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派[京劇流派]

王派[京劇流派]

王派是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家王瑤卿先生吸取前輩藝人的經驗和優點,又以自身淵博的藝術素養和舞台實踐經驗,改變了以往旦角表演唱、念、做、打只工一端的舊規,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色,開創了”花衫”這一全新的旦角行當。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獨樹一幟,形成了風格清新的”王派”藝術。

簡介

王瑤卿是京劇花衫行當的創始人。他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革新創造,開擴了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角並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流布最廣的旦行流派。

貢獻

王瑤卿的藝術淵博精湛。他首先突破京劇行當的嚴格分工界限,融匯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創造出旦行的新行當——花衫。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傳統程式,改革

京劇旦角流派之王派京劇旦角流派之王派

和重新設計唱腔,使之優美富於變化,如經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黃,《汾河灣》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黃三眼等,均成為沿傳至今的唱腔。念白純正傳神,注重分辯四聲、尖團和軟硬氣口,尤擅京白,善用虛字及語氣詞,提煉北京婦女的生活語言加以藝術化,兼有爽脆剛勁,以《得意緣》、《樊江關》、《棋盤山》、《十三妹》等劇為代表。做工細膩生動,在青衣戲中創造運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變了傳統“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長坂坡》的抓帳的表演,即由王瑤卿首創。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灣》的進窯,《長坂坡》的跑箭和《失子驚瘋》的瘋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礎上由王加工創造而成為旦行必備的特技。王瑤卿武功紮實,腰腿功夫穩練,刀馬戲的武打出色,並且創造了不同於刀馬旦的花衫打法,有穩、準、快、美的特點,《娘子軍》、《金猛關》、《珍珠烈火旗》、《棋盤山》、《穆天王》等均極精彩。他還豐富了旗裝戲的劇目和表演,不僅台步、身段等外部動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氣度,如《雁門關》(飾蕭太后)、《梅玉配》(飾韓翠珠)及《探親家》、《坐宮》、《珠簾寨》、《萬里緣》等,均成為後來演出的範本。
王瑤卿的總體藝術風格是強調演人物,無論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劇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內心,因此所演人物豐滿、真實,而且絕無雷同。王還對服裝、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於清末廢除蹺工,又改良《打魚殺家》、《樊江關》、《穆柯寨》、《破洪州》等劇中的服裝,結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變化,例如創製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

主張

在傳播京劇藝術方面,王瑤卿亦有重大的貢獻,他主張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能因材施教,一生曾為眾多的京劇演員(包括四大名旦)設計唱腔與表演,發揮各類演員不同素質、風格的特長,做到因人設腔,因戲設腔。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牛郎織女》、《柳蔭記》等新編劇目中,緊密結合情節、人物,不受句式字數的制約,創製了新腔,對京劇的樂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較大的突破。王瑤卿能戲寬博,除上述各劇外,《南天門》、《三擊掌》、《落花園》、《虹霓關》、《五花洞》、《御碑亭》、《寶蓮燈》、《龍鳳呈樣》等和自編劇目《棋盤山》、《庚娘傳》、《萬里緣》等亦為王派名劇。有《悅來店》、《能仁寺》(與程繼先合作)及《王瑤卿說戲》等唱片傳世。嗣子幼卿、女鐵瑛,皆能繼承王派藝術。

弟子

門徒極眾,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之外,程玉菁、趙桐珊(芙蓉草)和一批女演員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華慧麟、王玉蓉、杜近芳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發展,張君秋、荀令香及中國戲曲實驗學校的學生劉秀榮、謝銳青等亦從王受業。

特點

王派藝術流傳的特點是,雖然門人遍及全國,甚至再傳、三傳,卻並不以具體的唱、念、做、打的摹仿相似為標誌,而是在演員自身的條件和基礎之上分別體現其影響,於表面則無跡可尋。繼承王瑤卿藝術最全面的是趙桐珊、劉秀榮;程玉菁及票友章小山亦能得其真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