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瑞

王邦瑞

王邦瑞(1495—1561),明河南宜陽人,字維賢,或作惟賢,號鳳泉。正德進士。改庶吉士,出為廣德知州。嘉靖中屢遷吏部左侍郎。俺答兵臨京師,他總督九門。因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逮下獄,遂攝兵部,兼督團營。韃靼兵退,改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條上興革六事,言宦官典兵,為古今大患,請盡撤提督監槍者。後被仇鸞構陷,以忤旨罷官。有《王襄毅公集》

人物簡介

王邦瑞王邦瑞

王邦瑞(1495—1561),明河南宜陽人,字維賢,或作惟賢,號鳳泉。正德進士。改庶吉士,出為廣德知州。嘉靖中屢遷吏部左侍郎。俺答兵臨京師,他總督九門。因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逮下獄,遂攝兵部,兼督團營。韃靼兵退,改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條上興革六事,言宦官典兵,為古今大患,請盡撤提督監槍者。後被仇鸞構陷,以忤旨罷官。有《王襄毅公集》

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改吉士,授廣德知州。嘉靖史,歷官南京吏部郎中、陝西提學僉事、固原兵備副使、陝西參政。升右僉都御中,巡撫寧夏。召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俺答犯都城,王邦瑞奉命總督京城九門,代攝兵部尚書,兼督團營。京師取消戒嚴之後,上疏極言團營之弊,世宗納其言,遂罷十二團營,恢復三大建設制。並改王邦瑞為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又疏言宦官典兵為自古以來之大害,盡撤宦官監軍。世宗亦從之。進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時大將軍鹹寧候仇鸞跋扈專橫,欲節制諸軍,王邦瑞堅持灑可。於是為仇鸞所誣陷,落職家居十年。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初一日,乃起故官。嘉靖四十年十二月十三日卒於官,年七十七,贈太子少保,謚襄毅。

人物故事

有膽有智

王邦瑞六七歲時,常和小朋友在街上用磚塊石礫做修城築堡遊戲。

有一次,他們正玩得起勁,忽見衙皂鳴鑼喝道,一乘八抬大橋過來了。這時,其他孩子們和街上百姓都紛紛躲避,王邦瑞卻坐在他們玩築的“城堡”里穩穩不動。一衙皂怒沖沖地喝道:“誰家這無管教的狂生,大老爺到此還不讓路。”王邦瑞一聽,站起來衝著他說:“世上只有官躲城,哪裡會有城躲官。”衙皂只得將此話如實回稟大老爺,大老爺覺得這孩子年紀雖小,倒也頗有膽識,便繞“城堡”而過。

寒窗夜讀

王邦瑞十二三歲時,因家境貧困,一直沒有入塾讀書。他每天打柴回家,總到私塾門口,靜聽學生們讀書,常常很晚才回家。有一次,王邦瑞正倚在私塾門旁的石獅上,全神貫注地聽讀,塾師責問道:“哪家的野孩子,在這裡乾什麼?”邦瑞微微一笑道:“聽讀”。塾師道:“你這野孩子,還能聽出點意思嗎?”王邦瑞順口背誦了兩段經文給他聽。塾師聽後,甚覺王邦瑞聰明,就問道:“你這樣聰明,為何不上學呢?”邦瑞聽了一聲不響地低下頭去,眼裡閃出了晶瑩的淚花,塾師憐憫地問:“是家庭不便嗎?”邦瑞這才慢吞吞地說:“家裡窮,爹不讓我來!”塾師見他衣服襤褸,不再問下去了。以後塾師與他父母商量,收他作了校友,邊耕邊讀,深夜不息,日復一日,終於成名。

為民造福

王邦瑞居官後,嘉靖皇帝對他很器重,即派他作寧夏巡撫之職。他見到寧夏雖處在黃河之濱,但大部分土地卻不能澆灌,加之連年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苦。於是他身先士卒從黃河岸邊的山岩上挖掘隧道開渠引水澆田。由於工程大,沒經驗,見效慢,有人竟說是勞民傷財,他被罷了官。當他離職時,就在寧夏官府門前的大照壁上題了“虎去山還在,山在虎重來”10個大字,表明他治理山河的雄心壯志。後來,他又奏明皇上闡述了他要治理寧夏的決心和理由。皇上聞奏大悅,二次派他出任寧夏。他用了很短的時間,開挖了3條幹渠,縱橫灌溉800餘里,對發展寧夏水利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寧夏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在地頭蓋起了“尚書廟”,每逢過年過節,都要擺上供品紀念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