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痩石

王痩石

王瘦石:亦稱瘦石,字熙年,號吟客,別署雪桐子、泊廬。1957年生,河南洛寧人。是知名書法家、篆刻家、詩人,代表作《王痩石詩詞》。自幼學書,初宗顏魯公《大字麻姑仙壇記》、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後主攻《張遷碑》,並廣涉《史晨碑》、《曹全碑》等,注重兼收並蓄,各體滲透,所作運筆樸拙,結體險夷,蒼渾脫俗。亦作篆刻,取法秦漢,融會己意。作品在全國“峨眉山杯”、“杜康杯”、“中意杯”、“九成宮杯”等書法比賽中獲獎,被收入多種書法作品集或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及被碑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凌谷書社副社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歷任職務

王痩石(生活工作照) 王痩石(生活工作照)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

洛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洛陽市篆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洛陽詩詞學會理事

學書宗法

《張遷碑》、《中嶽嵩高靈廟碑》、《楊淮表記》

藝事載入

《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成》

《中國書法今鑒》

《河南書法》

《河南省文化名人志》

《中國書協會員百人作品精選》

《中國歷代書畫名家辭海》

《洛寧縣誌》

作品發表

《書法報》

《書法導報》

《洛陽詩詞》

《牡丹》

專題介紹

《青少年書法報》

《洛陽詩詞》

作品入選

王痩石作品選 王痩石作品選

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

中國書協駐河南會員作品展

河南省第一、三屆篆刻藝術展

作品獲獎

黃河碑林國際書法大獎賽特等獎(碑林獎)

河南省隸書展覽三等獎

中意杯龍年國際書法大賽銅獎

第二、三屆中原書法大賽三等獎、個人創作獎

出版書刊

《王瘦石詩詞》

業績生平

王瘦石自幼學書,初宗顏魯公《大字麻姑仙壇記》、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繼而主攻《張遷碑》並廣涉《史晨碑》、《曹全碑》等,注重兼收並蓄,各體滲透,所作運筆樸拙,結體險夷,蒼渾脫俗。亦作篆刻,取法秦漢,融會己意。王瘦石作品入選“河南省首屆民眾書法展覽”,“河南省隸書展覽”,“首屆中國新書法大展”,“河南省首屆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商業職工書法、繪畫、篆刻作品展”,“全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邀請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等,在全國“峨眉山杯”、“杜康杯”、“中意杯”、“九成宮杯”等書法比賽中獲獎,被收入多種書法作品集或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及被碑刻。

王瘦石文化底蘊深厚。他還是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他曾經在2008年結集出版了詩詞集《王痩石詩詞》。序言為自己所寫。只有一段,很有特色:“余家貧,賴掭硯餬口,然不能果腹,因多感觸,為找宣洩載體,乃習古體詩詞。不意,日積月累,竟得拙句千餘首。慨嘆之餘,若有所思:人生在世,亦當正視現實;命途乖舛,反倒可以勵志。因所作題材,稍展領域,遂有垂羨多嬌河山而歌詠者;厭惡時弊而抨擊者;欽遲名人而贈答者;臨池所悟而遣興者。

社會評價

《人生有味是清歡》

作者:寒雪

這是一篇遲遲未曾動筆的文字。遲遲二字,其間的折轉、猶豫和恐慌,怕是獨我深會。因為,我想把這篇文字寫得別致和青翠些,才能配得上王瘦石老師寬闊的格調。

喜歡濃烈和驚艷,喜歡第一眼的感覺,無論人或者事,第一眼看過去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乾脆利落。記得,那次無意間走進書法展廳,偌大的展廳,一眼便望見了一幅字,線條間藏匿的人世蒼涼、抗爭,其間夾雜的疏朗、從容,深深地觸動著我。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王老師,但未見其人,只是見了他的字。

說來慚愧,我曾經是學美術的,最終並沒有痴心過,卻無意間對文字情有獨鍾。那個秋天,我在一個下午,無意間翻開一本雜誌,上面有一首詞映入眼目,記得那次我工工整整地將這首詞一字不漏抄了下來,我在詞的最後一行下面看到了王老師的名字,這是我第二次認識王老師,亦是未見其人,只是讀了他的詞。

