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革命烈士]

王玉蘭,1959年出生於河南省鄲城縣城郊鄉楊莊行政村張莊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出生不久,就遇上三年自然災害。家中姊妹眾多,父母年邁,家境貧困,政府和集體不斷地給予她家種種照顧和幫助。王玉蘭幼小的心靈由衷地萌生出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1976年春耕時節,由於受“四人幫”的干擾,生產隊天天開批判會。可是,那大堆的糞肥卻運不到田裡,眼看就要耽誤生產。王玉蘭心急火燎,找到隊幹部說:“光開批判會,糞也不會自己跑地里去,糧食也不會從天下掉下來。別忘了,種地是咱農民的本份,光批不乾,不能算社會主義。”王玉蘭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社員們聽了為之高興。也有好心人勸她少說點,小心挨批。她說:“不怕!人家劉胡蘭才15歲,為了大夥連敵人的鍘刀都不怕,俺為集體還能怕批!”果然,她隨後便領著民兵排的姐妹下地了。

在那動亂的年月,王玉蘭等女民兵是隊里的勞動生力軍。隊里搞高溫積肥,王玉蘭起草摸黑,20天時間割青草5000多斤。隊里組織拉氨水,王玉蘭和姐姐王玉玲,兩天行程120公里,拉氨水24袋,超額完成了任務,還幫助困難戶王建明拉了9袋。有個廢河灘需要平整改地,生產隊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女民兵。王玉蘭專挑土質硬的地段乾。一個冬天,她超額4倍完成了任務,造田23畝,被評為公社勞動模範。

王玉蘭愛集體,勝過愛自己。只要對集體事業有利的事,她總是主動去做。一個夏天的中午,王玉蘭和植棉班的夥伴正在地里給棉花噴藥。突然,晴朗的天空響過幾聲悶雷,烏雲漫捲,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王玉蘭想起場裡正曬著集體的5000多斤麥種,忙招呼大夥去搶收。有個姑娘不樂意地說,“這又不是隊長的安排,誰也不多給咱記點工分,咱們著急去乾圖啥呀!”王玉蘭接著說:“好妹子,大河沒水小河乾,集體的東西也有我們大家的一份,我們還計較個啥!”大家齊心協力,緊張搶收,剛把最後一袋麥種搬進倉里,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王玉蘭見麥種保住了,滿是汗水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王玉蘭就是這樣一心想著集體。她和姐妹們把外出開會的補助費買成農藥,噴灑在棉田裡,把無人看管的棉田主動管起來。1976年秋天,一場暴雨把生產隊的豬舍沖塌,12頭從外地買回來的良種豬接連死了5頭。飼養員看到這個爛攤子一賭氣不幹了。剩下7頭瘦得皮包骨頭的小豬,再沒有人願意餵養。這時,王玉蘭勇敢地挑起了這誰見誰搖頭的擔子。她自己動手和泥,脫坯,壘起了豬圈。小豬身子太弱,她背著母親從家裡拿來雞蛋和麥麩拌成糊糊,把小豬抱在懷裡,一勺勺地餵下去。當時農民糧食普遍不夠吃,勞動一天只掙兩角錢,買打油和零花錢全靠母雞下蛋。玉蘭母親見雞蛋一天天減少,不知啥原因,後來才發現是王玉蘭拿去餵生病的小豬了。王玉蘭深知雞蛋是母親的“小銀行”,便撲到母親懷裡,求饒地說:“娘,你打俺吧,俺是看小豬生病怪可憐的,想讓它喝幾個雞蛋,病好得快些。”母親深情地撫摸著女兒的頭髮說:“好孩子,看到你愈來愈懂事,娘高興還來不及呢?”由於王玉蘭的精心飼養,到年底,7頭小豬長成了7個滾瓜溜圓的大肥豬。隊里除作價賣給社員一頭,過春節宰兩頭分給社員,餘下4頭賣給了國家。社員們都夸王玉蘭餵得好,為大家造了福。也有個別社員說:“玉蘭啊,人家餵豬,力氣沒多出,工分沒少拿,7頭仔豬雖瘦得皮包骨,可記了8分工。你把瘦豬餵成大膘豬,才記5分工,這不太吃虧了嗎?”玉蘭說:“黨拉扯俺長大,這個帳俺心裡不糊塗,集體的豬餵肥了,俺還能有啥虧吃呢?”

