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霈

王霈,字潤田,安徽合肥人,清朝畫家,擅長畫山水。

基本信息

清代人士

王霈[清]字潤田,合肥布衣。工山水。著榆蔭樓詩稿。《清畫家詩史》

醫生

王霈 江蘇省靖江市人民醫院婦產科 醫師
論文:《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宮外孕的比較》

農藝師

王霈,湖南祁東縣人,漢族,1969年2月出生,1991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文化,中共黨員。 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永州市農科所從事行政管理及農業科研工作,先後任辦公室、水產室、畜牧水產室、烤菸室任主任,2003年9月被任命為所黨委委員,2008年12月被任命為永州市農科所總農藝師。現為永州市菸草學會常務理事。
主持“湖南烤菸良種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課題。該課題於2008年6月通過成果鑑定,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榮獲永州市2008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組織實施永州市重點課題“湘南丘陵區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
先後在國家級期刊中發表4篇論文:《烤菸良種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發表於《作物研究》2008年第22卷第2期;《烤菸良種繁育穩產技術》發表於《現代農業科技》2008年第18期;《不同生育期施用鉀肥對烤菸生長、產量、質量的影響》發表於《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第38期;《種子採收成熟度對烤菸良種繁育產質量的影響》發表於《種子》2004年第23卷,第9期。
每年都參加市科技局、農業局及本所的科技下鄉活動,積極撰寫科普宣傳資料,利用農村集市宣講科技興農知識。同時積極倡導創辦農民夜校,併到場授課。累計發放宣傳資料1萬多份,培訓農民6000多人次,主寫了《湖南烤菸良種生產技術規程》,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多次評為先進個人、先進黨員;所領導的科室多次被評為先進科室。2006—2008年度連續三年被永州市菸草專賣局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

