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現代社會向後現代社會的轉變是後現代化。德國學者查普夫認為,現代社會需要繼續現代化。

5.生態現代化理論

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該理論追求經濟有效、社會公正和環境友好的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生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包括從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等。

6.反思性現代化理論

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貝克認為:世界現代化包括兩個階段,普通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反思性現代化是指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

7.多元現代性理論

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與文化多樣性有關。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特認為,現代社會和正在現代化的社會的多元性和多樣性,遠遠超出了人們以往所承認的程度;現代性具有多種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多元性和多樣性被視為是不同現代社會獨特面貌的主要決定因素。

8.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沒有標準定義。全球化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全球聯繫和相互依賴的擴展,而且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環境等領域進行的國際化過程。英國學者赫爾德認為,當代全球化是各個領域和方面的全球化的歷史性匯合。

9.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在1998年提出。現代化既是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巨大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

10.綜合現代化理論

在2003年提出。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可以推動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集聚兩次現代化的精華,避免兩次現代化的誤區,迎頭趕上第二次現代化的未來世界先進水平;要求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識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的協調推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