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維

王邦維,教授,畢業於四川大學,代表作品《東方文化詞典》。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邦維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梵語文學、梵語與漢語佛教文獻、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中印文化關係史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專著

主要著作(書):

1佛經故事選,重慶出版社,重慶,1985,7+343頁

2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中華書局,北京,1988,4+20+2+301頁

3佛教史話,商務印書館,北京,1991,66頁

4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中華書局,北京,1995,3+187+268頁

5唐高僧義淨生平及其著作論考,重慶出版社,重慶,1996,4+2+198頁

主要作品

參加撰寫(書):

1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北京,1985,1990,1995,19+149+1116頁;參加撰寫人員:季羨林、張廣達、朱傑勤、楊廷福、耿世民、張毅、蔣忠新、王邦維;個人承擔工作:協助季羨林修改初稿,核對引文,繪製圖表,校對等

2 東方文化詞典,撰寫有關印度佛教的全部詞條,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主要學術論文及研究札記:

1 也談嚼楊木的由來,《學術研究》,1983,第2期,廣州,第109頁

2 義淨籍貫考辨及其它,《中華文史論叢》,1984,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7-90頁

3 論義淨時代的印度佛教寺院,《南亞東南亞評論》,第2輯,1988,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13-150頁

6 部派、大乘和小乘,《南亞東南亞評論》,第 3輯,1989,北京大學出版社,第89-113頁

7 略論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和大小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9,第4期,第64-72頁

8 敦煌本《南海寄歸內法傳》(P.2001)題記,《中國文化》,創刊號,三聯書店,1989,第44-46頁

9 記劍橋的中國書,《書品》,1990,第4期,中華書局,第48-68頁

10 陳寅恪先生讀三種《高僧傳》札記輯錄,《中國文化》,第2期,三聯書店,1990,第149-155頁

11 略論大乘《大般涅槃經》的傳譯,《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江西出版社,1991,第769-787頁;又載:《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台北,1993,第103-127頁

12 Buddhist Nikayas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Eyes (condensed version), in Buddhist Studies: Present and Future, Selected Papers of the IABS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NESCO, ed. by A. Gurugé, Paris, 1992, pp.65-72

13 鳩摩羅什《通韻》考疑暨敦煌寫本S.1344號相關問題,《中國文化》,第7期,三聯書店,1992,第71-75頁;又載:《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第68-80頁

14 新版《宋高僧傳》卷一至卷三校點商榷數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第4期,長春,第28-29頁

15 安息僧與早期中國佛教,《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83-93頁

17 峨眉山繼業三藏西域行程略箋釋,《南亞研究》,1993,第 2期,北京,36-40頁

18 雜藏考,《國學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第561-573頁

19 跋梵文貝葉經說出世部比丘律 Abhisamacarika,《中國文化》,第10期,三聯書店,1994,第116-123頁

20 Buddhist Nikaayas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Eyes (full version), in Untersuchungen zur buddhistischen Literatur, ed. by H. Bechert, Göttingen, 1994, pp.165-203

21 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佚文輯考,《清華漢學研究》,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第167-175頁

22 謝靈運《十四音訓敘》輯考,《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第275-300頁;修訂稿載:《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1998,第631-646頁。

23 唐代新羅赴印求法僧事跡考實,《韓國學論文集》,第4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第66-73頁

24 說出世部比丘律 Abhisamacarika (《威儀法》)第一品第一節,《北京大學學報》(東方文化研究專刊),1996,第21-24頁

25 禪宗所傳祖師世系與印度佛教付法藏的傳說,《學人》,第10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第351-365頁

26 玄奘的梵音“四十七言”和義淨的“四十九字”,《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論文集》,中華書局,1997,第225-230頁

27 The Indian Origi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han School'spatriarchTradition, in Dharmaduta: Mélanges offerts au Vénérable Thích Huyên-Vi à l' occasion de son soixante-dixième anniversaire, ed. by Bhikkhu T. Dhammaratana and Bhikkhu Pasadika, Paris, 1997, pp.261-270

28 Mahayana or Hinayana: A Reconsideration on the yana Affiliation of An Shigao and his School, in Bauddhavidyasudhakarah, Studies in Honour of Heinz Bechert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5th Birthday, ed. by P. Kieffer-Pülz and J. Hartmann, Swisstal-Odendorf, 1997, pp.689-697;修改稿又載:《伊朗學在中國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106-114頁

29 論安世高及其所傳學說的性質,《佛教與中國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第667-682頁

30 北京大學的印度學研究:八十年的回顧,《北京大學學報》,1998,第2期,第98-104頁;又載:《複印報刊資料﹒世界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8,第5期,第3-9頁

31 釋迦牟尼時代以後的提婆達多派,《中國佛學》,第一卷一期,台北,1998,第217-223 頁

32四十二字門考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台北,1999,第17-24頁

33 說一切有部與中國佛教史的研究,《印順思想》,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第117-123頁

34 論阿富汗新發現的佉盧文佛教經卷,《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卷上),台北,2000,第13-20頁

35 關於“洛州無影”,《魏維賢七十華誕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302-305頁

書評書序

1 印度教倫理規範《摩奴法論》評介,《圖書評論輯1978-198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第208-211頁

2 讀新版《入唐求法巡禮記校注》,《東方文化》,第 2期,1994,廣州,第75-77頁

3 評新出兩種研究《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的書,《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415-420頁

4 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63-368頁

5 Sanskrit-Texte aus dem buddhistischen Kanon: Neuentdeckungen und Neueditionen,《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368-373頁

6 Xuanzangs Leben und Werk: Teil I, II, IV,《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543-549頁

7 Untersuchungen zur buddhistischen Literatur, Zweite Folge,《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605-611頁

8 《梵字悉曇入門》書序,《梵字悉曇入門》,林光明著,台灣嘉豐出版社,1999,第4-8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