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綱

王為綱

王為綱,1925年9月出生於浙江處州(今麗水市)。他父親以開私人診所為業。王為綱11歲隨家遷居青田縣城後,他喜歡美術的天性與質地細膩溫潤的青田石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考入處州的浙江省立臨時聯合師範學校讀書,因愛好美術,在校期間深得鄭仁山、吳作求等畫家的賞識和悉心指導,進一步奠定了良好的美工基礎。1945年畢業後,在杭州等地多處國小任教美術,使他如魚得水,專業大有長進。

基本信息

恢復石雕生產

1949年,王為綱調回青田,在縣簡師附小繼續任教美術、勞作。縣教育科的領導看中了他的才能,於1951年2月,打算讓他去溫溪國小擔任校長。可是他說“我不想當官,只想搞美術”,堅持不受。教育科長被他對藝術執著的精神所感動,把他調到縣文化館任美術幹部,從事民眾藝術工作。這個工作對王為綱來說,正中下懷,求之不得。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他在孩提時曾結緣的青田石,偶得閒暇,也拿雕刀,刻刻鑿 鑿,鏤鏤鑽鑽,作些鳥兒、小猴,從畫畫開始涉足石雕。不久,縣政府領導交給王為綱一項重大的任務:幫助縣裡搶救和發展石雕藝術,動員和組織石雕藝人恢復生產。

解放前,青田流傳著一首民謠:“鋤頭柄長,放下還有半年糧;圖書鑿短,扔掉糧就斷。”歷經八年抗戰,四年內戰,青田石雕行業早已奄奄一息,停炊斷糧。王為綱面對的是礦洞長青草,雕刀生黃銹,石雕藝人歇業改行,另謀生路。要動員和組織零散停刀歇業的石雕藝人重開舊業,恢復生產,任務十分艱巨。’

但是,王為綱對青田石雕情有獨鍾,對恢復和發展青田石雕滿懷信心。他接受任務後,就開始跋山涉水,走家串戶,尋找已經另謀出路的石雕藝人。水南、油竹、山口、方山,一村一村地走,一戶一戶地尋,到1952年底,終於把虞發標、徐松瑞、葉守足、葉祿榮、葉遇武、葉松強、朱正普、杜正清、尹阿岩、郭則秀、留岳川、黃華英等12人找攏來,在縣城鐵店巷建立青田鶴城鎮石刻小組,開始了石雕生產。又把當時稱為“雕山水大王”的金精一請來作指導,他自己又擔起了輔導員的工作。1953年夏,在鐵店巷口第一次舉辦“青田石雕展覽”,1955年春,又由縣文化館組織,在縣中心國小舉辦“青田石雕作品展覽”,展出石雕花瓶、菸具、燈台、人物及山水等作品291件,進一步擴大青田石雕的影響,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此後,山口、方山、油竹等地,也都相繼組織了“石刻小組”。

為了進一步促進青田石雕生產的發展,浙江省文化局派群 藝幹部賀鳴聲到青田幫助輔導石雕技術,組織藝人發展生產。王為綱積極配合他開展工作,並陪同他去尋訪當時稱為“雕葡萄山大王”、已收刀停業、貧病纏身、蟄居在石廓嶺頭破敗關 帝廟中的張仕寬,幫助他治好病,加入鶴城鎮石刻小組。

開闢石雕品銷路

石雕藝術品生產出來了,可是,銷路卻沒有打開。王為綱又嘔心瀝血,四處奔波,尋找銷路。1954年秋,王為綱得知老鄉金蓬孫在北京一個工藝美術服務部擔任業務經理,便專程趕到北京,請他幫助推銷青田石雕產品。次年春天,金蓬孫從北京傳來信息:青田石雕在莫斯科試銷走紅,蘇聯有關方面要 求訂購8000多件產品,金額共8萬元。8萬元,在當時,在沒見過大錢的王為綱和石雕小組藝人們眼裡,確實是一個天文數 字,這個“天文數字’’給青田石雕帶來轉機,促進了大發展,給aNSA帶來希望,激發了積極性和創造性。

銷路有了,為擴大生產,王為綱又忙著幫助招兵買馬,壯大隊伍,輾轉在方山、山口、油竹等鄉村,尋找淹沒在歲月滄桑中的石雕藝人。1955年,鶴城石刻小組擴大為鶴城鎮石刻 生產合作社,人數達50多人,全縣也已發展到300多人。

1955年秋天,王為綱到杭州靈隱參加浙江省文化館美術幹部培訓班,聽了國畫大師潘天壽關於一定要發掘和搶救當地民間藝術報告,省文化局局長、作家黃源又特邀青田、樂清、東陽三縣的美術幹部到黃龍洞開座談會,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浙江三雕源遠流長,是我們浙江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中華民族藝林之中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全力搶救,使之發揚光大。領導的重託和期望,使王為綱受到極大的鼓舞,對發展 青田石雕信心倍增,他的勁頭也更足了,決心把自己的身心都撲到青田石雕上去。

