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庭

王蘭庭(1865——1938)原名新苓,號畹香,六安縣大牛集人〔現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舉,十五年進士及第,先後任會試考官、編修處纂修、國史館總編纂等職。光緒二十九(1903年),擢入翰林院,帝授檢討,記名御史,為光緒皇帝的文學侍讀,從二品。所撰《殿試御覽》,光緒帝批語贊云:“詞清似水,筆利如刀”。宣統元年(1909年),父喪,返六安守孝侍母,丁憂未滿,辛亥革命爆發,清朝亡,民國立。乃賦詩頌曰:“改朔乾坤正,重光日丹懸”。遂定居六安城內,易名逋,字秋士。

基本信息

生平

1911年,出任六安州立中學堂監督〔即堂長〕。致力改革舊學制,設定新課程,實行文實分科,文科以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為主課;實科以外國語、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為主課。注重嚴肅師道,平時飲食起居,身為儀則。關注時局,樹立新學風,以“憂國憂民思想”為六安造就眾多英才。

1914年,多次謝絕安徽督軍倪嗣沖“出山襄辦安徽政務”之慕名聘請,自絕名利,恬淡家居,安於田園,學圃學稼,植樹蒔花。春秋佳日,或漫步隴頭,與田父野老共話桑麻;或殺雞沽酒,邀請詩友詞客細論詩文。抒發田園生活情趣,清新而雋永。詩如“柴門花落風為掃,幽棲為有田家好”〔《田家樂》〕,聯如“花事無多,鶴肩紅雨;詩情何處,牛背青山”〔《村居楹聯》〕。曾為《安徽通志》撰寫《六安宗教·物產志》等篇,參與《六安縣誌》編修。

民國23年,還為六安小東門外九墩塘的六德公園涼亭圓柱撰寫楹聯,其楹聯云:“六城風景,宛如西湖,把酒試登臨,四野桑麻收眼底;兩岸園林,曲通南海,憑欄增感觸,萬家憂樂在心頭”。 20年代,面對軍閥混戰,兵連禍接,水旱疾疫,民不堪命之社會現實,雖身在田園,而憂民憂國,其心如焚。積極參與救恤六安難民,為六安救災機關寫作《為災民募賑啟》雲:“鳩形鵠面,家家無隔宿之糧;白草青火磷,夜夜有啼冤之鬼。涸轍殲鱗,尚哀呼而乞活;覆巢乳燕,正慘叫以救援。”情辭慘烈,災民感戴。

1931年,日寇入侵,東北淪陷,乃有詩《書於“九一八”事變後》雲:“正愁戰壘四郊多,況復長鯨蹴海波。萬口爭銜精衛石,孤忠欲奮魯陽戈。河山忍見金甌破,身世還需鐵板歌。漆室吟殘聊自勵,鬃絲如許奈人何?”。其憂民愛國、仇日抗侮之情,激切如是。

1937年,日寇兵火延燒至六安,時雖年逾古稀,垂垂老矣,然不得不喘息扶杖,四處流浪。流亡途中,尚吟詩期盼:“何日家園桴鼓靜,隴頭倚杖看春耕。”1938年冬,在避難棲身之窮鄉破屋,張目飲恨,悽苦離世。

成就

在清代,殿試選官時,書法是一項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並且統一要求寫端端正正的“館閣體”。因此,進士從秀才始便練就了過硬的楷書功夫。王蘭庭擅長書法,除楷書外行草亦精,這是他及第入仕,欽點翰林的基本功。 翰林院是國家的人才重庫,被選中翰林是學子至高無上的榮譽。進士一旦被選為翰林,就被人們視為儲相。按清制,只有考中進士,才能入翰林,而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有資格入閣為大學士或成為封疆大吏。因此,“好好讀書入翰林”,是天下學子終生夢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