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耳

玫耳

玫耳,是紅褶傘屬(Rhodotus,又名玫耳屬)的真菌。紅褶傘屬下只有單一的網蓋紅褶傘(又名網蓋粉菇或掌狀玫耳)。它們分布在環北帶,在北美洲東部、北非、歐洲及亞洲都可以採集得到。它們一般會在樹樁及腐朽的硬木上生長。成熟玫耳的傘狀帽呈粉紅色及膠狀的,表面有紋。生長期間在不同的光度及顏色照射下,會影響它們的大小、形狀及子實體的顏色。由於玫耳有獨特的特徵,令其分類很難得到共識,故此它有很多異名。根據近期的分子種系發生學分析,發現玫耳最為接近Physalacriaceae下的屬。

基本信息

歷史命名

玫耳的模式種網蓋紅褶傘原先於1758年被法國植物學家布雅德(JeanBaptisteFrançoisPierreBulliard)分類在蘑菇屬中。埃利亞斯·馬格努斯·弗里斯(EliasMagnusFries)也認同這個分類。後來於1926年,由RenéMaire將之分類在新起的紅褶傘屬中。其種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掌狀”,可能是指其蓋上的紋像手掌。 法國植物學家ClaudeCasimirGillet於1876年將網蓋紅褶傘分類在側耳屬中,並命名為Pleurotussubpalmatus。另外美國真菌學家CharlesHortonPeck於1891年描述的新物種Pleurotuspubescens,其實就是網蓋紅褶傘。其他的異名包括Lentinulareticeps、Agaricusreticulatus、Agaricusalveolatus、Pluteusalveolatus及Panusmeruliiceps。

分類

玫耳在傘菌目中的分類不明,多個學者都提出不同的意見。於1951年,洛夫·辛格(RolfSinger)認為鵝膏菌族及紅褶傘屬有很多相似性,包括孢子顏色及裝飾、菌絲及菌髓結構、厚垣孢子的產生等,
玫耳玫耳
於是將紅褶傘屬分類到鵝膏菌科內。1953年,法國真菌學家RobertKühner及HenriRomagnesi基於孢子的顏色而將紅褶傘屬分類到口蘑科中。1969年,有指因紅褶傘屬孢子的超顯微結構而將之分類到粉褶傘科。到了1986年,辛格修改了其主張,認為紅褶傘科應較為接近口蘑科的Pseudohiatuleae族。此族包含了小火焰菌屬、Pseudohiatula、Cyptotrama及Callistodermatium。1988年,有建議將口蘑科分成幾個新的科,當中包括了含有紅褶傘屬的Rhodotaceae。
分子種系發生學幫助釐清玫耳的分類問題。多種傘菌的核糖體DNA研究證實了將紅褶傘屬分類到口蘑科的建議。一項大型的種系發生學分析認為紅褶傘屬應屬於傘菌目的核心分支,即包含粗糙鱗蓋傘、Marasmiustrullisatus、金針菇、Xerulafurfuracea、Gloiocephalamenieri及亮菌的分支。這些屬後來被重置到Physalacriaceae科中。真菌索引(IndexFungorum)及MycoBank也是將紅褶傘屬分類到Physalacriaceae之下。

菌體特徵

邊緣向內捲曲的傘狀帽及連生的蕈柄是玫耳的特徵。並非所有小菌褶都由傘狀帽延伸到蕈柄。玫耳的子實體有傘狀帽及蕈柄;蕈柄沒有菌環或外被。傘狀帽最初是凸出的,當長到某一階段就會變成扁平,平均闊2-6厘米。帽的邊緣是向內捲曲的,帽表面有較淺色的脈狀紋。在紋間的顏色會受生長時照明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可以呈橙色至粉紅色至紅色。帽表面是膠狀的,菌髓結實及呈粉紅色。小菌褶很厚及緊密,與傘狀帽的顏色差不多。
初生長的玫耳初生長的玫耳
一些小菌褶並非由傘狀帽伸延到蕈柄,每2-4褶形成一組。蕈柄長1.5-3厘米及厚4-6毫米,位於傘狀帽的中央或邊緣。蕈柄的顏色也像帽般會受照明的情況所影響。玫耳的菌絲會在子實體初出現時分泌一種紅色或橙色的液體。成熟的子實體當放在10%的硫酸亞鐵溶液中時會轉變為綠色。玫耳的孢子印一般都是粉紅色的,但也有呈奶白色的。在微觀下,玫耳的孢子約呈球狀,大小為6–7.2×5.6–6.5微米。孢子表面有結節,一般長0.5–0.7微米。孢子並非澱粉質的,故在梅瑞氏染劑下不會帶有碘的染色。
孢子台呈棒狀及有4個孢子,大小約為33.6–43.2×5.6–8微米。雖然玫耳沒有側生囊狀體,但卻有大量的褶緣囊狀體,褶緣囊狀體大小約為27.2–48×4.8–8微米。菌絲上有扣子體。菌蓋皮層是由囊狀及厚壁的菌絲所組成,每一個菌絲都是由細小的莖所支撐,一直延伸到膠凝區。厚垣孢子是無性的繁殖單元,可以幫助玫耳在不適合生長的環境下生存。玫耳的厚垣孢子大小約為12-8×8-6微米。