提高文化素養

由於當時青田石雕藝人文化水平低,藝術的理論更缺,只 能稱得上能工巧匠,因此創作的藝術品,雖然形態逼真,但是,缺神韻,少藝術感。王為綱認識到要提高青田石雕的藝術水平,首要的是幫助藝人們提高文化水平,學習藝術理論知識。於是,他就利用晚上,組織大家學習文化,學習藝術理 論,傳授美術基礎知識、人體結構學、透視學等。先後組織藝 到杭州西子湖畔、溫州雁盪山領略山水風光,觀賞名勝古蹟,指導他們實地寫生繪畫,用泥塑坯造型,慢慢地提高藝術涵養。

為了拓寬青田石雕藝術的題材,王為綱一面鑽進資料室查找資料、書籍,供大家學習參考。一面又挑選優秀青年藝人張愛廷、楊楚照、周百琦、林達仁等組織創作組,與他們一起研究石雕藝術,創作新作品,開闢了青田石雕開拓創新的路子。“雕葡萄山大王”張仕寬到石刻社後,王為綱常到他的“圖書 凳”(雕刻桌)旁,與他促膝相談、切磋技藝,探討作品的造 型、布局、雕鏤手法。在向張仕寬學習技藝的同時,又從植物 學、美學、透視學的角度,輔導他如何雕出葡萄藤纏岩長,小 藤纏著大藤生,葉要分老、中、青,頂部新葉嫩脆,中部壯葉 肥大,下部老葉衰敗,以及如何用綠葉扶紅花的方法,以茂盛的葉子烘托出晶瑩累累的葡萄。並要他買個小松鼠養在身邊, 經常看它如何蹦跳,如何吃葡萄。所以,後來張仕寬不僅把松 鼠雕得像,而且還把它雕活了。張仕寬因慣用夾板凍石料而惜凍如金,雕鏤的葡萄瘦小而分散,在王為綱指導下,他也雕出了圓潤飽滿碩果纍纍的《葡萄山》,反映出豐收的意境,他的《葡萄山》更加名聞遐邇,稱譽世界。

重視培養人才

王為綱認為,石雕藝術模仿容易獨創難。搞藝術創作,要從 娃娃抓起,要從小打基礎。於是,在1978年,創辦了青田畫童 隊,培養美術、雕刻新苗,成績卓然、蜚聲海內外。

70年代末,周百琦在構思《春》的雕作時,將粗坯給王為綱看,請他提意見。王為綱覺得整件作品構思很好,很有新意,但也有不足,只有上面一隻杜鵑,太孤單,下面要補一 只,上下呼應,就會顯得更有生氣。周百琦高興地採納了他的 意見,雕上兩隻上下呼應、啾啾有聲的杜鵑,使這件藝術珍品 更加完美。

王為綱全身心投入組織、搶救、輔導、恢復、發展青田石 雕生產,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有人在議論,說他“不務 正業”。可是,縣長邢寶榮卻說“今後,王為綱就擔任青田石 雕美術的專職輔導員”,一錘定音。他的位置得到縣人民政府 的確定,他的成績也得到肯定。王為綱在心底里久久地感激 著,他要為繁榮青田石雕藝苑而默默耕耘。

王為綱在輔導藝人的同時,也向藝人學習技藝,自己也常 拿雕刀進行創作。同時,還求教於方介堪、高石農等書畫篆刻 家,並得到先後來青田指導石雕藝人創作的浙江美術學院教授 鄧白和周輕鼎的指點,藝術功底更加堅實。 1962年,他的石雕作品《九老》獲得了浙江省工藝美術 創作獎,還參加了全國展出。

退休後生活

1980年,他為了讓女兒頂替工作而提前退休了。縣二輕局把他請去擔任石雕工藝美術公司藝術顧問,王為綱又一次如魚得水,大喜過望,大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得到了在雕刻領域裡任憑馳騁的機會。他不計報酬,不辭辛苦,老當益壯, 青春煥發,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拼搏了近10年。這10年, 是他在藝術領域裡收穫最廣的10年,也是他在石雕藝術上取得輝煌成就的10年。他除了在國畫、泥塑、竹雕、篆刻、根雕等方面施展出深厚的造詣和堅實的功底以外,又以藝術的通 感,專心致志於石雕藝術的拓展和技藝的改進,既繼承和發揚青田石雕俏色巧布的傳統,又利用石皮廢料,化腐朽為神奇, 推出線刻和線浮雕,進一步豐富了青田石雕藝術寶庫。1987年,浙江省博物館舉辦青田石雕作品展覽時,他一人就有15件作品入選 。他創作的石雕《鱉》(22cm*14cm),就是利用一塊棕色的青田封門石,頂部有一片凍石,以高浮雕的手法刻出 一隻鱉,好似剛剛爬上江邊經風化而布滿麻點的石背上,伸長 脖子,小心翼翼窺視四周的動靜,似在曬太陽,又似去覓食。 背部光滑閃亮,好似帶著粼粼水光剛剛上岸。頭部側邊一點黃 色凍石中有一星丁黑色,被巧奪天工地變成傳神的眼睛,警惕 地顧盼左右。又利用石皮上帶黃的顏色,刻出幾團青苔,粗糙 的表面鑿成風化的岩石,構成光與糙、精與略、動與靜強烈的 對比。取材單純,構圖新穎,俏色巧布,不僅形似,更具神 似,透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詩情畫意,具有十分強烈的 美感和生命的活力。

