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諤

王繼諤(1929年11月9日~1995年10月23日),男,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1958年在北京石油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59年11月志願來到獨山子煉油廠。曾在煉油廠生產科、化驗室工作。1964年後任獨山子煉油廠科研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主任工程師兼所長。1978年3月入黨。1989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0年11月退休。

個人履歷

王繼諤(1929年11月9日~1995年10月23日),男,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1958年在北京石油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59年11月志願來到獨山子煉油廠。曾在煉油廠生產科、化驗室工作。1964年後任獨山子煉油廠科研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主任工程師兼所長。1978年3月入黨。1989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0年11月退休。

人物生平

1958年,王繼諤在北京石油學院取得雙碩士學位,被留校任教。那時新中國成立還不到十年,可以想見,研究生的數量在全國屈指可數。當開發大西北的號角吹響時,年輕的王繼諤一腔***,自願報名加入了開發大西北的行列。
“放著首都這么好的地方不待,偏要去那荒涼的戈壁灘,這不是自討苦吃嗎?”一名好友不解地問王繼諤。
“我是學石油的,克拉瑪依油田現在需要人,我的事業在新疆。”王繼諤認真地對好友說出了自己的理想。
1959年11月,王繼諤到了獨山子,被分配到煉油廠化驗室搞科研。
當時許多人都不知道研究生是什麼意思,有人是這樣理解的:研究生可能是大學沒有畢業,需要研究的學生吧?這顯然是個笑話,但它真實的發生過。
克拉瑪依油田方圓數百里,數百口油井遍布油田各個角落,王繼諤和同事早上乘大篷車,趕150公里路到克拉瑪依油田,一口井一口井地進行採樣,就這樣一乾就是6年,風雨無阻,查清了克拉瑪依油田每口油井的油質情況,原油特性、產區和分布情況,寫出了克拉瑪依油田全面的評價報告,為原油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合理、科學的依據。
王繼諤在煉油廠化驗室工作時,為了摸清克拉瑪依原油的性能,跑遍油田的各個角落。6年間,他風雨無阻,始終如一,查清了克拉瑪依油田低凝原油的特性、產區和分布情況,寫出了克拉瑪依油田評價報告,為原油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合理、科學的依據。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王繼諤挑起了研製低溫軍用油的重擔。他組織大家到克拉瑪依油田採樣,在土壤中尋找新的菌種。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重質油脫蠟的微生物,試製出坦克可在高寒氣溫中使用的8號稠化機油。後來.又試製成功可在高寒氣溫中使用的50號軍用柴油。王繼諤為進一步增強中國在三北地區的自衛能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繼諤帶領獨山子煉油廠科研所的科技人員,堅持走科技興廠的道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和同事們研製出了上百種汽、柴、煤油和中高檔潤滑油,其中30多種產品成為國內名優產品,12種產品達到國際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冬夏通用車軸油、新型斷路器油等成為國內市場上的獨家產品。改革開放後,王繼諤帶領科研人員走科研、生產、經營一體化的路子。短短10年,科研所根據市場需要,研究開發出的產品有6大類、80多種,為獨山子煉油廠大踏步邁向市場闖出一條新路。王繼諤在開發油品的同時.注意培養人才。30多年來,他為獨山子煉油廠培養的100多名科研人員,都成了科研戰線的骨幹力量。
30多年來,獨山子煉油廠科研所研製開發出來的新產品有200多種,80%的新產品都浸透著王繼諤的心血。在33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的成果中,他親自指導參與的項目就有30項,但在他上報的人員名單中只有2項掛了他的名字,還排在最後。王繼諤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從不計較。對分房、調資、發獎金等關係個人利益的事情,總是一讓再讓,像對待名氣那樣超脫。。
1995年10月23日,王繼諤不幸在北京病逝.終年66歲。
1996年5月,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將王繼諤同志列為自治區民族團結的三個先進人物之一,並組團在全疆巡迴報告他們的事跡。1997年1月,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追授王繼諤同志為“自治區民族團結模範”稱號。