清代著名醫生

王霈(1821 -?)字澍堂,號叔感,別號痴雲,臨清名醫、教育家。清道光元年(1821)出生在陶屯村一個農民家庭,先祖原籍蒼山縣蘭陵鎮,明朝末年遷來臨清定居。
王霈幼年聰明過人,嗜學好進,早在蒙學時期,就已顯露頭角,但性情十分古怪。他在上私塾時,每次教師號書令讀,別的同學都咿咿呀呀念個不停,而他卻拿來魚竿和一本《千家詩》徑去池邊垂釣,臨到背書時,他才回學堂念一會兒書,到老師叫他背書時他卻能背得滾瓜爛熟,老師號多少,他就能背多少。天長日久,對別的學生影響很大,於是老師就想割剎他的驕氣,然後再制止他任意釣魚不守校規的行為。有一次老師便用針扎書紙,扎透多少頁就叫他背多少頁,但他照常先釣魚,而後念書,雖然到時背過了,但吃力很大。次日老師又加重作業,讓他去背,他惱怒在心,便隨手拿起一本《萬年曆》,奪過老師用的針,狠狠扎書,然後擺在老師面前,讓他去念念背背,鬧得老師十分尷尬。放學之後,老師找到他家長,訴說道:“你這個孩子,才分很好,只是脾氣太怪,我實在教不了他,您另請高明吧。”
此後,他便拜在林園村張香畹先生門下,繼續攻讀。由於老師因勢利導,他又很努力,學業長進很快。以後,又轉拜牌坊趙院村老進士張廉泉,幾年功夫他的詩文程度便斐然可觀了。每次應州試或府試都名列前茅,並被授予學官弟子員。但此後,他十年應考,卻屢次失意。究其失敗原因,皆因其文章偏於指責時弊,借古諷今,而不能迎合官場口味所致:王霈見宦海難渡,便另闢蹊徑,致力於地方的公益事業二他一面精研學術,講學育才;一面通習醫道,治病救人。曾先後設館七處,教學達20年,育士掄才,成績卓著。其得意門生湯甲第、孫玉璣等都是風雲一時的人物。在醫道方面,他頻得奧秘。對於前來就醫者,必精心診斷溫語安慰。如病人不能前來,則細問情由,酌情開方,並仔細交待服法用量和禁忌等等。本村人如有急病,他聞訊即到,飯不吃覺不睡,親自煎藥,陪床觀察,必伺脫離險期,方肯離去。更感人的是,如果富戶有車馬來接診時,必令其繞道貧苦患者家中就診後,方去富家施醫。
大辛莊孫蘭田素與王霈交好。及孫蘭田在京師為官,便把他接去北京任所,侍以師禮,待如上賓。並以王霈品學高尚為由,亟力向上推薦。而他無意仕進,屢薦不應,後來便寓居松筠庵僧舍。不久,王霈經孫蘭田介紹認識了內閣中書劉曉山。此人雖身居高官,卻品質高潔,頗有學者風度。由於常到王霈住處聚會談心,兩人感情日漸深厚。後來劉中書夫人患病,屢醫無效,得知王霈醫術高明,便請他診治。王霈診後說道:“夫人沒病,實系大喜。”並指出夫人的病是由於胡亂服藥,中毒所致,便令其服解毒安胎之劑,果然藥到病除,產一男嬰。劉曉山為了表示謝意,加之孫蘭田從中慫恿,就想放王霈作縣令,而王霈卻說:“當縣官就得理民詞,如秉公而斷就會惹亂子,我乾不來。”經孫、劉再三勸說,王霈方勉強答應,任魚台縣訓導。
光緒十三年(1887),王霈離京到濟南府衙領憑複試。當試官出題後,王霈不用筆,當面口誦成章。試官聞聽讚嘆道:“可惜大材小用了。”過後王霈曾以“百年成夢已過半,一職如棋亦偶贏”的詩句來追憶這件事。王霈到魚台就職後,便 把縣裡的生員招進書院,悉心教誨,勤課勤試,不到一年,就使這個幾十年來鄉試未中的縣境,大大改觀了落後局面。生員王圭、王相兩人,先是鄉榜留名,繼而連捷,都成了進士。
王霈對童生不僅管教嚴,而且愛護備至。一天,他發覺某生沒來,便詢問其因。原來有一鄉紳調戲該生姊妹,被該生痛斥逐散。這鄉紳懷恨在心,便暗中栽贓行賄,誣告該生為盜,結果該生被逮入獄。王霈聞聽後即人衙,要求縣官將人釋放。縣官卻支吾其詞,藉故推諉。王霈忿忿不平,便差人抓來一名衙役。縣官聞信大怒,帶人前來問罪,斥責王霈無理,越規於政,辱沒斯文,命令立刻放人。王霈則當眾指責縣官貪贓枉法、誣良為盜的罪惡勾當。這一來鄉紳慌了手腳,一面向縣官請罪,一面向王霈陪情。王霈便趁機與縣官
達成三件協定:(一)立即釋放學生。(二)罰酒席數桌,令鄉紳在筵前認罪o(三)罰銀十兩,賞給被捆衙役,以償其名譽之失。就這樣平息了這場風波。
王霈在魚台待了八年,期間曾換十任縣官,只有最後一任趙英祚和王霈意氣相投,相交甚厚,並為王霈的《詩草》作了序言。後王霈因年邁告老還鄉,臨行前王霈留詩與趙惜別:“八載寒氈十令陪,恐吾福薄易生災,欲求長樂須知足,一葉扁舟歸去來。”
王霈家有繼室寡媳等六人,薄田三十畝。由於他為官清廉,沒有積蓄,故年年入不敷出,便重操舊業,施醫賣藥,藉以餬口。但其代辦人不老實,對病家討賬時屢有訛詐行為。後被王霈發覺,怕壞名譽,索性把藥鋪關閉,專門行醫了。
王霈好詩文,常與諸同好酬和為樂,或縱談心性,或探索學術,一生殫精竭誠,不遺餘力。所著《痴雲詩草》,是其門生聯合給他印行的,現僅保存了原本一卷,由陶屯村陶瑞卿先生珍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