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

玻璃,在中國最早出現和生產的時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自從周代以來的詩文傳志中經常出現以下名詞:“繆琳”、“火齊”、“琉璃”、“琅玕”、“頗黎”、“明月珠”,晉六朝記載中也出現了“玻璃”、“瑟瑟”.

簡介

玻璃,在中國最早出現和生產的時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自從周代以來的詩文傳志中經常出現以下名詞:“繆琳”、“火齊”、“琉璃”、“琅玕”、“頗黎”、“明月珠”,六朝記載中也出現了“玻璃”、“瑟瑟”,後人對此的註解多籠統地稱之為“不同種類的玉石”,但聯繫近些年來考古發掘中大量實物的出土及專家的具體分析,現普遍認為這些東西多與人造珠玉有所聯繫。而其名稱則沒有一個嚴格地區分,多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後來又有“藥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稱,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為普遍。

備註

中國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數量較少,研究歷史也較晚,還沒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樣建立起完整、系統的體系,為中國古代玻璃器的鑑定與收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我們對各時代玻璃器物的判別依然有跡可尋,因為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個時代的器物總是統一在其時代風格之下的。
簡單地說,西周時期的玻璃器樸素無華,色彩晦暗,器形簡單,質地疏鬆,製作粗糙;春秋戰國時期的玻璃器以仿玉為主,光潔度好,工藝水平較高,兩漢時期延續這一傳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玻璃器異域風格加重,器物輕薄,透明度較好;唐代波斯風格濃厚,作品亮麗多姿;宋元時期則小巧精緻;代所出較少;代玻璃器與前代迥異,不僅數量多、色彩絢爛,而且工藝複雜、高超,成為中國古代玻璃工藝的鼎盛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