在張莊,人們都說王玉蘭學雷鋒、像雷鋒,助人為樂,有一副火熱的心腸。1976年秋天,張莊生產隊會計張守玉因公外出。他的愛人張鳳雲患胸膜炎、結核病剛有好轉,尚不能幹活,家務活沒人乾。正在她十分為難之時,王玉蘭來了。她拉著張鳳雲的手說:“大嬸子,你病剛好,快躺下,以後有啥事我來照顧您。”王玉蘭說到做到。她來到張家,擔水、做飯、煎藥、照看小孩,負擔起了全部家務。待到張守玉回來時,她已為張鳳雲4個打赤腳的孩子做了8雙新鞋。

冬去春來,王玉蘭幫助張鳳雲料理家務從沒間斷。與此同時,她和姐姐一起連續3年,堅持為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王建德打水、做飯,洗衣縫補,直到老人去世;連續6個年頭帶張勁夫老人到縣城去看病取藥;從1975年秋天起,她年年幫助張延榮老大娘曬麥,削紅芋片;1976年,年過5旬的王建明的老伴去世了,撇下4個男孩子,王玉蘭和她的姐姐包下了全家5口人的縫補穿戴。

王玉蘭做的好事難以計數,她那火熱的心腸溫暖著全村人的心!

1979年7月19日,王玉蘭像往常一樣,早上為五保戶張顏榮老大娘打水、掃地。中午幹完活,為王建明縫補衣服。午飯後,又為張鳳雲家操持家務。吃過晚飯,王玉蘭從孤寡老人張勁夫家出來,準備和女民兵的姐妹們去站崗。突然,她聞到一股焦糊味,扭頭一看,王建才家竄出了火苗,她急忙飛奔過去。

原來,王建才在為代銷店暫存的40多斤的酒換桶時,突然一陣風吹來,煤油燈火把酒點燃。藍色的火蛇借著風勢在屋內亂竄,王建才本想把酒桶揪出門外,不料,酒桶卻滾進了裡間。霎時,酒花飛濺,烈焰騰起。王建才一家老小和蓋房的木料,分配的糧食,女兒的嫁妝,全都燃燒起來。

就在這萬分危急關頭,王玉蘭來到了。面對熊熊烈火,她清醒地知道,要控制火勢就必須把酒桶弄出去。但要做到談何容易。此時的酒桶已成了名副其實的火桶。火焰烤得人喘不過氣來,酒桶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而王玉蘭全然不顧,毫不猶豫地張開雙臂抱起那燃燒的火團向外衝去。霎時她成了一個火人,雙手被燒爛,肌肉被燙壞。王玉蘭不顧一切衝出火海,拼出全身力氣把酒桶向外拋去,酒桶落地爆炸,巨大的熱浪,把她推倒在地。渾身燃燒的玉蘭掙扎著抬頭一看,頭上就是房檐,自己身上的火可能又要引來一場大火。“把火引出去!”王玉蘭咬緊牙關,用血肉模糊的十指緊摳著泥土,一寸一寸地向前爬去……

當聞訊趕來的人們撲滅王玉蘭身上的烈焰時,她已不省人事。大家含著淚水,一聲聲呼叫著她的名字,連夜把她送往縣醫院搶救。

這一夜,是張莊人的不眠之夜。全村男女老少,不顧一天的勞累,不約而同地湧向縣醫院。70多歲的五保老人張勁夫,請一個年輕人用車拉著他摸黑趕到縣城。大夥聚在病房外面焦急地等待著。張顏榮老大娘拉著醫生的手泣不成聲:“玉蘭是個好閨女,我們不能沒有她,你們一定要救救她。求求你們,我給您跪下了。”城郊公社黨委聽到這一訊息,也立即派出領導同志到醫院看望,請求醫生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藥品,盡最大努力,搶救王玉蘭。

兩天以後,王玉蘭終於甦醒了。她用力睜開被烈火燒腫的眼睛,問母親:“娘,君姐……君姐家得救了嗎?”“孩子,你放心吧。你君姐家人全保住了。”王玉蘭暗淡的眸子露出欣慰的光芒。面對守候在一旁的王建明老漢和姐姐王玉玲,她輕聲問道:“大爺,那件褲子您穿著合身嗎?”“姐姐,你把我拉回去吧,咱的責任棉該收拾了……”娘看著渾身是傷的女兒,忍不住流出心疼的淚水。王玉蘭見狀吃力地說:“娘,您別難過,你還記得程莊的劉守忠嗎?他在中越邊界自衛還擊戰中犧牲了,可他娘在追悼會上一聲也沒哭,還給我們民兵做報告……娘,您看人家心裡多亮!”

1979年8月2日下午,人民的好女兒、雷鋒式的好民兵,年僅20歲的王玉蘭,為搶救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第二天下午,城郊鄉數千名社員、幹部從四面八方趕到張莊,以沉痛的心情為他們的好女兒,舉行了最隆重的追悼會。鬢髮斑白的公社黨委書記含著眼淚介紹了英雄的事跡,會場上人們不住地呼喚王玉蘭的名字。他們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學英雄,見行動,乾四化。

榮譽

為了表彰英雄的先進事跡,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軍區黨委於1981年4月20日授予她“雷鋒式民兵”榮譽稱號。1981年3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她“革命烈士”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