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嫻

王鳳嫻

王鳳嫻,生活在明神宗萬曆(1573~1620)前後,字瑞卿,號文如子,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金山呂巷顏圩村寒圩)人,建寧知府王善繼女。解元王獻吉之姐,宜春(今屬江西省)令張本嘉妻。著有《焚余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鳳嫻自幼聰穎,工文筆,有詩名,一代女詩人女詞人,垂髫時,祖父命對云:“秀眉新月小”。她即應聲云:“鬢髮片雲濃”。後適進士張本嘉妻。夫逝後,艱辛自誓,撫其子女,其他事跡不可考。

生有一子二女:長子張汝開,舉於鄉,為懷慶丞;長女張引元,字文姝;次女張引慶,字媚姝,皆亦能詩詞。母女有詩詞往來,感情深厚,但不幸女兒亦早亡。王鳳嫻寫就《哭女》動人詩篇。《玉鏡陽秋》評曰:《哭女》諸絕,最真摯可誦。清范濂評其詩“高華絕響”。

作品名錄

王鳳嫻著有《翠樓集》、《貫珠集》、《焚餘草》五卷。《焚餘草》輯入《女中七才子蘭咳二集》中。

著作出版緣由

明、清婦女寫作和結集出版之盛況已經成了學界不爭的事實。值此盛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言論也塵囂四起。有人針對婦女出版作品評論道:“從來婦言不出閫(閨門),即使閨中有此韻事,亦僅可於琴瑟在御時,作賞鑒之資,胡可刊版流傳,誇耀於世乎?”

王鳳嫻之兄王獻吉在序《焚余草》時道出婦女“焚稿”與結集出版之間的內幕:“(孺人)俯仰三四十年間,榮華凋落,奄忽變遷,觸物興情,驚離吊往,無不於詩焉發之。孺人亦雅不以屑意,成輒棄去,所存無幾何。一日謂不肖曰:婦道無文,我且付之祖龍。余曰:是不然,《詩》三百篇,大都出於婦人女子,…… 刪《詩》者采而輯之,列之《國風》,以為化始。”當王鳳嫻在猶豫她的詩稿存留時,並沒有竟自焚稿,而是徵求兄弟的意見。王獻吉以《詩》三百為例駁斥了“婦道無文”的教訓,王鳳嫻也就釋然地將詩稿付梓流傳後世。

王鳳嫻的兄弟王獻吉之見識非同一般。他認為婦言一經付梓就成為後世史家有案可稽的材料。正是這種歷史保存意識使得婦女作品結集出版合乎情理、有規可循。如果王鳳嫻焚了詩稿,她的作品就像歷史中絕大多數婦女作品一樣寂然無聲。換言之,出版歷史性地保存了婦女的聲音。許多女作家認識到出版的重要性,只是刻意地用“焚餘”或“繡餘”命名文集,或在序跋中以婦德的表白來包裝遮掩其走出閫外之婦言。除了文學創作,婦女的箴管之作——女教書在明清兩代傳播亦廣。其中以《閨閣女四書》最負盛名。

詩作選摘

《賦得白裏白》

鶴步瑤階淨,螢飛星漢斜。

玉人褰素幕,和月折梨花。

《引慶和》

禾黍已蒙香徑土,蘇台還恨鎖蒼厓。

雲歸疊疊堆鴉鬢,花落紛紛擲燕釵。

此日錦笙惟島弄,當年雄劍自塵埋。

荒原古柏西風裡,漫對吳山獨愴懷。

《館娃宮次韻命二女同作》

香徑有基惟鳥跡,屟廊無主剩苔厓。

花錢旋舞留金靨,蝸宇縱橫見玉釵。

頹榭草深歸燕繞,故宮月冷野狐埋。

西風禾黍斜陽道,過此行人合愴懷。

《引元和》

繁華事散惟荒土,麋鹿蹤消只蘚厓。

皓月尚疑懸玉鏡,露桃猶似妒金釵。

蛾眉一瞬歌塵散,魚腹千年俠骨埋。

今日姑蘇重回首,嶺雲江水不勝懷。

《引慶和》

雒陽三月雨如煙,添得離人思黯然。

惆悵秦樓分鳳侶,清燈寒月自年年。

《引元和》

人自傷心春自回,倚闌愁睹燕歸來。

玉簫吹斷秦樓曲,嬴得紅顏鏡里灰。

《寄妹》

金風初度井梧枝,正是懷人病起遲。

兩地離愁懸一鏡,九秋新恨上雙眉。

久虛詠雪聯芳句,每憶挑燈共課時。

塞雁已歸書未達,江城寒月照相思。

《戍申上元寫懷》

欲向空門淨六塵,松龕蒲簟度芳春。

病容消瘦慵梳洗,一任東風冷笑人。

《七絕·悲感二女遺物四首之一·空閨》

壁網蛛絲鏡網塵,花鈿委地不知春。

傷心怕見呢喃燕,猶在雕梁覓主人。

《七絕·悲感二女遺物四首之二·閒針》

少年工制獨稱奇,絕似靈芸夜繡時。

笑語樓前爭乞巧,傷心無復見穿絲。

《七絕·悲感二女遺物四首之三·剩粉》

曉妝曾整傅鉛華,玉匣新開斗雪花。

今日可憐俱委落,余香猶自鎖窗紗。

《七絕·悲感二女遺物四首之四·燕子樓》

燕子樓頭燕子回,何年鶴去見歸來。

相思怨結東風淚,灑向殘花已剩灰。

詞作

《浣溪沙》

新篁曲徑野草香。隨風閃閃蝶衣忙。柳綿飛墮點衣裳。

人在鏡中憐影瘦,燕翻波面舞春長。小橋古渡半斜陽。

《臨江仙》

珠簾不捲銀蟾透,夜涼獨自憑闌。瑤琴欲整指生寒。

鶴歸松露冷,人靜井梧殘。天際一聲新度雁,翱翔似覓回灘。

浮生幾見幾多歡。三秋今已半,楓葉醉林丹。

《念奴嬌·寄女文姝》

花嬌柳媚,問東君,正是芳菲時節。

帳暖流蘇,雞報曉、睡起峭寒猶怯。烏鳥情牽,青鸞信杳。

追憶當年別,臨岐淚滴,衷腸哽咽難說。

淒涼望斷行雲,柴門倚遍,空對閒風月。

屈指歸期,無限恨、添得愁懷疊疊。

鏡影非前,人情異昔,怎禁心摧折。欲憑誰訴,數莖新見華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