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體健

王體健

男,漢族,1968年10月生,江蘇泰州人。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承擔本科生必修課程"大氣科學概論"、“大氣化學”和研究生學位課程"大氣擴散理論和模式"、"大氣環境模擬"、"大氣化學專題"等教學任務"。長期從事中小尺度大氣環境模擬及套用、大氣化學與區域氣候變化、大氣沉降與土壤物質交換等方面的研究。

簡介

男,漢族,1968年10月生,江蘇泰州人。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1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大氣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1994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大氣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獲博士學位。1999-2006年期間先後到香港理工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和美國愛荷華大學,美國大氣研究中心從事學術訪問研究。
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物理分會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顆粒學會氣溶膠分會理事,江蘇省氣象學會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南京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
承擔本科生必修課程"大氣科學概論"、“大氣化學”和研究生學位課程"大氣擴散理論和模式"、"大氣環境模擬"、"大氣化學專題"等教學任務"。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6名,目前指導在讀碩士生9名,博士生3名。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華東地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氣氮素輸入的定量研究”,國家“973”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帶的氣候效應及對策研究”,“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和大氣環境質量演變和調控機理研究”、“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的研究”、“中國酸雨沉降機制、輸送態勢及調控原理”,“863”項目“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模擬與風險控制技術”,“重點城市群大氣複合污染物綜合防治和技術集成示範”,“十五攻關”項目“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技術與示範研究”的子課題負責人。曾獲美國START青年訪問學者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電力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涂長望青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優秀青年氣象工作者”榮譽稱號。
長期從事中小尺度大氣環境模擬及套用、大氣化學與區域氣候變化、大氣沉降與土壤物質交換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主要SCI和國內主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參與編寫著作4部。主要科研成果如下:1)建立了大氣酸性沉降的定位觀測系統,定量研究了大氣硫氮沉降輸入農田生態系統的通量,確定了農田生態系統硫素和氮素平衡各分量組成及大氣沉降的貢獻比例;2)自行發展了區域大氣環境模式系統(RegAEMS),達到目前第三代空氣品質模型的性能指標和研究水平,成功模擬了中國地區的氣態物濃度、氣溶膠濃度和硫、氮沉降分布;3)完成了對流層大氣化學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的雙向耦合,建立了區域氣候化學模式系統(RegCCMS),主要用於對流層臭氧、硫酸鹽/硝酸鹽/黑碳/有機碳氣溶膠的時空分布、輻射強迫和氣候效應研究;4)自主研製了區域空氣品質模式系統(RegAQMS),在區域空氣品質預報、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容量核定和大氣環境規劃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套用;5)通過綜合分析手段,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局地污染和區域污染並重的綜合特徵和主要成因,提出了區域尺度上NOX控制區和VOC控制區的分離指標,給出了局地污染和區域污染的相對貢獻,分析了人為源和自然源的不同影響,為區域光化學污染的控制提供了科學基礎。

代表性論文

(1)WangTijian,SunZhaoboandLiZongkai,Acondensedgas-phasemodelanditsapplication,AdvanceinAtmosphericScience,16(4),607-618,1999.
(2)WangTijian,JinLongshan,LiZongkaiandK.S.Lam,AmodelingstudyofacidrainandrecommendedemissioncontrolstrategiesinChina.AtmosphericEnvironment,34(26),4467-4477,2000.
(3)T.J.Wang,Y.Zhang,M.Zhang,Z.Y.Hu,C.K.Xu,Y.W.Zhao.AtmosphericsulfurdepositionandthesulfurnutritionofcropsatanagriculturalsiteinJiangxiprovinceofChina,Tellus,2003,55B,893-900.
(4)T.J.Wang,J.ZMin,Y.F.XuandK.S.Lam.SeasonalvariationsofanthropogenicsulphateaerosolanddirectradiativeforcingoverChina.MeteorologyandAtmosphericPhysics,2003,84(3-4),185-193.
(5)T.J.Wang,K.S.Lam,C.W.Tsang,S.C.Kot.OnthevariabilityandcorrelationofsurfaceozoneandcarbonmonoxideobservedinHongKongusingtrajectoryandregressionanalyses,AdvanceofAtmosphereScience,2004,21(1),141-152.
(6)T.J.Wang,Z.Y.Hu,M.Xie,Y.Zhang,C.K.Xu,Z.H.Chao,AtmosphericsulfurdepositionontodifferentecosystemsoverChina,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andHealth,2004,26(2),169-177.
(7)T.J.Wang,H.M.Yang,L.J.Gao,Y.Zhang,Z.Y.Hu,C.K.Xu,AtmosphericsulfurdepositiononfarmlandinEastChina,Pedosphere,2005,15(1),120-128.
(8)T.J.WANG,K.S.LAM,M.XIE,X.M.WANG,G.CARMICHAEL,Y.S.Li,IntegratedstudiesofaphotochemicalsmogepisodeinHongKongandregionaltransportinthePearlRiverDeltaofChina,Tellus,2006,58B,31-40.
(9)WangTijian,JiangFei,Li,Shu,LiuQian,Airpollutiontrendduring1996-2003andcross-bordertransportincityclustersoverYangtzeRiverDeltaregionofChina,TAO,2007,18(5),995-1009.
(10)TijianWang,ShuLi,FanhuiShen,JunjunDeng,andMinXie,Investigationsondirectandindirecteffectofnitrateon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Chinausingaregionalclimatechemistrymodelingsystem,J.Geophys.Res.,115,D00K19,doi:10.1029/2009JD013165,20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