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初

人物概述

王胤初,筆名北地,女,漢族,1993 年出生於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90後”,自幼受到熱愛文學的母親林溪(王艷華)的影響,她也萌生了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加之周圍師長的鼓勵培養與自己的勤奮努力,小小年紀就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不久出版了首部詩集,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小詩人.

王胤初王胤初

個人資料

中文名:王胤初
職業:作家,學生
筆名:北地
就讀學校:山東省煙臺市第一中學
國籍:中國
主要榮譽:13 歲開始寫作,其作品多次發表於《時代文學》《山東文學》等刊物。2009 年,北地詩歌作品集
《藍色風信子》出版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北省廊坊市 王胤初,女,漢族,1993 年出生於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90後”,出生在河北廊坊,現就讀于山東省煙臺市第一中學。北地從13 歲開始寫作,其作品多次發表於《時代文學》《山東文學》等刊物。2009 年,北地詩歌作品集《藍色風信子》出版,收錄了她13 歲至16 歲的青春詩作150 余首,被文學名家評述" 文字亮麗淡雅,字裡行間流淌著青春氣息和生命的張力,極具靈性和秀氣"。2011年又出版散文集《當初印象》,引起良好社會反響。

作品風格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王胤初的作品總是洋洋灑灑、充滿靈秀之氣、富有人生感悟。作為一個90後作家,王胤初表現出了超乎年齡的大氣。在這個對90後充滿質疑、充滿爭議的年代,能看到一個反映當代年輕人人生觀、價值觀的作家實為不易,更為令人欣慰的是,從王胤初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90後一代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自我創新的人生導向。
王胤初善於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獲得對世界的新認識、獲得一種更寬廣的視野、更為深遠的胸懷,把生活中的見解與一則小故事相結合描述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成長痕跡、生活點滴躍然紙上,平實與趣味相結合,凝練中現哲理,讓我們看到了作者一點點成熟起來的文學功底和修養。

出版書籍

2009 年,北地詩歌作品集《藍色風信子》出版
2011年,散文集《當初印象》出版

人物評價

高高的個子,燦爛的笑容,一頭秀髮攏在腦後,儼然一位漂亮聰慧的大姑娘了。兩年前,我曾經前往煙臺參打開美麗的記憶寶盒許晨加北地詩歌集《藍色風信子》的座談會,留在記憶里的她,還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形象呢!她的真實姓名叫王胤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90後”,出生在河北廊坊,前幾年隨著事業成功的父母來到膠東煙臺開發區上學。自幼受到熱愛文學的母親的影響,她也萌生了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加之周圍師長的鼓勵培養與自己的勤奮努力,小小年紀就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不久出版了首部詩集,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小詩人了⋯⋯
難能可貴的是:北地沒有一丁點兒的驕傲,更沒有滿足現狀停步不前,而是作為成長路上的加油站,更加朝氣蓬勃地行進起來。在不影響正常高中學習的前提下,她不斷練筆,由詩而文,利用假期一口氣寫出了這部洋溢著濃郁青春氣息的散文集子。令人刮目相看。實際上,早在出版那部詩集時,北地就顯示出了超越其年齡的文學才華,而擺在眼前的這部散文書稿,又使人們看到了她日積月累好學上進所積蘊的文化素養。全書主要表現的是作者就讀於煙臺
雙語實驗學校“九年九班”(她們愛稱“久久”)的四年經歷,其間有學習的艱辛,有友情的可貴,有成長的煩惱,更有生活的快樂。儘管是由一篇篇短文組成,但全書是一個整體構思,分門別類,各表一枝,猶如打開了一個美麗的天真爛漫的記憶寶盒,引領著讀者走進這些可愛的少女少男的精神世界。北地所代表的這一代中學生,永遠對真善美富有強烈的嚮往與追求!這是我們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世代傳承、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儘管在征程上會遇到不平靜的風雨坎坷,但只要朝著這個方向百折不撓的前進,一個人就會越來越進步,一個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一個民族就會越來越文明。另外,作者在書中所展示出來的語言表達和人生哲理也令我感到十分驚喜。這說明她的文學寫作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更加深邃了,假以時日,刻苦登攀,是會寫出更為豐厚美好的作品來的。

