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故居

萬山因有王粲故居王粲井而傳名。王粲,字仲宣,祖籍山東,幾乎與山東老鄉諸葛亮同時來到襄陽,投靠時任荊州刺史的同鄉劉表,未被重用,於是隱居萬山達15年之久。後歸曹操,拜為丞相掾,賜爵關內候,隨曹氏入朝,直做到侍中。他寫的《登樓賦》千古傳頌,名顯天下,因之被後人公認為“建安七子之冠冕”。後人亦將王粲和曹植相提並論,合稱“曹王”。著有《王侍中集》。人以文名,山以人傳,萬山因有王粲舊居;自然會引來文人墨客憑弔。他們寫詩作賦,更增添了萬山的文化底蘊。
關於他在萬山的故居和水井,現已無遺蹟可考,其位置大約在山之東麓漢江邊則是確定無疑的。其毀夷至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圯墜說。據明萬曆年間府志載:“萬山北際河,水下有仲宣樓”,表明王粲故居在明代已圯毀,墜於水中。二是毀廢說。據襄樊知名散文作家、襄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席星荃先生《才子名山兩堪憐》一文說:“據記載,王粲當年的茅廬大約在山之東麓,這裡如今是廠房一片……”,言下之意即王粲故居的毀廢並非一朝一代所為,及至“如今(已)是廠房一片。”這從唐宋以來史書記載和詩詞歌賦只有石井而無故居得到印證。早在宋代,《元豐類稿》收錄的《魏侍中王粲石井闌記》就說,唐上元三年(公元674年),節度使將來 把石井闌(保護石井的圍欄)移至襄州刺史官舍保管。太子舍人甄濟亦寫有《石井欄記》。到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於 任襄州刺史,又為之記。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節度使盧鈞又寫有《石井欄記》。唐代詩人杜甫在《回棹詩》中明確地說:“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這些史傑和詩詞,均只記載了王粲井保存依然完好,但字未提其故居。訪問附近老農,有說30多年前在萬山東麓山腳下尚存一古井。從我國居住傳統來講,水井定然在房舍近旁,不可能距房舍太遠。因此,王粲故居當在現萬山東麓山腳下的原陶瓷廠區一帶,其毀廢說亦在理中。至於明萬曆府志對王粲故居的“圯墜說”,距王粲卜居萬山的東漢未期(建安時期)已達1360多年,其記載許是傳說而已,未必可信。
行文到此,應予追溯的是一代文豪,官至西晉丞相掾的王粲故居,緣何沒有象同時期的漢丞相諸葛亮在隆中的草廬一樣,萬古千秋地被後人保護下來,筆者分析認為,其深層次原因應與曹操有關。因曹操在眾多典籍和後人眼中形象欠佳,被視為“篡漢”或“奸臣”,而王粲英年歸順曹操離開萬山後,世人自然也將其與曹操視為同類,自然沒有很好保護,或任歲月風霜剝蝕,或有意而毀之。這是歷史的悲哀,又是王粲本人的悲哀,更是萬山文化的悲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