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毅

王綱毅

王綱毅,電工設計專家,中國紡織專用電動機開拓者之一,紡織專用電動機設計理論研究的帶頭人。長期堅持科研和人才培養,在我國紡織機械電氣化方面做出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王綱毅 194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4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45 年,在上海閘北水電公司實習,1946年3月任青島中紡七廠技術員,1946年11月任青島紡織機械廠(以下簡稱青紡機)技師、工程師、研究所所長、總設計師等職。青島解放前夕,王綱毅參加地下黨組織的護廠隊,負責廠內水源和電氣設備的安全。青島解放後,王綱毅積極投入學習和工作。1952年遞交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書。黨組織委派他為幹部政治學習宣講員,用三年時間講完《政治常識讀本》、《聯共(布)黨史》。通過備課、講課,王綱毅不斷深化對黨的認識,於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綱毅結合自己的專業,刻苦鑽研,在青紡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紡織專用電動機製造基地。針對紡織廠的環境、紡織工藝和節能的要求,不斷改進設計,提高產品檔次,使產品在全國紡織、化纖廠大量套用,並出口到35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大革命中,王綱毅受到衝擊。在恢復職務後不久,紡織工業部召集青島、渭南等紡機廠統一設計紡織用電動機新系列。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研究開發出了第三代FX系列紡織用高效率電動機。1988年,新系列電動機通過紡織工業部組織的生產鑑定,並獲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王綱毅作為中國電工學會代表團成員,赴德國慕尼黑參加國際電機會議,發表了題為《細紗機節能電機》的論文。

王綱毅退休後,仍從事科技、教育工作,撰寫了《紡織用電動機》等六本科技書籍。那時晚間經常停電,他就點起蠟燭繼續工作。後雙目失明,他以頑強的毅力用自製的寫字工具繼續寫作,為實現祖國現代化奮鬥不息。

王綱毅1963年到北京出席全國性專業會議時,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和合影。1983年起,先後任全國旋轉電機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工學會中小型電機分專業委員會委員。1988年任山東紡織工學院兼職教授,1990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技術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青紡機開始研製梳棉機、絡筒機、織布機等紡織設備,當時直接配用一般用電動機。王綱毅深入紡織廠了解情況後提出:紡織廠環境封閉,纖維飛揚,溫濕度較高,且三班連續運轉,不利於電動機的通風散熱,使用一般用電動機溫升高,纖維堵塞,容易燒毀;應當研製效率高、溫升低、電絕緣性能良好、能防纖維堵塞的專用電動機。另外,紡織機械的工藝特性也對紡織用電動機提出了不同的性能要求:有的紡織機械(如梳棉機)起動慣量大,時間長達兩分鐘,需要硬起動,用一般電動機即使換較大一級功率的也不能適應;而另一部分紡織機械(如細紗機)需要軟起動,如用一般用電動機易使紗的條幹粗細不勻,甚至斷頭。在缺乏技術資料、無製造設備和資金的情況下,王綱毅自編教材給電工們講解電機理論、製造技術,培養出多名助手,同他們深入青島九家紡織廠,調查進口紡織用電動機的使用環境,帶回了各廠多年燒壞的進口紡織專用電動機五十餘台,通過大修,測試參數,在實踐中積累電動機設計資料,設計製造成功我國第一台具有特殊起動性能、高效率、低溫升、防纖維堵塞的自冷式梳棉機專用電動機。

1950年,梳棉機專用電動機在西北國棉一廠進行生產鑑定,獲得成功。以後,又設計製造了多種與其他紡織機械配套的紡織專用電動機。與一般電動機相比,青紡機的紡織專用電動機性能最適用。從此,全國各新建紡織廠全部採用紡織專用電動機。

從1952年開始,王綱毅在青紡機創建我國第一個紡織專用電動機生產基地。幾十年來,共研製開發了FO、FO2、JFO、JFO2、FX系列等三代及FW系列40多個品種的紡織專用電動機。1963年以後,國家根據發展需要,又將青島基地的一部分紡織用電動機圖紙、生產設備和職工分到陝西省渭南市,建立第二基地。接著,全國各地先後又建起一些紡織專用電動機廠,形成了紡織專用電動機的行業網。

1956年,我國向緬甸供應棉紡織成套設備,王綱毅對出口紡織專用電動機訂出四項措施:①提高電動機同心度;②提高鐵芯質量;③提高起動性能;④增加防潮、防霉、防鹽霧試驗。產品出口前先送上海、廣州電氣科學研究所檢查,認為質量優良,發給合格證,海關才允許出國。電動機運到緬甸後,那裡的英商電廠不經檢驗就武斷地說中國電動機不安全,拒絕給棉紡廠供電。後我方將電動機樣品送英商電廠測試,結果全部質量良好,英商電廠同意供電。此後,青紡機生產的紡織專用電動機就陸續隨主機出口,至今已四十餘年。