家庭傳承

王胤初(北地)生長在一個開明民主注重文化修養的家庭,父母關愛有加卻不嬌生慣養,寄予願望卻不壓力重重,給她提供了一個寬鬆快樂的成長環境。這是值得其他家長們學習的地方。如果要在王胤初成長的道路上,尤其是作家成長道路上要選擇一個最重的人的話,那么這個人非她母親莫屬!她母親叫林溪,王胤初從小就受她母親的影響,耳濡目染漸漸喜歡上了文學。可以說林溪是王胤初作家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給女兒新書寫序的時候林溪這樣寫道:在和女兒的聊天中,談到最多的就是她的國中生活、她的母校雙語實驗中學、她的班級“九班”,還有她那些哥們兒、姐們兒的故事。每每談起,我都能感受到她內心的那份驕傲、留戀、幸福和難捨,漸漸地,那些老師、同學、故事在我的腦海里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鮮活,於是我就鼓勵女兒,再寫一本書,將這些美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並讓這些美好得以分享。去年夏天,女兒利用暑假的時間開始了本書的構思,全班的同學也幫助她整理素材。今年暑假,雖然面臨升入高三的壓力,女兒依然擠出時間,在緊張的補課之餘,進行著本書的創作,並於八月底完成了本書初稿,用她自己的話就是“實現目標、使命必達”!

