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故居[北京西城區蔡鍔故居]

蔡鍔故居[北京西城區蔡鍔故居]
蔡鍔故居[北京西城區蔡鍔故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蔡鍔故居在北京西城區棉花胡同(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屯兵遺址)66號。由前後兩院組成,房屋由迴廊相連。現基本保持舊觀。現基本保持舊觀。蔡鍔於民國2年到民國4年(1913年11月-1915年11月)寓此。蔡鍔故居坐東朝西,門前不但沒有標明主人身份的上馬石、下馬石、拴馬樁、系馬環等官場示物,和規制的四合院相比較,亦顯得十分寒酸,大門兩側未置門礅。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故居簡介

蔡鍔故居蔡鍔故居示意圖
故居由兩個院子所組成,前院的西房系大門和三間配房、北房、南房各三間。前院和後院由廊牆隔開,後院有北房、南房、東房各三間。整體格局甚不符老北京四合院的規制,用工、用料亦顯得很單薄,連正房也沒建於三層石級之上,二十間房屋均是平地起房,給人以簡易之感。有跨院的房屋均是後建,原為停車、養之所。現被中央氣象局作為宿舍,大體完整。進門的影壁如今已經被擋起來,堆放著雜物;花園迴廊早已不見,倒座房也改成小飯館。

蔡鍔誕生於今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故居系一土磚平房,正房面闊3間,還有一間偏房為廚房。該房1950年倒塌,曾被闢為橘園。1991年,當地按原貌對蔡鍔故居進行了修復,並在旁邊的民居里開闢了蔡鍔生平事跡陳列館。

歷史沿革

蔡鍔故居蔡鍔故居
《北洋軍閥史話》記載,66號老宅原是袁世凱的親家天津大鹽商何仲璟的產業,後何仲璟全家搬往天津,就由何的一個姓親戚代為管理。蔡鍔1913年11月來京後就住進了這個院子裡,當時,何仲璟已經在天津去世,而福家也早已搬離這裡。

對蔡鍔來京的原因各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蔡鍔是被動地來京,名為住在棉花胡同,實被袁世凱軟禁在這裡;但也有人認為蔡鍔入京並未受任何人逼迫,而是自己爭取的,原因有三,一想到中央推行新型軍事教育,二是恐軍人掌握政權,久之將在滇形成割據勢力,三是雲南複雜的人事阻礙了蔡鍔的工作。而一處宅院的來龍去脈能夠在一部史書中有如此詳細的記載,還依靠了當年發生在這院子裡的一次搜查。

據載:蔡鍔雖日日混跡於八大胡同,一副不思進取的樣子,老謀深算的袁世凱還是放心不下,1915年10月14日清晨,蔡宅門口忽然人聲嘈雜,一個操天津口音的劉姓排長喊著“檢查檢查”,但蔡鍔的家中只有些書卷和衣服,沒有任何他們料想中的“違禁物品”。

堂堂將軍宅第被搜,有關方面豈能沒有任何解釋?軍警執法處解釋說,何仲璟的姨太太曾派人將一些金銀細軟藏於此宅,劉氏此番乃是尋寶來了。於是這宅第的來龍去脈得以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蔡鍔當然知道這不過是推托之詞。但袁世凱卻因此事放鬆了警惕。一個月後,蔡鍔秘密離開了北京,輾轉到達雲南,開始了護國運動。從此直至蔡鍔客死日本,他再也沒有回到過棉花胡同的這座住宅。

蔡鍔病逝於1916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烈士證,蔡鍔的烈士證由國家主席毛澤東親署,於時於勢可謂殊榮。愛屋及烏,蔡鍔故居也應“宅以人存”。蔡鍔的“京緣不深”,只在北京蟄居了兩年,但其故居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實可謂“甚有京緣,京緣甚深”。但蔡鍔的故居至今未能成為“文物保護單位”,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拙文之意亦在於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能在北京舊城區的開發改造中,對蔡鍔故居能妥善處理,切莫付之於推土機而不存。

蔡鍔公館

蔡鍔故居蔡鍔故居
蔡鍔故居座落在北京西城區棉花胡同66號,門樓上刻有“蔡鍔公館”四字,故居由前後兩院組成,房屋之間由迴廊相連,院子裡的居民按部就班地過著柴米油鹽的平常日子,對這裡曾住過近代護國運動首領蔡鍔將軍也習以為常。畢竟,那段風起雲湧的故事離我們已很遙遠。說起蔡鍔將軍,近代史上名聲顯赫。他師從梁啓超譚嗣同,後赴日本學習軍事,歸國後被委以重任,他積極回響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立“大漢雲南都督府”,任都督,後被袁世凱軟禁,委以虛職,實際受監視。

所在的故居,就是蔡鍔自調京以來的居住之地。袁世凱復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派人對蔡鍔嚴加防範,一面誘之以利,把京都名妓小鳳仙介紹給蔡鍔,企圖使蔡鍔沉溺於聲色。在蔡鍔故居,有兩顆鬱鬱蔥蔥的老槐樹,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見證著院裡的人和故事,其中最有傳奇色彩的就是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部電影《知音》,說的就是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蔡鍔、小鳳仙分別由當時的名演員王心剛張瑜主演,片中的主題曲《知音》曾唱紅大江南北。

在片尾快結束時,身著黑色披風的小風仙在上撫琴思念在遠方的蔡鍔,隨之歌聲響起:“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小風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蔡鍔東渡日本,又從日本轉道越南,回到雲南舉兵反袁,蔡鍔成了我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功勳卓著的歷史人物。“一曲琴聲成絕響”,在蔡鍔故居里感受著當年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回望著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心中不由激盪起陣陣波瀾。蔡鍔病逝後,小風仙曾撰聯懷念知己:“誰識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院落里,那高山流水的琴聲似乎仍在隱隱約約傳來。

人物介紹

蔡鍔故居蔡鍔故居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近代護國運動首領。1911年在雲南任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回響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立“大漢雲南都督府”,任都督。後被袁世凱軟禁,1915年離開北京,12月25日在雲南昆明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成立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任四川督軍,11月病逝。

1897年入長沙時務學堂,接受了梁啓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1899年赴日本,先後畢業於陸軍成城學校陸軍士官學校,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回國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從事軍事教育工作。其間著有《軍事計畫》一書,對加強國防建設和治軍用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為加強新軍建設,編撰了《曾胡治兵語錄》。武昌起義爆發,他與革命黨人密商回響,10月30日在昆明組織武裝起義,次日起義軍占領全城,被推為雲南軍都督府都督。不久,他鑒於帝國主義覬覦我國西南地區,主持編寫了《五省邊防計畫》,提出了拱衛邊疆,加強防務,對付帝國主義侵略的具體方案。

1913年被袁世凱調北京任參政院參政等職,授將軍府昭威將軍。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雲南將軍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他抱病率第1軍入川,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氣優勢,運用近戰和迂迴包圍戰術,同數倍於己的北洋軍鏖戰川南,克宜賓江安納溪等地。1916年6月,護國戰爭勝利結束,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1月8日病逝於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