軼事典故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交惡,1967年11月,***指示要儘快研製出低溫軍用油,為“三北”地區戰備服務。上級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獨山子煉油廠(現在的獨石化煉油廠)。
這既是科研攻關,又是一個政治使命。王繼諤義不容辭地挑起了這份重任。
其時,王繼諤已通過組織科研人員攻關,引進並掌握了微生物脫蠟工藝,建起了微生物脫蠟裝置,還生產出了低凝軍用剎車油。但這次軍委要求生產的是發動機潤滑系統使用的8號稠化機油,屬於重質潤滑油。
能否採用微生物脫蠟工藝實現它的脫蠟指標呢?
王繼諤把鋪蓋卷搬進了實驗室。查資料,搞配方,艱難地在科研之路上攀登。一天,他從《國外科技信息》雜誌上讀到一條訊息:非洲修築的一條柏油路,幾年後路面的瀝青變成了粉狀。研究結果表明是因為微生物把瀝青中的膠質吃掉了的緣故。
靈感一觸即發,王繼諤興奮起來:微生物能夠脫掉重質油中的蠟,關鍵是要找到適用的微生物菌種。方向找準了。王繼諤組織科研人員到克拉瑪依油田採樣,在土壤中尋找新的菌種。經過無數次試驗,用於重質油脫蠟的微生物終於找到了。王繼諤和同事們一直奮戰48個小時,終於試製出了適於坦克在高寒氣溫中使用的負50號軍用柴油。
為了檢驗新產品功能。1968年隆冬,王繼諤帶著科研人員到了新疆最寒冷的可可托海進行實地試驗。
在零下49度的嚴寒天氣里,汽車整整凍了兩天兩夜,第三天早晨,駕駛員打火不到兩分鐘,汽車就發動了。但檢驗過程中發現,發動機運行幾小時後停歇,再啟動時有困難,說明油品還存在問題。
質量事關生命!王繼諤組織同事又反覆測試分析,發現是油膜強度不夠。通過採用種種辦法,增強油膜強度,最後採用精製調配後的重質基礎油,終於生產出合格產品。1969年12月到1970年1月,再次到可可托海進行試驗,一切性能良好,產品研製成功了。煉油廠即刻投入8號稠油生產,供應部隊。我軍坦克在極寒的天氣里順利馳騁疆場,保衛祖國邊疆不受外敵侵犯,王繼諤為增強國防自衛能力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9年,國家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引進了國外大動力拖拉機,但國內生產的油品用不上。“洋專家”的口氣里透著輕蔑:“中國這么大,連拖拉機用油都沒有。你們沒能力實現農業機械化。”
愛國男兒熱血涌。王繼諤帶著科研人員一頭扎進實驗室,整整熬了三天三夜,1979年10月18日,11號農用中增壓柴油機油研製成功。
當停在石河子143團場的進口拖拉機喝飽了這款新研製的油品,歡快地在廣闊的田野上賓士時,洋專家驚呆了:“沒想到,你們用這么短時間就把新油品研製出來了!”
王繼諤笑了。這是身為中華兒女為祖國振興發出的自豪笑容。

成就及榮譽

身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持並組織重大科研活動的帶頭人,解決核心煉油技術問題的關鍵人物,王繼諤在三十多年職業生涯,獨山子煉油廠研製開發出來的新產品達二百多種,其中80%都浸透著王繼諤的心血。但在獨山子科研所展示的科研成果欄里,幾乎沒有他的名字。在王繼諤主持科研所時代,研究所33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成果,王繼諤親自指導、參與的項目有30項,只有兩項掛了他的名字,而且還置名最後。
每次填表時,王繼諤都把自己的名字從“科研負責人”一欄中輕輕抹去。他把鮮花與掌聲留給別人,視為一種鼓勵、培養人才的途徑。他說:“科研人員很辛苦,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從精神上鼓勵他們,培養他們儘快成才。”
他考慮的是整個事業,唯獨沒有考慮自己。
他的同事宋朱勤清楚地記得,當11號農用中增壓柴油機油研製成功,上報成果時,宋朱勤在“項目負責人”一欄,恭恭敬敬地把王繼諤的名字填上,王繼諤看到後,又像以往一樣習慣性地一筆勾去,宋朱勤氣得喊叫起來:“該你讓你就讓,不該讓你還讓,你搞什麼名堂!”王繼諤寬厚地笑笑,不予回答。宋朱勤堅持著寫下了王繼諤的名字。但當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的通知發下來時,宋朱勤發現王繼諤的名字只出現在“主要參加人”一欄中,原來王繼諤還是背著他做了點“小動作”。
三十多年中,王繼諤培養了一百多名科研人才,這些人才都成為了科研戰線的骨幹力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知識分子靠邊站的年代。王繼諤當時的學歷是煉油廠最高的,可他當了二十多年助理技術員。有好友勸王繼諤找一找有關部門,王繼諤卻淡然一笑:“職稱高低,不等於水平高低。別人都爭的時候,我就不爭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