作品賞析

《當初印象》《當初印象》
《當初印象》讀後感
90後:光陰里遇見,也在光陰里失去!
閱讀北地的《當初印象》是個偶然的機會,但是寫下這篇文字卻是必然的結果。初次聽說這本書,只知道是一名90後的小姑娘寫的,說實話有些不以為然,但是朋友推介也不便推辭;但是當涉獵書中的故事後,我發現我錯了,北地的這本書不像其他文學大家的書籍需要求知慾望極度膨脹,那散文式的表達清新流暢,讓你不自覺的浸入其間;一字一句,一人一事,無不勾起你對往昔的回憶,回憶那段美好的過去,給與你享受一次閱讀和冥想的雙重旅行!
《當初印象》可謂是一本新青年生活的“心靈雞湯”,對於這個口號,我感覺綽綽有餘。現在社會缺的是完整的“文化”氛圍,而文化的閱讀主體是青年,尤其是當今文壇“穿越、言情、玄幻”作品叢生,商業化操作橫行,本書就如一碗清水,徹底透析新青年的內心特質,頗有五四或格瓦拉時期解放思潮的味道;且21世紀流行文化的特徵,即是“休閒”,忙忙碌碌的人們寄希望與在乘捷運或就餐間隙有精粹的文字吸引自己,一方面不浪費時間,一方面不負閱讀期待,另一方面不會因大段冗長乏味的文字而喪失興趣。《當初印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新青年文學的佳作,同時這樣一個才女,也為新生代90後奠定了一個榜樣。
《當初印象》的每段故事,都能自然而然的讓你細讀一遍。不僅僅是我喜歡那些小故事,它們遠非“有趣”那么簡單,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回憶是誰都無法忘懷的,它裡面的料更豐富,意味也更深長。所有的傳奇和故事背後,都明明白白地寫著“光陰”兩個字。我們的感傷只有一個謎底,那就是光陰如水。我們在光陰里遇見,也在光陰里失去。但是我們需要去銘記,才能鑄就自己的成長!我想我有必要對90後說聲“抱歉”,你們不是敷衍的一代,在你們的身上也不缺乏耀眼的光環,只是有待去挖掘!
那么,人生的每個階段猶如攤開一張白紙,有必要用你喜歡的筆,重新開始鋪陳一場宏大的人生規劃,即使每次都只能實現那么二十分之一。這也許是我們能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最實際的一件事了;這也鑄成了我們內心的成長。
不由想到讀到的一句話“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生命中有太多的不捨,太多的難棄歲月;對於重重的東西,要輕輕的放。懂得珍惜的、尊重回憶的人,才能真正的珍惜。北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細細追尋北地的足跡,小在十三歲時她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藍色的風信子》,這得益於有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母親林溪也是山東文壇一名才女,平時的薰陶侵染,讓她受益匪淺。如今,她的《當初印象》帶著清新自然走向你我,雖未脫稚氣,但是意味悠長,品味“印象”,享受一次人生美好回憶和純淨心靈的啟迪!
《當初印象》,90後才女的花季物語
漫步在 花兒盛開的年代
吮吸著 醉人的芳香
譜寫著一首首青春的樂章
……
北地——《藍色風信子》
關於青春的回憶,關於生命的禮讚,關於關愛的思考……不得不承認我被北地的《當初印象》所觸動,清新自然的筆調,柔和溫婉的陳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讓你不知不覺已經讀到了書籍的末端;和本藤椅之上,意猶未盡,純純的回憶依舊在心頭環繞不絕。 兩代人,卻有著相通的情誼——在遙遠的記憶深處,依舊保存著那人,那事,那些畫面……一如《藍色風信子》里的一句話“牽出一片海,蕩漾徘徊,不願離開”。
對於“90後”,一直存在一定的芥蒂心理,在人們的眼中,那是衝動,茫然,稚嫩的一代;網路時代,爆炸式的新聞充斥著我們的視聽,聽到得聲音,看到的畫面都是“冷調晦暗”的;然而在這裡沒有韓寒《夢》的污穢語言,粗俗筆調;沒有郭敬明《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悠然灑脫,成熟睿智;這裡有的是氧氣般的清新以及環繞不絕的記憶;“久久”的回憶,“久久”的纏綿,只為那不能捨棄的青春和愛戀;從未想過一個年輕的小姑娘,能有如此細膩的內心——“因為留戀所以能夠記起,因為熱愛所以永遠存在記憶里”,感情是這么真摯自然;讀了“園丁需要勤奮和採取適當的方法,幼苗也須忍受被掐枝打尖的痛苦才能長為棟樑”,才明了青年一代的光環需要我們恰當的培護
怎樣才算一本好書?也許在北地的書中能找到些許解說。“讀書能明理”,讀書亦能懂人;那種對90後內心的細膩剖析,對新一代未來的深入展望,不僅能引起青年內心的共鳴,而且有助於“父子”兩輩人之間感情的交流和溝通;《當初印象》不僅僅是一部青春的柔美讚歌,更是一部家庭溝通的“心靈雞湯“。
其實全書詮釋了一個主題,那就是“愛”。愛是一種行為,也是種能力。讓我們相互依偎而不是相互依賴;在愛里我們能心領神會彼此,從此沒有隔膜和溝通的障礙。為了使我們彼此的情感與靈魂都得以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去愛!
吃藥容易,關鍵是需要一個“配方“。《當初印象》就如新一代健康成長的配方,讀懂他的同齡人能獲得心靈的釋放;讀懂它的父母,掌握了與子女溝通的良方。
北地仍舊走在路上,雖然前方的路還很漫長,但是有愛伴隨著她內心的成長。有心有愛的作家才能寫出深入肺腑的佳品;《當初印象》字裡行間都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映入眼帘是光點,讀到嘴邊亦留香!
“我們用最乾淨的心,最真摯的感情,譜寫了我們的青春,那是只屬於我們的瘋狂、叛逆、倔強、永不言悔的青春!”這就是北地,一個90後花季才女的青春物語!
一抹亮綠:讀《當初印象》的思考
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直都很贊同這樣的觀點,可是當我讀完《當初印象》這本紀念作者青春歲月的書籍,我還是不免詫異了一下,因為我實在沒有想到,這樣一本洋洋灑灑、充滿靈秀之氣、富有人生感悟的書籍竟是出自一個90後少女之手,在這個對90後充滿質疑、充滿爭議的年代,能看到一本反映當代年輕人人生觀、價值觀的書籍實為不易,更為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90後一代積極向上的心態和自我創新的人生導向。
《當初印象》,一本描寫自己青春歲月的書籍,作者北地,原名王胤初,從13歲就開始寫作,其作品多次發表於《時代文學》、《山東文學》等刊物,更在2009年出版了收錄其在13歲到16歲青春詩作的詩歌作品集《藍色風信子》,年紀雖小卻已經有所成就,其才華、其見地、其悟性早已超出了我們對90後的認知。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這樣自信、從容、善良的女孩是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呢?後來知道原來北地的母親林溪(原名王艷華)就是一位富有名氣的文學作家,讓我羨慕之餘也不得不道上我的敬佩之情,雖然出自書香門第、名流之家,深受父母疼愛卻沒有嬌生慣養,雖然面臨高考的壓力卻沒有放棄自身的興趣愛好,雖然老師父母對其寄予厚望卻沒有壓力重重,父母給了她一個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或許,只有在這樣的家庭里才能培養出這樣一個見解獨到的孩子吧。在日益流於浮躁、日益物質化的現代社會,在當今教育制度越來越被人詬病的當下,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不同於傳統社會的新青年、一種新教育制度下的典型,這應該是我們社會所有家長所應該學習之處。
書中作者所描寫的一切青春歲月都與“久久”息息相關,語言雖平實卻字字珠璣、句句見真知,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獲得對世界的新認識、獲得一種更寬廣的視野、更為深遠的胸懷,把生活中的見解與一則小故事相結合描述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成長痕跡、生活點滴躍然紙上,平實與趣味相結合,凝練中現哲理,讓我們看到了作者一點點成熟起來的文學功底和修養。
這讓我想到了當今的90後一代,被稱為“腦殘一代”的他們,也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糟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他們,看待他們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他們也許反抗著我們強加給他們的條條框框,也許內心充滿叛逆、倔強、偏激、躁動、矛盾,但是誰不是在成長中慢慢成熟起來的呢?誰的青春不是經過千錘百鍊才更加精彩呢?與其說他們是墮落的一代,我更相信作者所說的“只有經歷過錘鍊的青春才能綻放異彩。”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學會什麼是遵守、服從、善良、純真。什麼是理解、尊重、仁慈、寬容,他們需要感悟、需要成長,而作為戴著有色眼鏡的我們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我們真的正確看待一個新生的群體了嗎?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形式,時間和過程不等同,但在這過程中能否讓生命更精彩,讓人生更有意義,要靠自己的精心經營,我想北地做到了,一個能在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裡堅持侵潤一絲書香、用筆墨抒寫自己的人生年華,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一直相信血溶於墨寫出來的文字生命才會更加的鮮活,因為文字里有歲月沉澱的精華,有生命演繹的痕跡,有閱歷深刻的模擬,從這些生命痕跡反射出來的感悟、修為,不僅提升著作者的情懷同時也在感化著我們每一個麻木的心,就讓我們盡情的欣賞《當初印象》所帶來的那一絲純淨的、滌盪塵埃的感受吧,那一抹亮綠帶給我們的何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種境界!