第三次認識王老師,是一位朋友的介紹,在王老師租來的三間瓦房裡。他的房間一間用來住人,說放書最合適,因為,除了一張床,屋內堆滿了書。他的另一間,就是兩小間並著,中間沒有隔斷,被他當做會客廳兼創作室。屋子裡放著一張床,兩張普通的桌子並著作為創作台,台上墨盒、宣紙、大小不一的毛筆、線裝的書本,有條不紊。幾把椅子、一張小飯桌。你很難相信,那么厚厚的一本詩集、那一首首詞作、那一張張墨香,會產生於這樣的陋室。然而,你若看到王老師談笑風生的談吐,你若看到他創作台上那盆蘭傲然挺拔的葉片、你若看到他院子裡那株迎風怒放的臘梅,你就會心生敬意、你就會感到富足、你就會明白這些字詞的由來和觸動你的根由。

我一直相信人和人之間的相識,皆是緣分的契合。從字到詞,已是時隔幾年,從詞到真正認識,又是時隔幾年。然而,我相信從一個人的字詞間會更深地了解一個人。此後,我是真正以學生的虔誠向王老師學習,遇到困惑或者字詞不懂的地方,每每都會請教。很多時候,能夠接到王老師通過簡訊發過來的詩,他的勤奮亦是深深鼓勵著我,讓我在繁雜荒蕪的生活中,能夠常常靜下心來品讀人生。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感覺煩亂的時候,我都喜歡到他的詩詞間走走,都喜歡翻翻他送我的字,他達觀的思想慢慢就會使我釋然。

我不擅長詩詞和書法,然而,我只是覺得王老師的字詞間自有一種生動、別致、味道,使人深切執迷。今夜,走進他的部落格,讀著他的詞《霜天曉角?菊》:“乍晴雨歇,不意西風烈。依舊疏籬瘦影,憑來去、霜晨月。花折,意難折,此情共誰說?惟有幾縷秋思,不忍別、余香冽。”你的心沉浸在他的詞間,一任情緒的雨在下,你不是感傷,但是,你就是無法走出這樣的意境。他的《浪淘沙·秋思》:“夕照溪橋邊,碧水閒閒。晴絲女蘿幾纏綿。不語韶華又去也,疏影闌乾。無欲心自安,窮目山川。何妨雁陣布雲天。為有林泉且靜坐,尋個陶然。”從臨景到聯想到自身,低眉悵然若失,再次抬頭望向遠方,他已經從失落走向坦然。“為有林泉且靜坐,尋個陶然”,讓人肅然起敬,無不彰顯著老師堅毅的心志、清朗的人生哲學。

是啊,人生縱有千般不如意、縱有萬般風雨襲來,韶華即使再過迅疾,看看這山河風光、看看天上的大雁,人不過滄海一粟,不過是塵世匆匆過客,有什麼不能過去的呢,因為享受著這林泉片刻的清靜,足矣。也許,人某些時候,就是在這般滿足和不滿足間徘徊。有的人一生都在怨懟中走過,遺恨終生。有的人,反而自得其樂,一直走在生活之上,超越著自我,他就獲得了不一樣的人生、豐富的人生。王老師就屬於後者。他一生搬過七次家,都是從這個陌生的房子遷徙到另一間陌生的房子,始終都是在他人房子間輾轉,僅以字畫度著清貧的日子。每每想起這些,我都忍不住心間隱隱的痛。每每想起,他精神的富足,又讓我生髮諸多欽敬。然而,生活,始終是向著美好奔去。最 近,得知他月供了一套房子,心間有著莫大的喜悅。