在產品研製過程中,遇到過不少困難。針對梳棉機電動機用老型銅條焊接的轉子在起動過程中容易脫焊的問題,青紡機比其他電機廠更早地改進設計為鑄鋁轉子。開始時,有些人認為以鋁代銅會降低質量。王綱毅將銅、鋁轉子各8台送到上海試驗站,試驗結果與本廠試驗站的試驗數據相同,證明鋁轉子優於銅轉子。1958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組織小型電動機質量評比,青紡機的電動機設計先進,製造精良,同心度高,各項性能良好,評比中名列前茅。在研製絡筒機用電動機時,碰到了新的問題:為使筒子紗線排列緊密整齊,需要設計一種每分鐘開停各34次的電動機。這種電動機幾乎全天都在起動過程中運轉,因此對電磁振動有嚴格限制。王綱毅與設計人員一同研究,在減少諧波上下功夫,試製出的產品到鄭州試車,用戶很滿意。但投產後發現仍有部分產品電磁振動大,他們又研究用加大定子、轉子間氣隙來減少諧波,終於使產品全部達到質量標準。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提出發展粘膠纖維以彌補棉花的不足。粘膠纖維設備中關鍵的專用件之一是電錠,它有三個技術難點:①轉速為7800轉/分,是一般異步電動機最高轉速的2.6倍,軸承容易磨損;②立式安裝,使用環境有酸液,容易浸入電錠內部;③電錠壽命短,德國的定額是每一百台電錠允許一天損壞一台。

根據這些難點,王綱毅和技術人員研製了中國式JFD型電錠。改進的辦法是:①模擬化纖廠情況,用同重量的木質絲餅放入離心罐,套在錠桿上,做性能試驗,達到每分鐘7800轉的要求;②加強密封,用空心軸加強油循環,以保護軸承;③設計電錠開關時,接觸點使用不易腐蝕的材料銀鎢觸頭,避免單相運轉,延長電錠壽命。改進後進行紡絲試驗,每百台電錠一天中由損壞一台降低為損壞0.3台,壽命延長3倍以上,電錠試驗成功了。

電錠的電源設備是變頻機組。1960年青紡機變頻機組試製組由王綱毅主持討論三個具體技術關鍵問題:①570千伏安133 赫茲發電機鐵芯能否用含矽量高的矽鋼片沖制;②6000伏高壓電機絕緣真空浸膠設備問題;③包括兩台勵磁機,共四台電動機組成一條線,有同心度要求。以上三個難關攻破後,當年按期將研製成功的電錠、變頻機組送保定化纖廠做紡絲生產鑑定,順利通過。紡織工業部頒發給青紡機粘膠纖維設備配套獎。1961年正式投產後,為新鄉、南京、丹東、杭州等化纖廠提供配套,填補了粘膠纖維關鍵生產設備的空白,為我國紡織用電動機開拓了新領域,為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為了實現科技興國的願望,王綱毅不斷地對後來人進行科技教育。從1944-1953年,他自編教材《電工講義》,在上海市工人技術夜校、上海強華工業專科學校及青紡機藝徒訓練班兼課。1987年編著《紡織用電動機》,參加編寫《紡織廠電氣控制技術》、《紡織電氣實用手冊》、《小功率電機技術手冊》等書,在山東紡織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輔導碩士生時作為參考材料。

這些書的內容,主要是從生產實踐提高到設計理論,再反過來指導製造技術。如對粘膠纖維專用電錠,立腳點先分析它損壞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生產環境中有酸霧,還要承受反轉制動的高溫。針對這些使用特點設計,就能將損壞率降低。王綱毅作為全國紡織專用電機行業歸口單位的代表,參加編寫了國家標準《電機型號編制方法》GB 4831-84,並將紡織專用電動機型號納入該標準。然後又在紡織工業部參加編訂了專業標準《紡織用電機基本技術要求》FJ 482-80等。此後為了保證出口到熱帶地區的電機質量,又修訂了企業標準。

主要論著

1 王綱毅.紡織用飛輪節電電機.中國電工,1981

2 王綱毅.紡織用電機的防纖維功能.中國紡織,1982

3 王綱毅等.飛輪電機節電原理與效果.電機與傳動節能技術.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6

4 王綱毅等.紡織廠電氣控制技術.紡織工業出版社,1987

5 王綱毅.細紗高效電機.國際電機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6 王綱毅.梳棉機電機節電研究.國際電工會議論文集.澳大利亞出版社,1988

7 王綱毅等.小功率電機技術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

8 王綱毅.紡織用電動機.紡織工業出版社,1989

9 王綱毅.紡機用電機的鐵芯質量研究.紡織機械,1989

10 王綱毅,劉國力.稀土永磁同步織機電機節電研究.紡織機械,1991

社會評價

王綱毅堅持科學試驗。在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總公司支持下,組建了紡織專用電動機行業中心試驗站,集體研製防纖維堵塞試驗裝置,為國內外首創。

王綱毅1986年退休後,還利用他的外語知識,給工程技術人員教授英語,翻譯進口設備資料,以及參加進口設備調試,為外國專家翻譯等工作。

現在,王綱毅年過八旬,雙目失明,但仍自喻為“國家的細胞”,時刻關心著國家大事和企業的發展方向。最近,他寫出兩本詩集和一本散文集,以自己一生的體會來教育後人。青島電視台、青島《老年生活報》、中央電視台都採訪報導了他的事跡。2001年7月1日,他聽了江澤民總書記對“三個代表”的論述,認真學習領會,感到非常振奮,欣然吟詩一首,抒發對祖國前途的滿腔豪情:

祖國在心胸,致力科教興;

拼搏染華發,快哉九州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