經典語錄

我的記憶寶盒是多彩的、明亮的、幸福的,因為每當我一個人獨處,看著窗外被夕陽點燃的晚霞、我的記憶寶盒就會不自主地打開,當我試圖從匣子中尋找的時候,我都會驚奇地發現,我的一切記憶都能出發於那個幸福的原點。從這些原點出發,我會欣喜地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更看到那些我們當初沒有體會但現在體會很深的人生真諦!所以,我要深深的感謝“久久”,感謝四年的點點滴滴,感謝我們那瘋狂、叛逆和倔強的青春,讓我的幸福匣子更加迷人豐滿,讓我的生命更加充盈和豐富多彩,讓我的青春更加激情奔放,我會為這些永遠舉杯喝彩!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可能需要好幾個月乃至好幾年的時間,可是學壞有時只需要短短几秒。
有時感覺他特像那個一首《浣溪沙》,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佳句流傳千年的、以誠實著稱的北宋詞人晏殊,既有天才的大腦、又勤奮善良,聰明得讓人羨慕、誠實得叫人敬佩。也衷心祝願班長一生都堅持做自己,做那個值得“久久”驕傲的、正直得不像話、誠實得不像話的好孩子!
好像無論走到哪裡、隨便回想起哪一段生活,都總有一個這樣的一個人物:在適當的場合、犯些適當的錯誤或者說些適當的、“缺少養分”的笑話,給大家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點綴上生機、或是帶來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