作品特點

王為綱認為,藝術要有獨創性,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前人, 一件成功的藝術品,是嫻熟的技巧與深度的巧思相結合,藝術 家要善於發現自然界事物中最美的部分,並把他表現出來。他 的許多雕刻作品,不論是表現什麼題材,什麼表現手段,都能 把客觀景物與載體材料和自己的審美思想緊密地糅合在一起, 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清新的感覺。因此,他的石雕作品,取料簡 單,用材省,載體成本低而藝術價值高,刀法簡練大方而構圖 新穎完美。他的石版線刻、浮雕、圓雕,都能根據石皮、雜 質、色彩、花紋與表現題材的動態、神情、色澤及環境等靈巧 結合起來,線條柔美舒展,應物象形,因材施藝,巧妙布色, 手法多樣,表現生動,而不一味追求精雕細刻和玲瓏剔透。

他在1995年創作的《綠色護衛》(13cm×24cm),是一件 難得的珍品。一塊普通棕黑色呈梯形的青田封門石,其頂部有 一片僅2厘米厚,6厘米長,3厘米寬黃色的凍石,並夾有一 圈淺棕色的線條。他獨運匠心,用簡潔的高浮雕刀法,逼真地 雕出一隻匍匐在山石上的綠色護衛者——葉蛙,緊收四肢,如 弓上待發之箭,準備急射目標,捕食害蟲。那圈淺棕色的線 條,剛好刻成葉蛙背腹分界線。底部黑棕色的岩石,卻似山上 剛剛開闢出來,未加雕飾。整件作品成20多度的斜角,固定 在底板上,更加突出了葉蛙從低處向高處跳躍捕食的情態。這件作品與他的《鱉》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的線刻,是用雕刀在墨晶青田石上作畫,猶如美術教師 在黑板上作粉筆畫,線條清晰勻稱,優美明淨,別有韻味,開 辟了青田石雕的新天地。其中《覓》、《蟹》、《春》、《夏》、 (鍬》、《冬》,作品上的蒼松、雄鷹、菊花、河蟹與四時的花鳥,傳神逼真,栩栩如生。

1990年初,已65歲的王為綱,辭去縣工藝美術公司的顧 問,準備安心在家賦閒創作,卻被來青田投資辦工藝美術公司 的美籍華人黃振豐、蔡麗蕙夫婦相中,又被聘為技術顧問,一乾又是三年。雖然,公司給以豐厚的報酬,但是,王為綱並不看重金錢,他看到公司各方面都走上軌道了,便再三懇請辭去顧問,回家再繼石雕創作情。他重藝術,淡泊名利。當他的 《鱉》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並獲得優秀創作獎後,又被入選 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有人曾以數萬元要買這件作品,王 為綱不為所動。青田縣工藝美術公司要求王為綱把這件作品捐 給縣石雕陳列室作陳列品,他卻立即滿口答應。美籍華人黃振 豐、蔡麗蕙夫婦十分喜歡他的作品《綠色護衛》,並要求將它 買下,他卻願送不願賣,無償地送給這對酷愛藝術的炎黃子 孫。王為綱的《九老》、《彌勒佛》等石雕作品,都是價值不菲 的藝術珍品,也都是無償地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

現在,王為綱家藏石雕精品有數百件,如果投入市場,可 收回數十萬元的資金。雖然,他家裡沒一件新式家具和稱得上 現代化的用品,平時他身上穿的總是普通衣衫,吃的青菜粗米 飯,但是卻希望能有那么一天,用他的這些珍藏,充實青田石 雕博物館。為了藝術,他傾其多年的積蓄,在1997年自費耗 資十幾萬元,編印了一本畫冊——《王為綱美術作品選》,從 創作的數以千計的石雕、竹雕、根雕、泥塑、國畫、刻字等藝 術品中,遴選其中一百多件精心製作、新穎高雅的作品,編印 成冊,無償地分送有關單位和喜愛藝術的各界朋友,為弘揚國 粹,宣傳青田石雕藝術,獻出一片愛心。

已逾古稀之年的王為綱,如今依然精神矍鑠,刀未老,筆不衰,樂於為人民刻字作畫,堅守多姿多彩的青田石雕藝苑,辛勤耕耘不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