食用性

玫耳一般被列為食用性未明或不適宜食用。玫耳沒有明顯氣味,味道苦味,但早期卻有指是甜味。

菌體效用

玫耳是其中一種具有抗人類臨床病原體的真菌。在擴散法藥敏試驗(Kirby-Bauerantibiotictesting)下,玫耳對枯草桿菌有中度的抗菌力,而對釀酒酵母及煙麴黴只有輕度的抗真菌力。

生長分布

玫耳是腐生的,即透過分解有機物來獲取養份。它們可以分散或一束的生長。
邊緣向內捲曲的傘狀帽及連生的蕈柄是玫耳的特徵邊緣向內捲曲的傘狀帽及連生的蕈柄是玫耳的特徵
它們會在菩提樹、楓樹或榆樹等硬木上生長,在歐洲也有生長在歐洲七葉樹上。玫耳喜歡定期泛濫及較少陽光的環境。它們較為喜歡生長在未腐朽的木材上,可算是先鋒種。它們有時也會長在深色的木材上,尤其是失去了樹皮及乾身的樹幹。玫耳會在較寒冷及潮濕的天氣下長成:美國會是在春天至秋天,英國及歐洲則是在秋天至冬天。
玫耳膠質的子實體。玫耳分布在環北帶,包括加拿大、伊朗、匈牙利、義大利、波蘭、斯洛伐克、丹麥、瑞典、挪威、德國、以往蘇聯的地區、韓國、日本及紐西蘭。玫耳在美國分布在印地安納州及北美洲其他東部地區。雖然玫耳較為罕有,但在伊利諾州卻較普遍。有指由於榆樹因荷蘭榆樹病而枯竭增加,卻令玫耳有復甦的跡象。照明近紅光的可見光是玫耳生長所需的光譜,這與一般真菌所需的藍光有所不同。在波長500納米以上的紅光、黃光或綠光下,玫耳都可以結出子實體;若只有藍光,則不能長成。玫耳的顯型會受到照明的顏色及光度所影響。例如在綠光下,子實體會呈淡橙色,蕈柄較短及筆直,傘狀帽很大及有明顯的紋;這與在綠葉下長成的玫耳相像。若是在黃光照射下,玫耳會呈鮮橙色,傘狀帽較細小,紋理也不明顯;這與在冬天落葉後長成的玫耳相似。

保育狀況

玫耳可以單獨或成束的生長。1980年代的歐洲因空氣污染及改變土地用途,
並非所有小菌褶都由傘狀帽延伸到蕈柄並非所有小菌褶都由傘狀帽延伸到蕈柄
真菌的數量大幅下降。自此歐洲多國就對真菌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並制訂了真菌的紅色名錄。玫耳在超過一半的歐洲國家中都被列入紅色名錄,狀況屬於極危、瀕危或近危。玫耳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已經出現區域性滅絕。它們是匈牙利受保護的35種真菌之一,任何採集都是違法的。

真菌盤點(四)

真菌門(Eumycota;Mycobionta)真菌界的一門。通常所稱的真菌即指該門菌。營養體大多為分枝繁茂的發達菌絲體,少數菌絲體不發達,一些低等種類為單細胞,真菌的菌絲有三種:氣生菌絲、營養菌絲、直立菌絲。它主要依靠營養菌絲來吸收營養物質。本任務主要盤點真菌門中得種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