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庶

王軼庶,遼寧錦州人,1973年生,在甘肅長大,攝影記者。


王軼庶王軼庶

簡介

遼寧錦州人,1973年生,在甘肅長大,現居廣州。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南方周末》攝影記者。其攝影作品多次在各大網站展出,比較著名的有南方周末公益影展王軼庶專輯,作品集《歸程》等,並有新浪攝影專欄等特別欄目。

作品

影展

2009 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現在的攝影》
2009 美國亞特蘭大攝影節
2006 美國紐約MoCA美術館
2005 美國舊金山攝影博覽會
2005 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2005 平遙國際攝影節,個展《弔詭大地》
2004 武夷山國際攝影節
2003 廣州"中國人本"攝影展
2003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2 美國舊金山五人攝影展
(San Francisco City Hall)

文獻

2002 一組作品在美國《B&W》雜誌發表
2005 《中國攝影》雜誌 訪談

收藏

2004 廣東美術館
2005 廣東美術館
2007 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
王軼庶新浪專欄開首語:娛樂,安全的體驗。
“對娛樂的解釋,我認同鳳凰衛視娛樂串串燒主持梁冬先生下的定義:DOUBLE_QUOTATI ON娛樂是安全的體驗",跳樓是自殺,拴跟繩子就是蹦極,就是娛樂。這是一個欲望撲面而來的年代,娛樂更是個名利場。五光十色,聲聲入耳,外面打打殺殺,室內歌舞昇平,娛樂意味著安全,放鬆,下降,消解。
這時候,一些畫面會闖進來,碰巧被我記錄下來。南方都市報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可以全身心的把眼睛注視這些場合。放在這裡的,便是從那些聲色中濺出來的一些碎片。我喜歡那些有意味的場景,有人喜歡凝視明星們的臉,我更愛看他們身處的環境。適度的距離讓我知道彼此都在做什麼。”

圖/王軼庶

圖/王軼庶

事件

簡介

2011年6月8日,一場關於豆腐腦甜鹹之爭引爆網路。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這個看似無厘頭的話題卻引發十餘萬網友的熱議。而王軼庶正是豆腐腦事件的始作俑者。

詳情

一通牢騷引發討論
家在北方的王軼庶,到廣州工作後已經七八年沒吃到過“簡單的”紅棗粽子了。今年端午,他忍不住在微博上發了一通牢騷:“粽子裡只放糯米和紅棗很難嗎?”在與朋友的聊天中,王軼庶從粽子跳到了豆腐腦上。他說“我剛到廣州的時候,看見他們往豆腐腦裡面放糖,崩潰啊,那還能吃嗎?”對方聽說,北方的豆腐腦放鹽,表情比他還悲催,“北方的吃法,南方人不能接受,南方人的吃法,北方人也實在難以下咽。”
6月8日,@橋東里在自己的微博里寫道:“在豆腐腦鹹甜事上,最見南北差異……彼此見對方都想吐……你覺得豆腐腦應該是鹹還是甜?”此條微博一出,一場關於豆腐腦甜鹹的口水戰大幕拉起。
截至6月17日,該微博已被轉發36663次,評論量達10135條,關於豆腐腦的話題量達152268個。博友互稱“甜黨”、“鹹黨”,有呼籲“雙邊會談”的,也有聲稱“拒絕妥協”的。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鹹,關於哪個是正宗吃法,大多網友都“大度”地表示,只要自己吃得開心,沒有必要爭論。 也有博友表現出了不屑。博友李健寫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什麼好爭的。泡泡留言:暈倒!!!這個事情還有爭論的必要啊?都太閒了吧?
資深人士評論
網路輿論研究人士、資深媒體評論員蒲紅果認為,這場豆腐腦之爭充分體現了網路時代的特點。
一是網民娛樂化心態的表現。豆腐腦甜鹹,事情小得甚至近乎無聊,但是它卻成了熱議話題。從本質上看,這是一起娛樂事件。儘管有明顯的南北文化差異之爭,但是所爭的絕非甜鹹,而是娛樂化的社會情緒。
二是網路時代溝通無障礙的體現。中國正進入以微部落格為代表的即時網路階段。微部落格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高效性、便捷性為一個微小問題成為熱議話題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