今夜,讀著他的詩《閒閒賦》:“乘閒暇兮以染翰,聆音樂兮以佐餐。莫怪吾生無事事,布衣陋巷衣寢安。夜挑青燈披卷久,窮目星辰天地寬。時匆匆,不復返,且趁佳日漫憑闌。一覽山川胸次闊,人生風雨壁上觀!”,思緒萬千。那份生活的艱辛,對理想的執著、對人生的淡然處之,讓人無端端生出諸多悲歡。我總是在想,是什麼樣的信仰、是什麼樣的召喚,能夠讓一個人無視生活,穿越風雨依然傲然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且不管前路蒼茫、且不管風雨兼程、且忘記了悲喜憂懼、且不管了時光匆忙、韶華散去,只管目光堅定、腳步鏗鏘,義無反顧走在藝術的道路上,宛若那撲火的飛蛾。是心中屹立的精神,是夢裡五彩的線條,那飛揚的夢想,讓他無法停下追逐的腳步。所以,讓他能夠越過眾人,走在高處,讓我們始終懷著這般欽敬而慚愧矛盾心境靠近他。他宛若一面鏡子,常常能照出我的小來,以至於,我時常不敢懈怠,無論工作、生活和精神,都不敢有倦怠的那一刻。讀他的《泊廬散曲》:“一自蝸居日,雜箋風雨痕。啟扉悵曉月,垂夢忌清樽。(余忌酒)揮去奔波苦,神閒故我存。披襟納五嶽,好把古今論。”一種開闊之氣撲面而來,有著臨風把酒之感。那種蒼茫、博大、寬闊的氣勢,生生觸動人心。

今夜,讀他送給我的字《泊廬一得》:“遐思長夜不成眠,廢紙三千又一年。或問此生收穫幾?時光磨損在硯田”、《泊廬戲語》:“書里光陰半月光,憑窗猶帶墨花香。可憐斯世渾無寄,都付幽思萬丈長。”他對書法的痴愛,昭然若揭,入骨、入心。他的書法,俊逸、放達、寬闊。線條的清逸、情感的滄桑、時光走過的痕跡、清朗的風骨,很多折轉、繁華的思緒錯綜纏繞,讓人流連其間、欲罷不能。只能隨著他的筆跡游弋,只能隨著他的悲喜遊走。王老師不喝酒,若是你見過他書寫時的醉態,你就覺得那是酒醉的滋味。他沉浸其間,那份專注、那份沉迷、那份愉悅、那份旁若無人的狀態,忘了人群、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深深打動著你。當他寫完後,那份疲憊、那份平靜,宛若一個人走了長長的路,終於聞到了花香。那份喜悅中夾雜著微微的醉。他對墨的痴迷,經年如一日,所以,他的書法才能這般打動人心、才能獨樹一幟、才能香飄萬里,讓初初看見的人驚艷不忘。

此刻,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一直有另一個影子在晃動。有人說,那個人為著心中的一個夢想,也許只是夙夜興嘆著的茫茫追逐,奔波了一生。仕途多舛,他就在刀尖上起舞,衣袂翻飛,他曾含痛寫下多少心酸。人們把這些難言的酸楚與自嘲都讀成了“豪放”。可紗帽下斑白的鬢髮、眉眼間難掩的愁索、句讀里種種的淒涼、韻腳里深埋的苦楚又有誰人能解?無論這一生是多么的紛繁,最終,他吟出的不過是一句平淡如水的“人生有味是清歡”。

是呵。“人生有味是清歡”,鮮衣怒馬剎那間都轉為布衣粗茶,恬靜里刻滿了寥落。以我的才藝、閱歷,是斷然不敢妄論王老師的詩文、書藝,也不敢妄說我懂得王老師詩文、書法幾多?然而,我怎么總在老師的字文、書藝之間讀到一種清歡之味。

有人說,清歡是剪雪裁冰一身傲骨的梅,清歡是空谷幽香獨芳自賞的蘭,清歡是篩風弄月瀟灑一生的竹,清歡是凌霜自行不趨炎勢的菊;有人說,清歡是“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是司馬遷榮辱不驚,書寫三千年歷史的滄海桑田、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莊子的北冥有漁、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人說,清歡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有人說,清歡是坦蕩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遠的溪流,於舒緩低吟中洗滌萬物,隨時光荏苒,執著地一路高歌。清歡是豁達而不旁觀,一如心胸寬廣的大海,於花開花落中坦然釋放,任風雨變幻,勇敢地面對蒼穹。有人說,清歡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人生。

然而,我固執地覺得,清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是無法完全曉得。一如王老師的詩詞、書法,我們窺見的、讀懂的、寫下的只是冰山一角,關於它的韻味、風情、繁華是不能道出萬分之一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